・36・ 山西中医2013年11月第29卷第11期 SHANXI J OF TCM Nov.2013 Vo1.29 No.1l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 温静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足太阳经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o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 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 率为93.3%,对照组为76.7%,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剌配合足太阳经拔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面神经炎;针刺疗法;拔罐 中图分类号:11745.1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o13)11—0036—02 面神经炎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 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12年 9月至2013年3月,笔者以拔罐结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 性面瘫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天津市和平区体育 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门诊患者。临床观察病例60 例,均属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将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 号,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按1:1比例采用完全随机设 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O例。治疗组中男l8 例,女12例;年龄平均(55.86±9.02)岁;病程(7.15± 1.78)岁;对照组中男l9例,女11例;年龄平均(54.59± 1O.15)岁,病程(6.48±I.76)。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 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诊断。以口眼歪斜 为主症,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眼 睑变大,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 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鼓腮、示齿;部分病人初 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听觉过敏等症。 1.3排除标准:(1)病程超过2个月;(2)继发于其他原 因引起的面神经麻痹;(3)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糖尿病、肝 肾功能不全等影响治疗方案实施者。(4)有肿瘤、外伤、手 术等病因。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1)针刺治疗,取1.5—2寸毫针,常规消毒, 取患侧地仓、阳白、四白、颧髂、颊车、翳风、合谷。加减:抬 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 唇沟歪斜加承浆。操作方法:针具选用0.30 mm X40、50、 75 mm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制造)普通型不锈钢毫针。 均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后出针,每日1次。(2)拔罐 疗法,取火罐在后背足太阳膀胱经进行操作,选穴:大杼、 风门、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留罐时间不超过 15 min。每日1次,疗程为14天。 作者简介:温静(1983一),女,医学硕士,中医师,天津市和平 区体育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050)。 2.2对照组:采用毫针治疗,针刺取穴同治疗组,手法平补 平泻,不采用拔罐疗法,每日1次,疗程为14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 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3判定。痊愈:面瘫症状全部 消失,表情自如,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 齿无障碍。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 恢复。有效:症状有改善,额纹及鼻唇沟未恢复,闭眼及露 齿轻度障碍,浅笑时口角轻微歪斜。无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 进行疗效比较,经)(z检验,P<0.05,说明两组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壅塑 里塾 查墼 整:望查墼圣 1 3O l9 6 3 2 93.3 3O 7 12 4 7 76.7 治疗组 对照组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茎乳孑L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 所致,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周围组织 的炎症、缺血及水肿有关。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 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症、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 压,出现髓鞘脱失,甚至轴突变性。有研究表明,当面神经 水肿时,针刺对于毛细血管的舒缩和通透性有一定调整作 用,可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炎性渗 出物的吸收,对周围性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再生修复作 用 J,从而促进面神经的恢复。而现代医学证明通过拔罐 的温热和局部机械刺激,可以加强局部组织气体交换,扩 张及增生局部毛细血管,加强新陈代谢,促进局部组织血 液循环,加速排出体内废物、毒素,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 况,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状态。 传统中医则认为本病病因在于因脉络空虚,机体正气 不足,劳作过度,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面部经络以致经气 阻滞,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所致 J,周 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 “目上纲”,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纲”,故眼睑闭合不全为足 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根据发病机理,疏调 经筋,活血通络为治疗之法。针灸处方取(下转第38页)
・38・ 山西中医2013年l1月第29卷第l1期 SHANXI J 0F TCM Nov.20l3 V01.29 No.11 (NDs)。计分法为: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O 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l~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一100%,病残程度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l7%以下。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注:1)与对照组比较 P<O.05。 3.2,2两组痉挛程度比较:见表2。 表2两组肌痉挛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t:lO 47,P<0.01;2)t=6.42 P<O.0l。与对照组比较,3)t=一0.81,P>0.05。 3。2.3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见表3。 表3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X±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t)t=11.82,P<0.01;2)t:8.27, P<0.01。与对照组比较,3)t=一2.45,P<0.05。 4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患者上肢的偏瘫痉挛状态当属中医 筋病、痉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脉络闭阻,筋脉失养,病位 主要在经筋和阴阳跷脉。十二经筋乃十二经脉之气濡养 筋肉骨节的体系,各起于四肢末端,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 属部分。《素问・痿论篇》中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也。”说明十二经筋间通过结聚来相互联系与配合,具有约 束骨骼,屈伸关节,以及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灵枢经・经筋》谓:“转筋、筋急、不可屈伸。”《素问・长刺 节论篇》:“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皆说明经筋在关节 屈伸与肌肉运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风后上肢的偏瘫痉挛状态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 一,常发生于中风恢复期,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元神受损, 不能统摄肝之魂,引起肝之气血不能输达于筋脉,肌肉失 养而引发拘挛、僵硬继而发展为痉挛。根据现代康复学理 论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认为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病损 后,脊髓和脑干反射亢进而出现的肌张力异常增高。在偏 瘫痉挛的治疗中,应以协调肌群间的肌张力平衡为主要目 标,既要拮抗上肢屈肌运动,又要强化上肢伸肌运动,协调 和平衡拮抗肌与伸肌的肌张力,使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 化,抑制与控制痉挛,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Hj。 恢刺乃十二刺之一。恢,即扩大、全面的意思。《灵枢 经・官针》日:“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 筋痹也”,恢刺是对筋肉拘急痹痛的四周针刺,即将针直刺 在拘急筋肉之傍刺,提起针(不出)改变针的方向,通过多 向透刺,扩大了针感影响,与多向透刺法相似。恢刺具有 疏通经络气血,舒缓疏通筋急的作用。恢刺不同的腧穴, 不但能调节十二经筋之间的平衡,使挛急之势得以缓解, 减轻疼痛效应,同时也加强了气血的运行使经筋气血相互 贯通,从而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笔者通过观察恢刺结合 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的偏瘫痉挛状态30例,并与巴氯芬 结合康复训练法对比发现,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偏瘫痉挛 状态,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异常模式得到明显改善,加速 痉挛恢复的进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口服巴氯芬会不 同程度上影响肝肾功能,不宜长期服用,故用恢刺治疗脑 卒中后的偏瘫痉挛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晓华.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 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45—46. [2] 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 志,1996,12(6):38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 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 刘海英,时国臣,李晓艳,等.恢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 痉挛性瘫痪I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2(6):37—38. (收稿日期:2013~08—30) 本文编辑:李艳萍 (上接第36页) 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重点在麻痹部位局 部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祛风散寒清 热,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罐疗法历史比较悠久,而且简 单安全,具有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阴平阳秘,精神 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足太阳膀胱经历来是临床 上治疗头颈部及调理全身的重要经脉,其主干起于目内 眦,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经 脉,同时也是五脏背俞穴的重要反应部位,通过刺激可以 起到调整五脏功能,调理气血,扶正祛邪,疏通经筋的作 用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9—7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4:.27. [3]杨国辉,甘君学,陆斌.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 [J].中医学报,2012,27(1):116—117. [4] 刘薇.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及火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 究[J].中医学报,2012,27(7):912—913. (收稿日期:2013—06—30)
本文编辑:王福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