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报道写作方法及公文转化新闻的方法

新闻报道写作方法及公文转化新闻的方法

浅谈新闻报道标题、导语写作以及公文的新闻化转换能借这个机会与大家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新闻写作,交流经验,非常高兴。

引文:天下文章一大抄过去,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糨糊和剪刀。

而今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随便需要什么东西,到网上一搜,“复制加粘贴”,东拼西凑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抄好了,是借鉴,推陈出新,抄不好,就是文贼!这就涉及到手段、技巧、智谋。

抄格式,那叫作规范。

抄思路,那叫作借鉴。

抄范例,那叫做模仿。

抄的时候标明出处,那叫援引。

抄的内容多,那叫作抄袭。

抄的时候不标明出处,那叫剽窃。

我们开始学习写作,都是从模仿入手的,由模仿到应用,到揉和入自己的思维而形成独创的风格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我们自小背佳句为了多积累词汇和用法,背诵整篇的课文为了融会其立意和结构,只有读破万卷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爱文字之人所作的努力,归根结底都不过是抄创而已,如何能抄得艺术,创出特色,写出别开生面的锦绣文章,体现出自己的真正水平。

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依靠丰富的阅历和体会,投入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语言,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换句话说,就是说看你会不会博采众长,去粗取精,会不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思考,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了。

一、消息的写作“四位一体”工作思路、“基层为本、民生为重”管理理念、“四项重点、八个确保”重点目标等构成了新一届党组的理论体系,宣传报道要围绕上述思路、理念、目标。

近年来,有关防汛、工程、经济、文化方面综合报道的比重不断增加,我们基层通讯员仍以过去传统写法为主,在报道上以消息为主,报道手法较为单一,客观上决定了宣传报道内容的单一,这说明我们的新闻报道在思路和报道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又恰恰是提高治黄新闻报道影响力的“拦路虎”。

为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报道具有人情味、接近性、趣味性等,进一步增大新闻报道影响力,我想结合大家较为熟悉的消息写作、深度报道中的导语、公文新闻化转换以及宣传报道中常见的通病和应注意的问题,与大家一块进行交流与探讨。

先说消息。

一、标题。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

新闻标题对于打动编辑的心、吸引读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题好半文成。

标题标出个性、标出情感、标出悬念、标出韵味、标出形象、标出动态来,关键在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其传神之处往往在某个动词上,如,:松散的五指攥成拳。

一个“攥”字,活灵活现,形象动人。

标题的制作一要贴切传神,从新闻中抽筋取髓,使读者望题知意;二要具体明了,突出新闻要素;三要简练生动,字少,句明,朗朗上口。

工程公司入沪“掘金”,使人一见怦然心动,激发起强烈的阅读兴趣。

特别是向网站投稿,好标题至关重要,吸引了编辑,也就成功了一半。

新闻的标题更要注重其新,要力求“跳”起来。

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标题一般化,‘跳’不起来。

有些报道本身不错,但标题太平,缺少吸引力;有些报道本身就一般化,就更难吸引读者了。

有这样一则标题:某某单位真抓实干增效益。

重拟了主题:小卡片掀起大波澜。

这样一改,既切题,文字又对仗,就大不一般。

互联网上的新闻标题,正因其是一行题,比较平直,更要多想点办法,使它“跳”起来。

标题的制作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将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告诉读者,阐明立场和观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核心内容。

通过标题就可以知道河南河务局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清障。

二是富有个性,切忌笼统和空乏。

经济报道有些标题不吸引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太笼统、太空泛,有相当一部分标题使用了“万能词语”,缺乏鲜明的个性,流于一般化。

比如,往往使用“万能词语”——某某单位中标某某工程、某某单位多项举措促进经济发展、某某单位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某某单位强化经济管理等。

组合形式往往是:某单位+“万能词语”——“狠抓”、“强化”、“加强”、“开展”、“部署”、“进行”等+工作。

上面这些“万能词语”,不是不可以用,问题是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太高,读者看得眼乏,引不起兴趣。

更主要的是这些词语没有很恰当地将文章内容的个性特点体现出来。

以一则反映中标的消息为例。

与传统标题某某公司于某地再中一标相比,原题笼统空泛,毫无特色,公司京城“赶考”再次登榜,标题拟人化写法就较为新颖。

三是力求形象生动,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同样的报道,标题不同,对读者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平平淡淡的标题,如过眼烟云,读者一扫而过;新颖别致的标题,会令读者“眼前一亮”,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导语。

万事开头难,写导语也是如此。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或最精彩的部分,一般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新闻六要素俱全的新闻导语,它的长处是具体,完整,但内容太庞杂,重点不突出,这是第一代导语。

现在,第二代导语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地写在导语里,这是第二代导语,又被称为部分要素式导语,六要素中把最主要的、最吸引人的要素表达出来即可。

它有多种类型,导语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中,突出了"新"字。

一是陈述性导语,多用于重大经济会议、重大经济活动等。

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

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这也是我们最常见、最常用的导语模式。

如,某年某日,某某单位开展什么经济活动,某某单位召开某某经济工作会议等。

二是概括性导语,对整篇报道内容进行浓缩与概括。

如:默默长在某某的两年半的法桐,走进市场,竟变成了畅销货。

水管体制改革三是描写型导语,多用于现实生活领域特定事件的报道,一开始就渲染某种“特别”气氛,仿佛电影剧本在事先设定场景。

随着《南方周末》文本模式的流通,这种写法渐渐用于越来越多的稿件尤其是特稿。

四是引语式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

五是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以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

一线班组能搞活经营吗?某单位班组职工承包的10余亩绿化苗木是最好的说明。

六是评论式导语。

七是细节式的导语,用途:特定目的,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

一般都是作者“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

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八是对比式导语。

用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对比之下让人眼前一亮或是触发深思的细节放在一起做导语。

用途:多用于能用两个新闻点产生强烈对比效果的新闻事实。

总之,要在导语上别出心裁,一上来就抓住读者。

3.躯干。

一是进一步解释或深化导语,进一步提供相关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仍然按照问题的轻重缓急安排,可分为若干段落。

二是补充新的事实,使新闻六要素得以完备,便于交待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但新闻躯干要围绕一个主题选材,叙事要尽量具体、充实,使读者对新闻人物和事件的有完整而真切的了解。

交待与新闻事实紧密相关的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一是和以往的情况进行对比,二是点明新闻发生的原因和解释。

但背景材料一定要进口报道主题,不要太多而喧宾夺主,要有明显的针对性。

4.结尾。

结尾是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要紧扣主题,为深化和表现主题服务。

如交待事情发展的趋势,或靠权威或专家或主管人员的精辟评论结尾,结尾要力求简洁,不要重复前面的内容,更不要用诸如“受到众人一致好评”,“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的开展”等空话套话。

实在没有新鲜内容补充,不如嘎然而止,事情交待完毕就自然结尾。

二、深度报道的导语写作写深度报道文章,弄个好的开头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深度报道从定题、搜集资料、构思到动笔写是需要一段酝酿过程的。

对于深度报道,一旦采访工作结束,往往难以下笔,直到要快交稿了,才憋出开头来,一旦开头完成了,接下来就是一泻千里,一篇长文章两三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常有一气呵成之感。

如果说灵感对写文章的人很重要,那么我认为开头写出来了,就好比是灵感的河流拉开了闸口,就不怕激流不能喷涌而出了。

当硬新闻一统天下的时候,我们的消息写作主张“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放到导语中去。

而当深度报道(也称解释性新闻)作为第三次新闻写作革命的产物,“倒金字塔”统领下的导语就越来越不适合了。

相对于硬消息常用“倒金字塔”结构而言,深度报道则经常采取“聚焦式”结构。

即常用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

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读者的兴趣。

在如今的竞争激烈的时代、时间紧张的时代、眼球经济横行的时代、读图的时代,同文章标题一样,导语的作用越发显得非比寻常了。

这时候,一个好的导语,不在于它字数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吸引人。

下面就举一些深度报道导语例子,看看导语究竟有哪些新的文章导入方式。

三、如何将公文转化为新闻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有时也称文件,如命令、决定、通知、通报、报告等等。

公文有公文的语言。

平实,是公文语言的特点。

目前,我们在宣传报道中用得较多的公文语言模式有三种:喜欢用“该”,喜欢用“第一……第二……第三……”,喜欢用“一是……二是……三是……”。

这些字或句式用在公文中是很合适的,因为公文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公文的用语必须严谨明了,容不得花里胡哨。

但这类字、句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使报道显得不伦不类了,既不像公文,又不像报道。

目前,很多通讯员为何经常出现这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呢?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不少通讯员不是写新闻,而是抄公文。

把现成的公文如红头文件、会议纪要、工作总结、领导讲话等,拿到手里稍微一改,就匆匆向网站、报社等新闻媒体投稿。

其实,有关经济工作的红头文件、工作总结等公文是重要的经济新闻资源,部门,具有信息的权威性;它针对经济现实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发,具体到基层而言,上级部门的大政方针最终都在基层体现,具有自上而下信息的关联性;它本身就是已经形成的文字,具有可供利用的快捷性与方便性。

所以,公文与新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公文里包含了大量的新闻信息。

这对于我们从事经济宣传的人员来说,掌握经济信息是宣传的一大优势。

问题是,公文毕竟不是新闻,公文只是新闻的原料,需要我们去理解、筛选、提炼、加工,才能转化为新闻。

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文写新闻报道时,不能抄公文,而要把公文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用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切不可留下公文的痕迹。

有一些通讯员写作水平相对较高,对公文中经常出现的“一是……二是……三是……”或“第一……第二……第三……”的语句模式,完全可以用分号(;)来表示并列关系,或者用“和”、“及”、“或”、“或者”来表示并列关系。

从表面上看,摆脱了最令编辑们深恶痛绝的“记账式”写作模式,被采用的几率也就高出许多,及时发表了,但大家却感觉没什么可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