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法的综合论述养阴法即补阴法,系中医治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就是用具有滋补阴液作用的药物组方,用以治疗阴虚证的方法。
八法,治法分类之一,出《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指汗法、和法、下法、消法、吐法、清法、温法、补法八种治疗大法。
阴虚证,即阴液亏损。
人体之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或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
多由于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
阴虚病变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临床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咳血、消瘦或眩晕耳鸣、遗精、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等虚性兴奋,虚热、干咳等症状。
阴虚一词出自《灵枢·本神》,“故五脏主蔵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五脏主藏精而不泻,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不可损伤,伤则精失于藏守而阴虚,不能化生阳气,阳气不能产生,生命就停止了。
)养阴法的分类:一、滋阴解表法滋阴解表法,是针对阴液不足而兼表症而设。
阴液不足,其证易趋化热,临床除有头痛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一般表证外,多有咽干咳嗽,心烦口渴,舌苔薄干,或舌光赤,脉细数等特点。
阴液不足,汗源不充,感受外邪,不能作汗达邪,治必养阴以充汗源,发汗透邪以解外邪,若专事发汗,不仅邪不为汗解,反而更伤阴液,导致汗多亡阴之害。
因此,必须采用两全之法,养阴发汗并用,邪正两顾,达到解表而不伤其正,发汗而不伤阴,是本法之要旨。
临床以玉竹、地黄、麦冬、葱白、豆豉、葛根等同用。
代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加减葳蕤汤,《外台秘要》的七味葱白饮。
二、滋阴退热法滋阴退热法,是为阴虚发热而设。
阴虚发热一般多指肝肾阴虚,虚火偏亢而言。
临床以肌骨之间蒸蒸发热为特点。
这种虚热是在阴虚的基础上,因阴不制阳而产生,故必须在滋补阴精的基础上清其虚热。
常用养阴的鳖甲、生地、知母和清虚热的地骨皮、银柴胡、白薇、青蒿等组方。
临床上常用的清骨散《证治准绳》,以鳖甲滋阴;地骨皮。
知母、黄连除阴分之热;青蒿清肝胆而散火于表,就是基于这一原则拟之方剂。
阴虚发热,虽以肝肾为主,然它脏阴虚也可见之,亦可出于心、脾、肺阴虚。
使用此法时要分清楚虚在何脏,有无兼证,然后分别选方择药。
三、滋阴降火法滋阴降火法,乃针对真阴亏损,阴虚火旺而设。
其证强中,遗精,心烦失眠,口干,咽燥,口舌糜烂,目赤耳鸣,舌红,脉细数。
法应滋养其不足之阴,直折其过旺虚火,在补养肾阴的基础上,加丹皮、知母、黄柏之类以清泻虚火,补中寓泻。
所谓“壮火之水,以制阳光”,皆此之意也。
真阴得固,虚火收敛,病有不愈者焉。
代表方如知柏地黄汤。
又如《杂病源流犀烛》中治疗阴虚火旺,唾血鲜红的滋阴降火汤,以生地、熟地、麦冬、白芍、当归等滋其阴,盐水炒知母、盐水炒黄柏清其火,也是按照这种配伍原则组合成方的。
四、滋阴凉血法血者,属阴也。
热入血分,不仅伤阴耗液,出现口干,舌绛起刺,脉细而数;若耗血动血,可见发斑,出血,便血等血证。
此时不滋其阴则火不灭,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血停留,故当养阴凉血散瘀为法,以消除出血之因,以滋其阴伤之本,以杜绝瘀血为患。
方用《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之类。
五、养阴通络法养阴通络法,是针对阴虚痹症而设。
痹者,闭塞不通也,风寒湿三气杂至是谓痹。
邪犯经络,久则化热,热伤阴液,关节失养,以致关节疼痛,昼轻夜重,得热则甚,皮肤干燥,唇舌俱红,脉细数。
此时,若用温补,则伤津更甚,其证愈重,故宜甘寒之品,佐以通络之属,以清热复津,通痹。
可用吴恒平经验方:滋阴养液汤(生地、麦冬、玄参、石斛、当归。
海桐皮、桑枝、牛膝、杜仲、狗脊、草决明、钩藤)痛甚加乳香、没药。
此外,《滋阴论》的甘寒通络饮:生地、玄参、白芍、石斛、知母、石膏、丹皮、麦冬。
花粉、桑枝、忍冬藤、生甘草,也体现了这一配伍原则,临床可随证加减使用。
六、养阴利湿法养阴利湿法,是针对阴虚湿热,阴液损伤,或伤寒之邪,传入阳明或少阳化热,与水搏结热伤阴液而设。
其证以小便不利,或涩痛点滴而出,渴欲饮水,心烦不眠,或少腹胀满作痛为其特点。
此时若纯以利湿,则恐伤阴,单一清热,则湿滞不去。
养阴利湿法,取其两相兼顾,使水湿去则热消,阴液复则烦除,实为妥帖之法。
试观《伤寒论》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真阴;滑石清热利水通淋。
五药互相协同,从而体现了既养阴又利湿的特殊功效。
但应指出的是专为阴虚湿热而设,若水湿内滞,而无阴虚征象时,又非本法所宜。
盖滋阴之品,多滋腻厚味,易恋浊湿。
七、滋阴润燥法本法是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立法。
盖燥之为病,有内外之分。
外者多指秋季感受燥气,或久干无雨,气候干燥所发生的病证。
由于燥邪有温与凉之别,人体的素质又不尽相同,感邪后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差异,因此有凉燥、温燥之分。
凉燥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正为合拍”。
温燥者,“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
”吴鞠通以杏苏散与桑杏汤,分证而治。
内燥者,则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从其发病部位来看,有上、中、下之别。
在上者,肺燥伤津也,干咳多痰,甚则咳血咯血,治宜清燥润肺,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在中者,胃燥伤阴也,易饥烦渴,甚则噎膈,治宜生津养胃,益胃汤、麦门冬汤;在下者,肾燥阴伤也,消渴咽干,津枯便秘,治宜养阴滋肾,润肠通便,六味丸、增液汤。
燥之为病,虽有内、外、上、中、下之分,但总不离《内经》所谓“燥胜则干。
”因为人体内外,脏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如燥邪之感于外者,除有发热、头痛、皮肤干涩等表症,有时还可伤及肺阴,而见咽喉燥痛、咳痰少粘稠等肺燥津伤之燥证。
临床上每以清宣燥邪的桑叶、薄荷、杭菊、牛蒡子等与清润肺燥的麦冬、南沙参、北沙参、芦根、花粉等并用。
因此,本法的配伍总以润燥、生津、养阴、清润为原则,根据具体病情,灵活配伍应用。
八、滋阴润肠法滋阴润肠法,即润肠通便法。
是针对老年、产后、阴血虚弱,导致大便秘结而设。
盖大便秘结不通,虽实热所致者居多,但津液不足,大肠传导失常时同样可引起便秘一证。
此类证候,切忌猛攻,免伤阴液,否则,变证丛生。
朱丹溪强调:“老人风人虚人津液少而秘者宜滑之,用胡麻、麻仁、阿胶等,如妄以峻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必变它证。
”方如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润肠丸(《沈氏尊生方》)。
然二方中皆有桃仁,有祛痰行瘀之力,故孕妇便秘者慎用,或去桃仁加瓜蒌仁,并改丸为汤,方为稳妥。
九、养阴柔肝法养阴柔肝法,是针对肝阴不足,阴血亏虚而设。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苦急。
肝阴不足,常表现为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脉弦细数等证。
刚则以柔克之,急宜甘以缓之,养阴能滋其体,柔其刚,顺其性,其证可除。
《医宗金鉴》的补肝汤,《医宗己任篇》的滋水清肝饮就是最好实例。
十、养阴疏肝法养阴疏肝法,是根据阴虚肝郁而设。
盖肝主疏泄而恶抑郁,肝阴不足,郁而不舒,则咽干口燥,舌赤乏津,脉弦细,胸胁疼痛,胸腹胀满。
临床上阴虚肝郁,忌用辛温香燥之品,若用之,则更伤肝阴以致阴愈伤而郁愈甚,郁甚则胁肋疼痛尤剧。
唯以养阴柔肝,以复其受伤之阴,俾阴血充盈,则阴能涵阳,阴体则养,肝木柔和。
因此,在养阴柔肝的基础上,必须兼疏其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
《柳洲医话》之一贯煎便是范例。
临证时可以加白芍、玄参、甘草,以增强养阴柔肝之力。
十一、滋阴潜阳法滋阴潜阳法,是针对阴虚阳亢而设。
阴虚者,肝肾阴虚也,阳亢者,阴虚阳盛也。
盖肾藏精,乃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本。
肝藏血乃全身阴血调节之总司,不足则水不涵木,肝肾阴虚势必导致阴虚阳亢,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心烦易怒,面部烘热,肢节颤摇,失眠多梦,口燥咽干,脉弦而细,舌红苔黄之证。
本证阴虚是本,阳亢是标,是其病理特点。
因此,其组方原则当用滋阴的生地、白芍、龟板、玄参、天冬与潜阳的牡蛎、龙骨等配伍,以滋其阴虚之本,制其阳亢之标,阴平阳秘,则阴虚阳亢自然平熄。
临床上常用的张锡纯镇肝熄风汤和《谦斋医学讲稿》的滋生清阳汤为常用代表方。
十二、滋阴熄风法滋阴熄风法,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风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温热病晚期,阴伤耗液,以致阴血不能养肝,导致虚风内动,筋脉拘急,手足颤动,口燥唇焦,舌绛少苔,脉细数者。
常用阿胶、地黄、白芍、鸡子黄等滋阴养血药物为主,配伍龟板、鳖甲等潜阳熄风的药物组成方剂。
常用方如《通俗伤寒论》的阿胶鸡子黄汤和《温病条辨》的大、小定风珠之类。
十三、滋阴润肺法滋阴润肺法,是针对各种原因导致肺阴虚为主要表现而设。
因为肺阴虚的证型,并不是单纯的肺阴虚实际上常兼有其它脏腑阴虚。
如肺肾阴虚、肺胃阴虚等。
因此,临床既有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咽干燥,又有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脉细数等证。
治疗一方面要滋阴、补肺、清热,另一方面又当止咳、化痰、止血。
大凡滋阴润肺常以天门冬、麦门冬、阿胶、生地、山药、石斛、玉竹为主;清热以地骨皮、知母、玄参、白薇之属;止咳化痰用百合、紫菀、款冬花、川贝母;止血常用白芨、三七、血余炭。
选用时要根据病理,证候,舌脉,适当配伍。
如肺肾阴虚为主的月华丸;肺胃阴虚为主的麦门冬汤等是临床常用之剂。
十四、滋养胃阴法滋养胃阴法,是针对胃阴不足而设。
胃阴不足,常见于温热病后期劫伤胃津,或平素胃阴亏虚,或医源性损伤所致。
胃阴虚,其证常见口干、口渴、咽燥、胃中灼热、舌苔干燥等,皆可用本法治疗。
临床上常以沙参、石斛、玉竹、生地、玄参、知母、梨汁、藕汁等组成方剂。
如五汁饮、益胃汤。
若胃阴不足,兼有虚热者,又宜养阴与清热配伍,如王氏清暑益气汤为其代表方。
兼夹湿热的,当养阴与清利湿热之品并用,方如甘露消毒饮之类。
这种配伍方式,虽不是典型的滋养胃阴之方,但是对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很有启迪作用。
十五、滋养脾阴法滋养脾阴法,是针对脾阴虚而设。
本法的组方原则是以甘淡之品为特点,常用茯苓、山药、薏仁、黄精、莲子、芡实、扁豆之类组成方剂。
临床上若是食后腹胀,手足烦热,口干而不欲饮,肌肉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或细数之脾阴虚者,皆可应用。
方如《苍生司命》的脾劳方(莲子、薏仁、山药、扁豆、白术、茯苓、人参、石斛)以及索延昌的滋脾饮(沙参、山药、茯苓、石斛、麦冬、白芍、莲子、陈皮、扁豆、炒山楂、炒谷芽、炙甘草),临证均可选用。
十六、滋养心阴法心阴,心的营血阴液是也。
心阴不足,当立滋养心阴,补养心血。
凡临床上出现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任何一证,兼见口燥,咽干,舌红,心烦,脉细数等,一般都是心之阴血不足,心失所养的表现。
可选用生地或熟地、阿胶、麦冬、枣仁、玄参、柏子仁等组成滋养心阴之剂。
临床常用方有天王补心丹、补心汤等。
十七、滋养肝阴法滋养肝阴法,是针对肝阴虚特点而设。
肝阴是指肝的阴液、营血不足。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多呈阴虚阳亢之象,而见眩晕、头痛、胁痛,脉弦细数等证。
常以菟丝子、枸杞子、枣仁、芝麻、潼蒺藜、白芍、当归、生地等补肝血、肝阴的基础上,佐以敛肝的乌梅、五味子、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