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

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

神奇的筋出槽、骨错位病机秘诀《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

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

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

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密也尽在于此。

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

这些穴位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找不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法——揉“地筋”。

道宗秘诀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

藏于目,一般人难于下手去锻炼;隐于足,我们却可以把它找出来,为我们所用。

那怎么找呢?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

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会有神奇的功效。

通常脾气越暴的人,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象琴弦一样。

凡是有肝病的人,这条经是必按之处。

你可能会问,这条“硬筋”在脚底,并不循着任何一条经啊。

其实稍微仔细些就会发现其实这根筋是循行在肝经上,只是肝经标注在脚背而不是脚底。

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

但肝是最难调理的脏腑,药物难以起效,针灸似乎也鞭长莫及,《黄帝内经灵枢·九针篇》上的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们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

所以说“书是黄金屋”一点也不过份,歧黄经典,真是字字珠矶,随便摘下一句都是“零金碎玉”,我们真是需要睁大眼睛才行。

这根筋虽然用途极广,但有些人却找不到它,揉这地方的时候反而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象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燥,肝功能较强,而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关于“筋”,我再提供些其它的知识,可参照着自己来调理。

膝为筋之府,所以要经常跪着走以养筋,胆经的阳陵泉为筋之会,所以要常拨动以舒筋,脊椎督脉上有个要穴“筋缩”,所以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膀胱经的膝膕下有个“承筋”,所以要多用拳峰点按以散筋,请记住理筋即是调肝。

而凡和“摇动”“震颤”“拘挛”“强直”“抽搐”“眩晕”“火气”“抑郁”等有关的病症,都与肝经有关。

我告诉大家将大腿尽量劈开以增强肝肾功能,其实不过是要拉伸腿上大筋。

男性生殖器名为“宗筋”即是诸筋汇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从源头来解决肝的问题,同时也解决生殖的问题,方法也极为简单。

只要常常调节我们脚下的“地筋”,我们的力量就会源源而发。

到过上海杨浦大桥的人都会惊叹于它的宏伟壮观。

但是你发现了吗?是谁在支撑着它?承载着它的巨大负荷的,是那些粗壮有力的铁索,就是这座桥的“筋”。

我们要打造的也正是这样的铁“筋”。

韩玉森教授道宗筋出槽、骨错位病机诠释:1、肌肉损伤及神经根受刺激:2、神经根炎性疼痛分布区域:3、神经根机械受压疼痛图示:4、坐骨神经下肢走行示意图:5、神经受压下肢麻木示意图:6、椎管狭窄致下肢受压图示:7、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图示:颈椎:四牙三耳二睡眠,眼睛突变二造成,偏头疼痛也是它,四连肝胆俞在颈。

触觉不灵在颈五,肩周痛来找六七,负重不一是胸四,三处管定上肢病。

胸椎:咽喉肿痛胸二三,耸肩仰头后背疼,感冒咳嗽甲亢肿,失言难咽它造成。

胸五主肺六主心,七为心包八管胃,九主肝胆十主脾,小肠大肠往下推。

气短憋闷胸五椎,咳嗽感冒源在肺,虽是单行也成祸,五脏华盖扰脾胃。

咳嗽原因见五相,张嘴短急气管伤,脾涎肺脓心出血,肾咳空空在晚上。

胸六椎是心之根,血压增高要加肾,血质狼疮是其一,癔病抽风头汗因。

胸七本来主心包,心悸血压往低跑,加上小肠低血糖,头晕缺血是根苗。

腰椎:腰二里急鸡鸣泻,消渴之源腿易肿,血压变化必参与,结石无它难形成。

腰三酸软眩晕症,耳鸣脑涨听不清,站起身来天地转,睁眼看事更不行。

阳萎早泄性无能,妇女淤血肚子疼,传宗接代有障碍,胃里返酸秃头顶。

腰四疼痛膝变形,肌肉萎缩单侧重,走路形态罗圈腿,骨桥形成难较正。

腰五坐走蹲起难,髋轴变形生炎症。

上楼难把台阶迈,天气变化更严重。

骶尾椎:站走不成蹲着行,咳嗽翻身更加痛,腿长粗细不一样,骨盆不正摔造成。

连接全靠四个一,各司其职更甭提,临到未了尾主足,脊柱一串是枢机。

要注意:骨桥骨癌加结核,溶合软化与空洞,手法施治应禁止,否则将会憾终生。

骨刺通络散组成:川芎、威灵仙、桃仁、地龙、炮山甲、没药各50g 、红花75g、草乌40g、木瓜78g、冰片15g、牡蛎100g。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视病变面积大小取适量药粉,用陈醋、白酒各半调成糊,敷于病变部位0.5厘米-0.7厘米厚,并用塑料薄膜或不吸水纸隔盖,外用纱布固定.还可缝制成内衬塑料薄膜的方型纱布袋,上留口,将药装入布装内层,紧贴腰部病变部位,于布袋两边各系两根布带束于腰腹部.一般每次敷7小时,每日1次,如疼痛或眩晕较重,每日可敷2次,如皮肤过敏可隔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功效: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主治:颈椎腰椎膝关节骨质增生.本方对寒瘀阻络型颈椎腰椎骨质增生效果最佳。

韩玉森教授道宗筋出槽、骨错缝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

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

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

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

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

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

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于发病数天而就诊。

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

(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

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韩玉森教授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

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韩玉森教授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治疗的评价:绝大部分的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

手法治疗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的治疗,给予1-3天的时间恢复为好。

举例说明: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韩玉森教授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2)嘱自主屈伸髋关节3-5次,无障碍;(3)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1次(慢);(4)医者将患肢屈髋屈膝,然后被动伸直3次(快)。

红外线照射或薰洗20分钟。

嘱休息避免负重3-7天。

胸肋关节骨错缝诊断:18-48岁女性多见,常于晨起自觉胸闷,上肢活动乏力,上举时胸助关节处疼痛,应与肋间神经痛鉴别。

手法:坐位,医者带动患者双手向内交叉于胸前,然后于交叉位上举过头,双手置于脑后,搬双肘向后展肩同时用膝顶患者胸椎(T5为主),使之扩胸1次,然后将双手从头后向外于体例放下,可重覆1-2次。

注意:手法宣轻巧,避免拉伤肩部腱袖。

胸部岔气诊断:未充分准备时,突然用力搬重物或不慎背部被冲击或猛然转身而出现胸部疼痛、胸闷不适。

韩玉森教授手法:(1) 理顺胸背部肌肉;(2)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搬肩臂部,膝顶于背部(肩胛内侧缘中点连线处),向后提拉双臂,使之展胸1次;(3)双肩挤摇5-6次;(4)点前心穴1-3分钟(拇指点,向上推至天突);(5)仰卧屈臂压胸1次,侧压1次,斜压1次,并提托放下震背一次;(6)背部拍击法(空掌拍)1-3分钟。

第五胸椎综合征(背部骨错缝)诊断:背部反覆发作,T5突起明显,压痛(棘突、上、旁)以年轻男性多见。

手法:(1)坐位膝顶展胸法1次;(2)旋背推棘法(左右)2次;(3)俯卧压背3遍。

骶骼关节骨错缝诊断:于提重物或下蹲作业时,突感一侧骶骼关节弹响而扭伤,活动受限,检查“4”字试验(+)。

韩玉森教授手法:(1)仰卧位,屈髋屈膝位,一手握踝,一手扶膝下压,可有弹响声;(2)俯卧位,托腿后伸,一手切压骶骼部,向后扳髋带动髋骨向背侧伸1次。

腰椎滑膜嵌顿(腰部骨错缝)诊断:好发于18-38岁年轻瘦长体形男性。

多于晨起下地穿鞋时,突发腰部剧痛,特殊体位绞锁,于扶腰弯向一侧,无法坐下及躺下而就诊,X线无明显异常。

韩玉森教授手法:(1)俯卧,腹部垫枕,双人于肩腋一双踝牵引1-3分钟;(2)点按痛点(肘按法)1-2分钟;(3)点委中、委阳、承山各1-3分钟;(4)腰部斜扳左右各1次;(5)俯卧于患处红外线照射20分钟。

药物:桃红四物汤4g、金铃子散2g/tid×3。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后关节错缝)诊断:腰痛反复发作,平腰畸形,腰肌痉挛,棘突偏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