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丙醚知识学习化合物2010-02-01 08:54:59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CAS号:95737-68-1分子式:C20H19NO3化学性质:熔点 : 45-47°C,密度 : 1.32,储存条件 : 0-6°C,纯品为结晶。
m.p.45~47℃,蒸气压0.29×10-3Pa (20℃),相对密度1.23 (20℃)。
溶解度为:二甲苯50 g、己烷40 g、甲醇20g产业背景:在1989年由日本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登记使用,1995年开始在日本登记在农业上使用。
在国外的应用非常普遍,包括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等众多外国公司各种剂型的产品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获得登记。
用途:苯醚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是保幼激素类型的壳多糖合成抑制剂。
具有高效、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对鱼类低毒、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特点。
可用于防治同翅目、缨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害虫。
它对昆虫的抑制作用表面在影响昆虫的蜕皮和繁殖。
对蚊蝇类卫生害虫,后期的4龄幼虫用低剂量本品即导致化蛹阶段死亡,抑制成虫形成。
使用时将颗粒剂直接施于污水塘中或撒布于蚊蝇滋生地表面。
还可防治甘薯粉虱及介壳虫。
蚊蝇醚还具有内吸转移活性,可影响隐藏在叶片背面的幼虫。
生产方法:对羟基二苯醚的制备以4-溴二苯醚为原料,加入氢氧化钾、铜粉和水,于245~250℃加压反应16h,再经酸化、过滤、干燥、减压蒸馏制得对羟基二苯醚,收率81%对羟基二苯醚也可采用下列方法制得。
1-甲基-2-(4-苯氧基苯氧基)乙醇的制备以对羟基二苯醚为原料,加入1-氯丙基-2-醇、无水碳酸钾、DMF及相转移催化剂,于75℃左右反应24h制得。
蚊蝇醚的合成以DMF为溶剂,在氢化钠存在下,于室温使1-甲基-2-(4-苯氧基苯氧基)乙醇与2-氯吡啶作用,反应24h得蚊蝇醚。
农药中毒急救措施:中毒症状:一般不产生全身毒性。
急救治疗:无解毒药,对症治疗。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小区面积:20㎡,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次数:每处理重复3次。
3.3 施药方法3.3.1 使用方法药剂按试验设计剂量兑水喷雾,施药一次。
3.3.2 施药器械采用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mm,工作压力3-4kg/cm2)均匀喷雾。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于2009年9月15日施药一次。
3.3.4 使用容量药剂按试验设计用量兑水,亩用水量45Kg。
3.3.5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农药。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4.1 气象及土壤资料4.1.1 气象资料试验当日平均气温24.6℃,相对湿度80% ,无降水。
4.1.2 土壤资料土质为盐碱地砂壤土,肥水中等,管理一致。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于2009年9月15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后施药,9月16日、9月18日、9月22日分3次调查残余活虫数。
4.2.2 调查方法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1株,在植株冠部的东、南、西、北、中方位,调查5张叶片,于药后1天、3天、7天查残余活虫数。
按调查部位及方位分别记录各叶的烟粉虱成虫数量,并折算成百叶虫量。
4.2.3 药效计算方法按下列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DunCan’s新复极差法)。
药前基数- 药后残活虫数虫口减退率= ——————————————×100%药前基数吡蚜酮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别名:吡嗪酮英文名:pymetrozine分子式:C10H11N5O结构式:农药类别:杀虫剂CA登记号:123312-89-0化学分类:吡啶杂环类作用方式:触杀化学名: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理化性质:纯品为无色结晶体,熔点217℃,密度1.36(20℃),溶解性(g/L);水0.29(25℃),乙醇2.25(20℃),稳定性:在pH=1时水解DT50为4.3天,在pH=5时水解DT50为25天。
吡嗪酮(吡蚜酮)是诺华公司开发成功的新型吡啶杂环类杀虫剂,该杀虫剂对蚜虫、飞虱、粉虱活性优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生态安全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抗性治理和综合防治,自1997年入市以来,已在10多个国家获得登记。
这种新型高效杀虫剂为吡啶杂环类杀虫剂,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
该杀虫剂作用方式独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是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
大连理工大学的科研人员以乙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过酯的肼解、成环反应、胺的烷基化、酮和肼的缩合、酰胺的水解、胺和醛的缩合等六步反应合成了新型高效杀虫剂吡蚜酮,合成总收率52.9%,液相分析结果显示产品纯度为99.95%。
据科研人员介绍,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
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用对象:吡蚜酮属非杀伤性新型杀虫剂,其制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观赏植物、蛇麻草、落叶果树、柑橘、水稻、棉花及多种大田作物,还能够控制马铃薯上所有的重要蚜虫以达到控制马铃薯病毒病的发生。
吡牙酮持效期在20天以上。
性质及作用特点:25%吡牙酮悬浮剂是新型的杂环类高效选择性杀虫剂,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通过内吸传导作用散布到作物各个部位。
其作用方式独特,对害虫没有直接击倒活性,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能马上堵塞昆虫口针,使其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因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几天时间内,处理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
正是因为吡蚜酮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它和以前生产中大量使用的药剂没有交互性;且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对刺吸性口器昆虫有效),对哺乳动物、鸟类、鱼虾、蜜蜂、非靶标节肢动物等都有很好的安全性。
另外,吡蚜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很低,仅存在于表层土,在推荐施用剂量下对地下水的污染可能性很小。
推荐施用方法:吡蚜酮可以用在蔬菜田和观赏植物上防治各种蚜虫和白粉虱,防治蚜虫的推荐用量为10g(a.i.)/hm2;防治白粉虱的推荐用量为20g(a.i.)/hm2;在烟草、棉花、马铃薯作物上可以用来防治棉蚜和桃蚜,推荐用量为100一200g(a.1)/hm2;在水稻上,茎叶处理用量为100一150g(a.i.)/hm2;种子包衣1.5g(a.i.) /hm2就可以防治黑尾叶蝉;在柑橘和落叶果树上,5一20g(a.i.)/hm2的用量就对蚜虫有防效。
原药生产厂家:克胜集团、安邦电化、盐城双宁、江苏农药研究所、扬子化工、北鑫化工、瑞士先正达规格:原药95%制剂:25%WP,25%SC,50%WDG对照区药前虫数×处理区药后虫数防治效果=(1- ——————————————————)×100%对照区药后虫数×处理区药前虫数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对番茄株高、叶色等均无不良影响,亦无促进生长作用,对番茄安全无药害。
4.4 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未观察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4.5 对其他生物影响注:上表中的防效(%)为各重复平均值。
5.1 10%吡丙醚乳油等防治番茄烟粉虱试验结果及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所用杀虫剂品种10%吡丙醚乳油、10%吡丙醚·吡虫啉悬浮剂、24%螺虫乙酯悬浮剂、24%虫螨腈悬浮剂、2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在药后1、3、7天对烟粉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药后1天,从供试药剂对番茄烟粉虱的防治效果看,10%吡丙醚·吡虫啉900倍液对烟粉虱的防效最好,达60.5%;其次是10%烯啶虫胺1000倍液,防效为52.23%;10%吡丙醚750倍液、24%螺虫乙酯4500倍液、20%甲萘威15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41.72%、38.82%、48.81%。
药后3天,10%吡丙醚·吡虫啉900倍液、10%吡丙醚750倍液、20%甲萘威1500倍液、10%烯啶虫胺对番茄烟粉虱的防效均在55%以上,且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药后7天,10%吡丙醚750倍液、10%吡丙醚·吡虫啉900倍液对烟粉虱防效最好,均在75%以上,24%螺虫乙酯4500倍液、24%虫螨腈1000倍液、20%甲萘威1500倍液、10%烯啶虫胺1000倍液防效分别为61.95%、44.23%、61.28%、65.25%,持效性较强。
试验期间,各处理未见对番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
同时也未见对其他有益生物的影响。
5.2 结论:0%吡丙醚乳油、10%吡丙醚·吡虫啉悬浮剂、24%螺虫乙酯悬浮剂、24%虫螨腈悬浮剂、2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对番茄烟粉虱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10%吡丙醚·吡虫啉悬浮剂对番茄烟粉虱防效最好,药后7天防效75.7%,速效性好,持效期长。
关于药后第14天的防治效果,由于受到虫口自然消退的影响,药剂处理区与对照区虫量均明显下降,因此药后第14天的防治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试验进行验证。
5.3技术要点:10%吡丙醚乳油、10%吡丙醚·吡虫啉悬浮剂、24%螺虫乙酯悬浮剂、24%虫螨腈悬浮剂、2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10%烯啶虫胺防治番茄烟粉虱于烟粉虱若虫发生始盛期,药剂兑水均匀喷雾一次,防效较好,能较为有效地控制烟粉虱为害。
推荐施药剂量为:10%吡丙醚750倍液、10%吡丙醚·吡虫啉900倍液、24%螺虫乙酯4500倍液、24%虫螨腈1000倍液、20%甲萘威1500倍液、10%烯啶虫胺1000倍液,亩用药液量45公斤。
残留标准参考:美环保署近日发通报(G/SPS/N/USA/1965),对杀虫剂吡丙醚(Pyriproxyfen)制定了残留许可限量。
规定吡丙醚在叶菜类蔬菜上的残留最大许可限量为3.0ppm;根茎、块茎类蔬菜为2.0ppm;芦笋为2.0ppm。
吡蚜酮检测方法1、分析目标化合物。
吡蚜酮2、仪器设备带紫外分光光度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仪。
3、试剂除下列试剂外,使用附录2所列试剂。
磷酸盐缓冲液(pH6):0.2 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中加入0.2mol/L 磷酸氢二钾溶液,调节至pH6。
4.标准品吡蚜酮:含吡蚜酮99%以上,熔点为217℃。
5.试验溶液的制备a 提取方法①谷类和豆类将样品粉碎,通过420μm的标准网筛后,称取其10.0g,加入20ml水,放置2小时。
加入100mL甲醇和5ml 0.5mol/L碳酸钾,搅拌3分钟后,用涂布1cm 厚硅藻土的滤纸抽滤于磨口减压浓缩器中,取出滤纸上的残留物,加入50ml甲醇,搅拌3分钟后,按上述同样操作,合并滤液于减压浓缩器中,45℃以下浓缩至约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