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腹泻患儿200例,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运用中医脐部敷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
西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89%;
且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纠正时间、退热时间与止吐时间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
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标签:中医;脐部敷贴;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一般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是因为
感受外邪、胃虚脾弱、内伤饮食等因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
性状改变,稀薄带水,可有少量黏液或沫或呈蛋花样夹有奶瓣,且病情来势汹汹,
常伴有发热、呕吐、脱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轻则造成小儿营养不良,重
则会威胁到小儿性命。中医治疗小儿腹泻,主要是从调治脾胃、根除病因下手,
本文选取了200例典型小儿腹泻患者,给予敷贴并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丹参
液封闭联合治療,观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秋季腹泻小儿患者中
抽取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
例,年龄均在6~36个月。观察组男56例,女44例;病程 1~3d;发热48例,
呕吐51例,轻度脱水44 例,中、重度脱水 39 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
发热 47例,呕吐52例,轻度脱水 45 例,中、重度脱水 38例。两组患者在性
别、年龄、病情危重程度等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腹泻患儿均给予饮食指导[2];对照组:禁用抗生素,根据患
儿电解质紊乱、脱水情况予以对症补液,轻度脱水的口服补液,中度、重度则口
服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静脉补液,且合理喂养。治疗组:采用脐部外
敷中药并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液封闭联合治疗。100例患儿分为湿热泻
48例,风寒泻52例,分别采用清热膏(苦参、木香、葛根)与暖脐膏(黑胡椒、
五倍子、肉桂、制附片、干姜、丁香、吴茱萸)敷脐治疗[3]。药品制备:将以
上重要等量研末,过筛混匀。首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小儿脐部,之后以适量药粉放
置于脐窝之内,稍微用力使药物刚好填平脐窝,接着再用胶布与敷料固定药物。
换药频率为1次/d。同时,沾取双侧足三里穴进行常规消毒,并保持注射2ml复
方丹参注射液,1次/d。若患儿年龄在3个月之内,药剂可减半。

1.3疗效判定 显效:在24~48h的治疗后,患儿的大便次数逐渐减少,低至
2次/d或恢复正常,大便性状正常无异,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大便次数逐渐减
少,大便性状有所好转,水分明显减少,症状基本上消失;无效:治疗72h后大
便次数毫无好转,大便性状与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出现恶化。
1.4统计学分析 P<0.05时,即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
总有效率为89%,两组患者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显著,有意义(P<
0.05),见表1。

2.2 症状缓解时间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止泻时间、脱水
纠正时间、退热时间与止吐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脐部外敷是通过对药物的控释,以皮肤为介质使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
到局部或全身的治疗效果[4]。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脐部外敷疗法除了依附脐
部的先天优势和部分中药的辛香窜性的功能外,还在许多领域上有了新的应用技
术,增加了中药的透皮效果,发挥了更好的治疗功效。

采用脐部外敷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主要是从调理小儿的脾胃入手,从而达到缓
解病情,缩短病程的效果。由于脐部外敷中药治疗价格便宜,成本较低,很是受
到人们欢迎。另一方面,脐部外敷中药的操作简易,治疗方便,并且无毒无副作
用,疗效明显[5]。通过本文的治疗观察,可以发现采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总
有效率低于观察组,疗效不尽人意;而采用中医敷贴治疗的观察组,疗效显著,
可见,只单用中药治疗也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东泉.中医敷贴治疗小儿腹泻86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
19(13):17-18.

[2]沈华清.谈中医脐部敷贴治疗小儿腹泻172例观察分析[J].中外医疗,2011,
30(6):24-25.

[3]邓成哲,李瑞,梁志刚等.推拿配合中药敷贴治疗小儿腹泻53例临床分析
[J].中医临床研究,2010,02(18):17-18.

[4]黄远军.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腹泻48例[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3):
78-79.

[5]徐和祥.止泻膏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腹泻病9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10,15(6):34-35.编辑/刘小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