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台湾文学(中国属性)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

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

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被台湾文坛称为“三剑客”的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就是本时期军旅小说家的代表。

苏雪林曾用名瑞奴、瑞庐,字雪林,笔名绿漪、灵芬等,原籍安徽太平县。

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她著作甚丰,在大陆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天》,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苏绿漪创作选》等。

来到台湾后,她陆续发表了《天马集》、《眼泪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秀峰夜话》等作品集。

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在她的散文中,怀乡思亲散文占了很大比重。

她以朴实真挚的感情,淡雅自然的笔触,道出对故乡秀丽山水的眷恋及对亲人师友的怀念。

《细雨灯花落。

家乡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

191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丽日》;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散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

林海音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对儿时居住过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忆,一是反映妇女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悲剧命运。

发表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是她追忆北平生活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触,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台湾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向内转”,并由这一基本倾向派生出现代派文学的其他特征。

1953年2 月1 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重要标志。

1956年1 月,由纪弦发起,方思、郑愁予、商禽、林亨泰等诗人参与筹备,在台北召开第一届现代诗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现代派”。

纪弦的“现代派”继承了当年戴望舒的“现代派”诗观的基本精神,表现形式上则更为前卫。

“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主张,1959年他宣布退出“现代派”。

《现代诗》也于1964年2 月1 日宣布停刊。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

《蓝星》于1953年6 月创刊,次年3 月,由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蓝星”诗社。

:“蓝星”是一个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它与“现代派”相抗衡。

他们反对“横的移植”的过分强调,力主诗要“注视人生”,“重视实质”,强调个性和民族精神,认为风格是诗人自我创造的完成,覃子豪强调,“自我创造”是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

“创世纪”诗把现代诗由五十年代推向六十年代,并使其走向了极至。

1954年10月,台湾南部的诗人(主要是一些军中诗人),在张默、洛夫、痖弦等倡导下,发起成立了“创世纪”诗社,同年十月出版《创世纪》诗刊,主要成员有:季红、商禽、叶维廉、叶珊、白荻、管管、大荒、菩提、碧果、羊令野、李英豪、彩羽、朵思等。

“创世纪”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创作路线,旨在矫正“横的移植”,其主张是要求现代诗排除纯理性和纯情绪呈现,而应是“美学上直觉的意象的表现”,主张“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具有中国风、东方味,也赞同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表现技巧。

论争:一次是在1957年。

1956年的纪弦主持“现代派”提出现代诗的“六大信条”时,他推行“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的主张,引起了很多诗人的焦虑。

覃子豪表现最为活跃。

他在1957年出版的《蓝星诗选》“狮子星座号”中发表《新诗向何处去?》一文另一次大论争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间,这次论争逐渐引起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大学教授和专栏作家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问题仍是如何对待传统。

1959年7 月,成功大学教授、女作家苏雪林在《自由青年》上发表《新诗坛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一文,覃子豪颇为不满,发表《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一文,苏雪林又发表《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覃子豪又回以《简论马拉美,徐志摩,李金发及其他——再致苏雪林先生》。

现代派诗人及其创作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

自选诗七卷:《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甲、乙、丙、丁、戊集。

纪弦是位诗风多变的诗人自嘲和嘲人的诙谐,是纪弦诗的一大特色。

覃子豪是“蓝星”诗社的灵魂人物。

1914年生,原籍四川广汉。

被誉为“诗的播种者”和“蓝星的象征”。

1957年出版的《诗的解剖》,是台湾最早出版的诗评专著。

洛夫,原名莫洛夫。

1928年5 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总共出版诗集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外外集》(1967)、《无岸》(1970)、《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 )、《洛夫自选集》(1975)、《时间之伤》(1980)等,还有诗论《诗人之镜》(1969)、《诗的创作与鉴赏》(1975)、《洛夫诗论选集》(1977)等。

痖弦,“创世纪”诗社创始人。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

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主要作品有:《痖弦诗抄》、《深渊》、《血花油》、《印度》等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手札》、《中国新诗研究》等。

痖弦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

余光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9 月9 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余光中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1954)、《钟乳石》、《万圣节》(1960)、《莲的联想》(1 964 )、《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天狼星》(1976);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1963)、《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2)、《听听那冷雨》(1974)、《余光中散文集》(1 975 )、《青春边愁》(1977)。

此外还有论文集《掌上雨》(1964)等,以及一些译作。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那些诗作。

五十年代初期的《舟子的悲歌》,怀乡诗中,以1972年写的《乡愁》最具代表性,”。

余光中诗歌富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罗门,是出身军旅的重要诗人,原名韩仁存,1928年生于广东文昌县。

1955年,与台湾女诗人蓉子结婚,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1967年,他的《麦坚利堡》获菲总统马科斯金牌奖。

1969年,出席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其夫妇被大会誉为”世界诗人大会杰出的文学伉俪“,获菲总统大绶勋章。

女诗人,蓉子是最有声望的一位。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生,江苏涟水县人。

在台湾诗坛被誉为“今之台湾第一位女诗人”,“永远的青岛”。

发表诗作《为什么向我索取形象》、《青岛》后一举成名白荻被认为是”笠“诗社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中的”第一健将“。

他原名何锦荣,现代派小说的崛起1960年3 月5 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於梨华、七等生、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

1972年,台湾现代派诗人开展了纪念现代派诞生二十周年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