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循环释义研究综述
O吕 伟
摘 要:目前对循环释义专题性的研究几乎为零,循环释义至今没有详细全面的研究,更无系统可言,多数是在
相关联问题上一带而过,零星地散布在关联问题之间。基于此,特选 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 现汉》)为
研究对象,从中考查归纳,建立循环释义的电子语料库,在此之前我们需对前人的循环释义有全面了解。
关键词:词典释义循环释义互训
一、词典释义的研究
词典的释义问题研究很早就颇受关注,例如:张志毅
从基义,陪义,义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创建了词典的释
义体系;梁冬青也对词典的释义修订进行了评析,以小见 大,成果颇大,但也存在某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的释
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类词的释义方面,如 离合词释义”
“成语释义”“常用词释义”“同素异序词释义”等等,
或直接指出某个词的释义瑕疵,而较少涉及对释义语言本
身的关注,近些年来特别是对元语言的关注与研究,使词
典释义又获新进展。
二、循环释义的研究
目前对循环释义专题性的研究几乎为零,而互训则
很早就有所关注。训诂学上解释词义的方式有:直训,推
源,义界。其中直训又叫互训,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循环
释义。在基本古书中,互训是很常见的训诂方式之一,
如《说文解字》中有256组互训,即5l2条,由于材料丰
富,互训的研究数量相对多一些,据粗略统计,从2005
年至2013年互训的发表性论文有24篇。但材料多分布于几
部重大的辞书,故大多研究集中在对辞书的互训研究,也
很少有对互训本身的研究,研究更多集中在某类词的研究
上,即对材料中的某类词分析考证得出最佳解决方法,对
之后的词典释义起到理论指导意义,如: 《试论(说文解
字)中的互训》, 《(说文解字)互训词研究》等,也有
多数是针对某些同义词的研究,如《(释名)互训例辨》
《(说文)互训词例辨》等。
循环释义至今未出现专题考查,抑或是研究。多数是
在相关联问题上一带而过。黄建华在《词典论》中说到词
典释义的原则时提到要避免循环互训,关于循环互训的内
容形式并无说明。苏宝荣在其《语文辞书释义方式上的几
个“误区”》一文中指出释文中包含被释的不一定都是循 环释义。并以《现汉》释义为例,加以举例说明,主要集 中在同义词对释的说明,指出这是词义由单音词发展到双
音词衍变的一个结果,词典解释只需读者理解即可。其论
述有力回应了关于循环释义的一大误区,即将循环释义扩
大化,认为释义中不应该包含被释字,有力阐述了同义词
释义的原由及合理性,但由于篇幅有限只是指出循环释义
的一个小类,并没有指出循环的其他误区及缘由。温昌衍
在其《(现汉)释义商榷三则》中指出形容词、动词的使
动释义的不足,说明了释文中包含被释词并不能被所有的
读者所理解,并提出了修改的办法:将需要循环的词的具
体意义写出来。该文注意到使动义释义的循环值得关注,
但有关修改的办法并不合适,从便于说明词义关系和便
于理解记忆和运用来看,循环释义的效果更好。陆尊梧在
其《语文词典的互训问题》中分析了互训的类型和解决方
案,他指出的类型即是两词互训的典型循环,而未涉及循
环释义的非典型情况,故而解决办法就相对的受到限制。 对于循环释义的解决方案,陆尊梧指出“释义上的小的循
环互训”,“只要对其中一两个词详注,而其他相关词采
用对释即可”。宋文辉在《汉语辞书元语言研究》中系统
介绍了释义语言的结构与规则,其中多次涉及到循环释义 的理据与功能,从词汇、语义、语篇为现代辞书存在的循
环释义提供合理性依据,但对于循环释义仍涉及到的相关
问题一带而过,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考查。
对于互训和循环释义的定义和类型,前人的研究也较
简单,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同义互训;一类是释词包含被
释词的情况。如:戴震认为“古人以其语言为名实,能以
今人语言,就日互训尔”。互训,顾名思义,互相为训,
即一组或几组同义词之间互相解释而没有达到释义功能的
释义方式。胡明扬等人主编的《词典学概论》讲到词典的
实用性要求时说到“语文词典最忌讳两个毛病:一个叫以
难释易;一个叫互训,甲,乙也,乙,甲也。”只提到典
型的互训。章宜华发现《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在释义的微 《语y- ̄.g
观结构上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举例说明了同义为训
的循环释义。陆尊梧在其《语文词典的互训问题》中指出
的类型即是两词互训的典型循环。温昌衍在其《(现汉)
释义商榷三则》中指出形容词动词的使动释义,实际是单
词循环的一个小类。安华林在其《汉语释义元语言》中举
例说明了循环释义的一种类型,即:
握:用手拿或攥
攥:握 音信:往来的信件和消息
消息:音信
这两个例子实则是一种循环类型,安华林说明其存在
局部循环释义的情况。在比较《现汉》与《朗文当代英文
辞典》的释义方法时,举例说明《现汉》大量使用同义词
对释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循环释义的情况。如:
仿佛:似乎:好像
似乎:仿佛;好像
好像:似乎;仿佛
并比较《朗文》在采用同义词释义的同时会做进一步
的解释说明,有的还会将其同义词的细微差别通过“USAGE
NOTE”项显示出来。这对汉语辞书的释义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在释义方法上建议以定义释义为主。同义互训可以使
释义简洁,但如无节制使用,易造成循环释义。并提到如
必须用同义词对释的情况下,也考虑用定义法配合。黄建
华在《词典论》讲到同义对释时说到三种情况:同义词语
对释;词语交叉对释:限制性同义对释。这在《现汉》中 都能找到实例。辞书研究编辑部编的《词典和词典编纂的
学问》中用一个版块来介绍互训,说明互训的原则、作用
和类型等,其中互训的类型有:两字词的相互训释;原有 字词间的重复;多字相训;变字相训;增字相训。并将其
称为“封闭型”互训,“开放型”互训即所谓的递训。
李朝虹在分析“递训”类型时出现一个直训式递训如:
恚,恨也;恨,怨也;怨,恚也。这也是双语互训的一个
变形,三词循环论证;Laudau将循环释义分为两类:第一
种,用A释B,又用B释A,如:
beauty:the State of being beautifu1
beautifu1:fu1l of beauty 第二种:用A释A,如:Fear:a state of fear
可实际情况下,循环不仅限于这两类,而且在经过词
典学家的精心处理后,以上两种释义也并不完全是弊大于
利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互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
单词互训,一是义界中的主训词互为训释语。单词互训的
两个词大多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为不同结构的双音合成词。
有资料称: “大徐本和段注改字后形成的互训字,在现代
汉语中已经凝结成96组双音词语。”如《说文》:吹,嘘
也;嘘,吹也。今天我们表达此意时往往采用“吹嘘”一
词。这种单词互训的释义方式属于典型的循环释义,在现
在的辞书编纂释义方式中已经完全回避,除了特定功能的
词典,如同义词词典。第二种类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有
兰大量出现,如《现代汉语词典》: 著
圣 呈 【包裹l①(动)包;包扎。②(名)包扎
成件的包儿。(42页)
【包扎】(动)包裹捆扎。(4 3页)
既然互训并没有达到解释的效果,为何还会大量出现
呢?经查找,前人对此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结
合元语言的新研究和词汇语义学我们发现这与词典学的原
则和功能是分不开的。这是前人没有回答的问题,如:
【掌舵】①(一Ⅳ一)(动)行船时掌握船
上的舵。②(一f『_)(动)比喻掌握方向。③
(名)掌舵的人。(1 541页)
【白菜】(名)①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
物,叶子大,花淡黄色 是常见蔬菜。品种很
多,有大白菜、小白菜等。②特指大白菜。
(2 3页)
这是词义的转喻功能,这样的循环是合理而有效的,
已被词典学家和使用者所认可。
【孢子】(名)某些低等动物和植物产生的
一种有繁殖作用或休眠作用的细胞,离开母体后
就能形成新的个体。 (43页)
【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包括藻
类、地衣、苔藓、蕨类等。(4 3页)
这是经济性原则的适用,在解释“孢子植物”这一短
语时,没必要再对孢子做以类别种属的界定,因孢子已作
详细解释。
以上等等,都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但令人遗憾的
是学界至今未有整理分析类研究成果。章宜华和黄建华指
出: “循环释义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很多年来一直困
扰着辞书工作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张新华认为
“很多问题其实是处于更大的理论框架之内的,盯着问题
本身则无法解决。”“只有从词典活动的全局出发才能从
根本上解决词典释义循环问题。”另外元语言的提出与发 展,使我们对词典释义又看到了新的曙光,所谓“元语
言”实际上就是用来解释语言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
种“真理定义”,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消除“释义循环”。 体现在辞书释义中,元语言即是释义语言,对象语言即是
被释语言,之前我们称被释语言中的词语需要被解释,而
释义中的词也仍需要被解释,层层积累,便形成了循环释
义,元语言的提出给循环释义找到了一条极有希望的途
径。因为我们可以把释义语言中的词语看成是元语言,而
所有被释词都看作对象语言,二者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从
而在理论上取消释义的循环问题。
三、小结
结合已搜集的材料来看,我们证实了循环释义有其经
济合理的一方面,也有其释义模糊不准确的一方面,对于
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笔者也愿出一份浅薄之力,试着搜
集材料说解其存在的原由与合理的解决办法。
(吕伟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05 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