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十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美学对于“美与美感关系”问题的研究在世界美学范围内也可说是极为详尽而深入的。对其发展历程及代表性论点的分析表明:该问题从字面上看是不能成立的虚假问题;从实质上看,意义在于探寻美感的来源,因此应表述为“事物与美感的关系”。从原始发生上说,是美感在先而事物的审美属性形成于后;当审美发生之后,美的事物和美感可以互为起因,没有固定的决定关系或先后关系。 关键词 美本质;美与美感关系;认知科学美学
美与美感关系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久久悬而未决的难点之一,对各个理论学派都是严峻的考验。中国当代美学的有关研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构成了几个里程碑式的步伐。回顾有关的研究历程,对其中有代表性、建设性的学说思路、脉络加以整理、分析,可得到深刻的启示。
1,1950-1960年代: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论争 中国当代美学美与美感关系研究的起始,主要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美学中的基本问题,如美学史的事实所证明,首先就是美在于心抑在于物?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引起美感?”[1](P239) 这一问题就像一块试金石,立即深刻地显示出各理论主张的内蕴和观点的对立,由这种对立出发可界限分明地划分成两个阵营:
主观论为一个阵营,主张:“美产生于美感,产生以后,就立刻溶解在美感之中,扩大和丰富了美感。”[1](P285)
客观论为另一阵营。其中,自然客观论认为:“是美引起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2](P28)社会客观论同样认为:“美是不依赖人类主观美感的存在而存在的,而美感却必须依赖美的存在才能存在。美感是美的反映美的模写。”[1](P117)
两大阵营之外的主客观统一论的立场有些游移,它说:“问题的关键在于美与美感的关系。美是引起美感的,这个事实大概没有人会否认。”[1](P256)照此,它应归入客观派的阵营;但它同时又提出“物甲物乙说”(“物甲”指自然存在的物,“物乙”指物的形象——作者注),认为:“美是对于物乙的评价,也可以说就是物乙的属性。美感能影响物乙的形成,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感能影响美。”[1](257)依此,人们一般把它归入主观派的阵营。但尽管主客观统一论作为一个独立学派的归属地位不甚确定,其主张或理论仍在问题范围之内——不是美决定美感就是美感决定美。
不过,主客观统一论这种似乎矛盾的见解倒是真切反映出一个问题:美与美感的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怎样认识“美”。对“美”的认识又突出地表现在对美本质 的哲学属性的界定上,“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这个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2](P275)
主观论认为:“美是人的一种观念,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1](P5)
自然客观论认为:“承认美是客观的,承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承认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就是和唯物主义一致的,而这种论点就是唯物主义美学的根本论点。反之,认为美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美,也否认美的观念是客观事物的美的反映,就是和唯心主义一致的,而这种论点就是唯心主义美学的根本论点。”[1](P46)
社会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的。这个‘客观’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指社会的客观,是指不依存于人的社会意识、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生活、实践。”[2](P284)
主客观统一论认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受客观存在决定。在肯定了这个基本原则之后,唯物主义并不否定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并不否定意识可以影响意识;这一类意识形态(例如哲学)可以影响那一类意识形态(例如文艺)„„美学如果接受了在感觉阶段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大原则,承认了美必有美的客观条件,美感必须在感觉素材上加工,它已经就是很稳实地建筑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了。”[1](P363)
这些讲述表明,尽管各学派有关美本质的主张各有不同,但都在自觉地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其哲学立场也的确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哲学基础会形成完全相反的美学主张?
从字面意义上看,认为美先于美感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最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但如果采取这种观点,则需要说明先于美感而存在的美是个什么。偏偏这个问题极其难以回答,所有做此主张的理论从来也没能明确地说出美是什么,只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一般原则,逻辑地做出推论:美应该先于美感而存在,没有美就不能有美感,正如没有事物就不能有反映一样。
反之,如果如主观派所说,美产生于美感,则需要说明美感怎样先于美而形成。对此,主观派的阐述同样不明确。一方面,主观派不把美与美感的关系看成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为,虽然美感是由外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引起,“但是人的感觉所知道的只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气味等等,这些形色声味是美还是不美„„就要通过意识的判断。”[1](P277-278)另一方面,他们又解释说:“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1](P285)因此,主观派的观点显得不合逻辑,难以成立。
反思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可以感到,除简单化的倾向外,最重要的问题是:各学派都没能对“美”概念的真实内涵做出正确分析,就连其论争也不在同一焦点。主观派之说美是观念,实际意义是说,“美”概念指代的对象是观念性的东西;客观派之说美是客观的,是说“美”概念所指代的对象是客观实存的东西。这本来应是概念内涵之争,却被当作物的哲学属性之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虽然各学派都在力图得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结论,其实却是在按照以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美学命题方式解答问题,所以不能不陷在深深的矛盾之中。
“美本质”问题的前身是“美本身”问题。“美本身”是柏拉图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概念,以“美理念”的存在为依据。而“美理念”作为概念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幻的设定,因而其内容是虚空的,没有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真实内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美是什么”命题必然是伪命题。中国当代美学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做出美学阐述时,并未对传统美学问题的哲学前提加以批判,只是从经验出发,按照人们日常的习惯和理解原封原样地接受下来。被错误命题的内在前提所限定,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美”概念是个名词。既然是个名词,就可以认为“美”是个独立的实体,是主观意识之外的存在。显然,对客观存在的物而言,感觉必定是第二性的。如此,一旦把“美”作为实体事物看待,必定要与“美感”形成认识关系、反映关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美先于美感,美感是对于美的反映。在这种思路主导下,客观派在当时及以后的相当时间内占据了上风。但是,由于“美本身”意义上的“美”概念本来就是虚空的,从客观存在中不可能找出叫做“美”的东西,所以客观派的理论始终难以成立。
比较来说,主观派更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审美现象的意义。它已经觉察到,人们所说的“美”,实指“美的事物”;在日常审美经验中,事物是不是美的,取决于人的观念、判断。这一思想本是正确的,但其表述却很成问题。当它说:“美和美感,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时,其本来意思应该是:“美”概念不是名词,“美”概念表示的是对人的感觉的形容。可惜它没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终不免被错误的思路所束缚,也被人们所误解。在人们的一般理解中,美就是个客观的事物;把作为客观事物的美与作为主观感觉的美感相混同,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2,1980年代前期:不同的美可以 与美感结成不同的关系 此时,主观派的声音已经基本消失,代表客观派观点的社会客观论即人们后来所称的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论坛中一枝独秀。它所主张的美本质的哲学属性问题似乎已成定论,不再形成激烈的论辩。相应的,中国当代美学也不再以美与美感关系问题为论争的焦点。但也只是不再争辩而已,原有的观点继续存在,新的观点一波波地产生,自然地出现了多种观点并存的局面。
在此阶段,社会客观论暨实践美学的观点原则上没有变化,仍然批评主观论“都不外是说„„美是由人的美感、感情、意识、直觉所创造。这在哲学上可说是主观唯心论。”[3]P71但其理论还是有所深入,其论说也做出了微妙的调整。
吸收以往论争的经验,实践美学对“美”概念的内涵做出详细划分,“美”可以分别作为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和美本质而存在。美的不同层次的存在,使得美与美感结成了不同的关系:一方面,“美作为审美对象,确乎离不开人的主观的意识状态”。[3](P68)就是说,如果“美”是指审美对象,则美感决定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另一方面,“无论人的主观条件起多大作用,总还要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或资料,而且其艺术作品又总和这种客观存在的某种审美素材相关联,即最终还是不能脱离客体一定的审美性质。”[3](P68-70)这种审美性质最终来自美的本质。“所谓‘美的本质’是指从根本上、根源上、从其充分而必要的最后条件上来追求美。”[3](P75)即:如果“美”是指审美性质和美本质,则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不被美感所决定。
综合起来,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是:“自然的人化”造成客观的美本质,美本质使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客观的审美性质;以此为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再“经由审美态度即人们主观的审美心理这个中介”,[3](P127)就形成了作为审美对象层次上的“美”。或者可再做这样的理解:客观的本质层次上的“美”决定了事物的审美属性和美感的产生,审美属性和美感共同决定了审美对象层次上的“美”的形成;其中,审美属性只是为事物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性,美感才为事物成为审美对象提供了具有决定作用的现实性。
这就以新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与主客观统一论几乎相同的理论主张:无论说“美决定美感”还是说“美感决定美”都有一定道理,关键在于对“美”概念的内涵做出判断。用实践美学的理论来说,就是要明确界定“美”是哪个层次上的。主观派说“美感决定美”时,“美”是指审美对象;客观派说“美决定美感”时,“美”是指美本质。而实践美学认为,只有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