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地条件划分

立地条件划分

第五章 立地条件划分

一、造林地

(一)无林地

–荒山地:不具备森林植被和土壤特征。

灌木地:灌木覆盖大于50%;

草丛地:灌木覆盖小于50%;

竹丛地:各种矮小竹丛植被覆盖。

–平坦荒地:撂荒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河滩地、海涂、退化草牧场。

–农耕地:复合经营地、退耕地、四旁地。

–主要障碍:杂草、灌木、小竹竞争,困难立地的限制因素。

(二)人工更新林地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空出的林地。

新采伐迹地:土壤、光照条件好;

老采伐迹地:大量杂草侵入。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之后空出的林地。

新火烧迹地条件好。局部更新造林地:

低产林改造:效益低、无利用前途的林分;

局部更新地:主伐前进行的局部更新。

–主要障碍:采伐、火烧迹地尽快更新,避免条件恶化。

二、基本概念

1、立地条件*

–又称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条件类型*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 3、立地分类*

– 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4、林业区划

– 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林业所占地位,合理确定当地的林种区划。

– 比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等地划分、区划。

 5、造林区划

– 是在林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林种的需要,科学地确定造林所用的乔灌木树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造林、营林技术措施。

三、立地条件划分

(一)森林植物带的划分

– 森林植物带:在较大的地理范围内,由于降水和热量的地带性分布,导致了土壤、植被也有相似的地带性分布。这种气候、土壤、植被的规律性分布按其同异性划分为带,即为森林植物地带。它综合反映了环境条件与森林植物之间的关系。

1、森林植物带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1)日均气温≥10℃的积温:≥3400℃积温走向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区划线,并兼顾一些地貌单元的完整性;辅助指标: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

(2)干湿带区划指标:干燥度

干燥度1.0-1.5半湿润,1.5-2.0半干旱,>2.0干旱;

辅助指标: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 (3)对某些地区与自然景观不相吻合的地区,以辅助指标降水量为依据,并参考植被因素进行区划;

(4)类型区区划依据中等地貌并兼顾地块完整性。

2、地带性特征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面积 32.2% 15.3% 21.7% 30.8%

植被 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干旱的森林、荒漠

土壤 酸性 、中性、石灰聚集、普遍盐渍化、~微碱性、盐渍化。

(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1.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

(1)造林地的主要立地因子

–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坡形、小地形;

–土壤:种类、厚度、性质、母质、发育程度、侵蚀程度、腐殖质含量;

–水文:地下水位高低、矿化度、季节变化,积水状况,土层含水量及变化;

–生物:植被状况,病虫害,微生物;

–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历史、现状。

特殊因素考虑:

风口;土壤、地下水、大气污染;特殊小地形;特殊元素含量;冲淤状况。

(2)立地评价*

根据合理确定的指标对立地质量作出判断。立地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用什么指标来评价立地质量;

–如何估计评价指标;

–评价要求达到怎样的精度;

–如何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

(3)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分析 各生态因子独立及相互影响形成现有的综合环境条件;

要考虑极端限制因素的作用;

地形对环境因素有极强的再分配作用,要予以充分注意。

–坡向~水分,海拔~温度,坡位~土层厚度

(4)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 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关系,找出造林地上对林木生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光照,热量,水分,养分,土壤通气;找出对林木生长有极端限制作用的因子。

– 干旱,严寒,强风,盐碱化,高紧实度,污染

(5)立地质量分析

 使用直接指标进行评价;

– 材积量、生长量、生物量;

– 立地指数或平均高生长;

– 年、季、月的土壤含水量(干旱地区);

分析生长指标与立地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不同立地的生长。

植物或植物群落的指示意义。

–人为干扰频繁的地区受限制。

2.立地类型划分的依据

(1)林木-环境的关系

–环境相对稳定,起决定性的作用;

–植物的指示意义不大,以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作为划分的依据;

–地形与土壤占有突出地位;

–划分的类型要反映主导因子的异同性;

–在植被较好的地区可以把植被作为划分立地的补充依据; –林木生长状况应作为检验划分结果的主要依据。

(2)立地类型划分依据

–多因子综合;主要依据地形和土壤;植被作为参考,林木生长作为验证。

3.划分的方法

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 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 综合法;

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A.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例子:

–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

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

–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

土层厚度(<25cm薄、25-60cm中、>60cm厚)

例:华北石质山地主导因子:

地形

–海拔:<800m(低山);800-1000m(中山);>1100m (高山)

–坡向:阳坡,阴坡

土壤:

–土层厚度:>60cm(厚);25-60cm(中);<25cm(薄)

优缺点: 优点:–方法简单,易掌握,实际应用广;

缺点:–方法粗放、刻板,难以反映具体情况;

改进措施

–数学方法(聚类分析、主分量分析、判别分析)归并立地因子。

B.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

方法:选择与林木生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子若干,对每个分级后组成立地类型表,同时以植物群落作为确定因子种类、级别的参考。

命名:使用因子代码组合。

例子:

–水分、养分;

–盐碱地的盐碱含量、种类。

例:华北石质山地水分

–极干旱 0 旱生植物<60%

–干旱 1 旱生植物>60%

–湿润 2 中生植物

–潮湿 3 苔藓

养分:瘠薄 A;中等 B;肥沃 C。

优缺点:

优点:反映因子全面,生态意义明确

缺点:生活因子不宜直接测定,划分标准不易掌握;微地形小气候因子没有反映出来;个别具体因子难以反映(盐渍、酸度、通气);因子过多会复杂化;指示植物经人为破坏指示意义不大。

改进:因子编码。

C.综合法 方法: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活因子的结合。

命名:用数码代号。

例子:京西石质山地

–地形:海拔、坡向、坡位;

–土壤:土层厚度、土壤肥力;

海拔:<400m 低山丘陵 L ,400-800m低山 ML, 800-1200m 中山 M ,1200-1600m 中高山 MH ,>1600m 高山 H

坡向与坡位:阳坡及丘顶部 S,半阴半阳坡 E,阴坡 N, 沟谷 V

–土层:>81cm,51-80cm,31-50cm,<30cm;

–土壤肥力:Ⅰ Ⅱ Ⅲ Ⅳ。

D.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方法: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

优点:可以反映出定量的关系,可以与多个环境因子建立关系。

缺点:只说明效果,不说明原因。同一地位级代表的立地条件并不相同,采取的营林措施也不相同。立地指数必须与一定的树种相联系,不能成为许多树种的共同尺度,使用上不方便。

立地指数:

– 一定基准年龄时的林分上层树木平均树高;树高与年龄的关系。

例:

–五十年为基准年龄,立地指数为20,指:树龄50年时树木的高度为20米。

注:只适用于纯林、同龄林。

树高、直径、重量、材积与年龄的关系异龄林的立地指数在异龄林中,树高与胸径的关系较为稳定,最为敏感和可靠。

立地指数:优势木在标准胸径时达到的高度。 立地指数与立地质量的关系:

立地指数与野外林地的大量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筛选出影响立地质量的主导因子,判别各因子与立地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不同立地的生长预测。

定量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数量化理论。

LgH=a+b1(1/A)+b2(B)+b3(C)+……+bn(N)

例:北京西山人工林Ht=2.1049+0.6773SF+0.3917EL+0.4040ASP

R=0.8495 S=0.68m

R’SF=0.6567 R’EL=0.4378 R’ASP=0.3354

Ht-上层高;SF-土壤肥力等级;ASP-坡向;EL---海拔

例:山西油松人工林

SI=11.60799-1.100569EL-0.06406176SD+0.200634ASP

SI-立地指数;SD-坡度;ASP-坡向;

四、中国的立地分类系统立地类型区:

– 一般以大地貌作为划分依据,以控制本区水热条件的基本因子为依据。

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区内的进一步细分,以水热条件和主要地貌的差异作为划分的依据。

 立地类型组:具有相似的立地类型条件的组合,地域上不相连,以地形因子作为主要划分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