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物200503--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_刘云涛

文物200503--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_刘云涛

·81·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刘云涛(莒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东莞镇位于莒县城北55公里。

1993年5月底,东莞镇文化站站长李永英在东莞村西南约1.5公里处发现石刻一块。

莒县博物馆闻讯后派人前往察看,发现是一座古代墓葬,随即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图一)。

该墓早年被严重破坏,墓上无封土,墓圹已残。

为一座长方形土圹竖穴砖石合建墓,方向南偏东15°。

墓圹残长7.8、宽3.8、深1.7米,填土中夹杂着大量的残砖块。

墓内的画像石表面全部用白灰涂抹,而且未发现随葬品。

该墓共出土画像石10块,现分别介绍如下。

1号石,顶残。

高1.72、宽0.62、厚0.37米。

四面皆刻画像。

正面画像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二)。

第一层是内饰卷云纹的拱形边框,框内刻朱雀和羽人图案。

第二层中间刻题记8行,每行13至18字不等,惜已被后世造墓者凿残(图六)。

题记如下:“惟光和元年八月十日◆◆琅琊东莞◆孙熹 年六十四故世◆◆故◆◆诸曹(?)掾◆县主簿 ◆◆升离◆◆情意◆此大门阙◆◆归 于◆千秋万岁◆◆◆◆◆◆◆山◆◆◆◆◆◆◆有刻◆◆◆者游魂◆无不◆ 其◆◆◆◆◆◆◆◆◆◆◆◆孙◆ 东◆命行事承◆◆升太知播惠康 ◆◆◆◆◆◆◆◆◆◆◆永无疆”题记右侧一人,双手持盾,右向躬立,脑后有榜题“门大夫”,其身前置一釜灶。

题记左侧为两层干栏式建筑,楼上楼下各坐一人。

第三层中间刻一圆坑,深6.5、直径13.5厘米。

圆坑右侧刻三人,其中右者荷物登梯,左者张弓射之,二人中间立一小人。

右下角有一榜,无题。

图一墓葬位置示意图·82··2005年第3期文物图五2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图三1号石背面及右侧面画像拓片图二1号石正面及左侧面画像拓片图四2号石正面及左侧面画像拓片·83·图七2号石画像拓片(局部)左侧站一人,正在洗刷树下之马。

第四层刻四人,每人右上方均有一榜题(封三∶1)。

最左一人面朝右,坐于树下,榜题“尧”;第二人面朝左,作跪谒状,榜题“舜”;第三人榜题“侍郎”,第四人榜题“大夫”,此二人拱手站立,当是跟随舜拜谒尧。

第五层刻五人,每人左上方均有一榜题。

最左之人面右而坐,怀中抱一幼儿,榜题“禹妻”;第二人头戴斗笠,作行走状,榜题“夏禹”;第三人头戴冠冕,右向侧立,榜题“汤王”;第四人头梳高髻,博袖长裙,面朝汤王站立,榜题“汤妃”;第五人亦左向侧立,有榜无题。

第六层为乐舞图。

左边二人跪坐观舞,脑后有榜无题;中间有一舞者,长袖轻扬,双足踏鼓;舞者右侧是第四人,正在吹排箫;第五、六人正面跪坐,形体较小,其前各置一小鼓;最右之人左向跽坐,双手抚琴。

第七层是庖厨图,刻石已风化。

左边有灶,灶上放釜甑,一人正在灶前炊煮。

屋顶有横杆,上挂鸡、鱼、猪头,其下一人持刀,正在切食物。

右侧图案漫漶不清。

1号石左侧面,顶部刻一人,双手作撑托状。

其下为装饰连弧纹的长方框,框内画像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刻一门卒,拥彗侧立;下层刻二兽,向上攀爬(图二)。

图六1号石正面题记拓片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84··2005年第3期文物1号石背面,上边与左右两边均刻内饰S形卷云纹的边框,框内画面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三)。

第一层中央端坐着西王母,其左侧有一羽人和一个人首鸟身侍者,右侧为玉兔捣药。

第二层是狩猎图,石刻中部已剥蚀。

左侧一狗拴于树下,另有一狗正在扑兔;右侧一人,肩扛筚网作行走状。

第三层也是狩猎图。

左边刻奔鹿、蹲犬,右侧一头野猪立于树下。

野猪面前有一人,张弓欲射;野猪身后一人,正在持矛刺之。

第四层中间与正面圆坑对应处,也刻一大小相同的圆坑。

圆坑左右各有三人,向坑而立,左有二榜,无题。

第五层是射虎图。

左边有一图一一6号画像石拓片图八3号画像石拓片图一★5号画像石拓片图九4号画像石拓片·85·图一三8号画像石拓片图一二7号画像石拓片虎,作蹲踞状,其上方刻一飞鸟,虎前为木连理;中间有一虎,向左走来,其后站一人,正在张弓射之。

第六层刻画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左边一人右向躬立,上方有二榜,无题;右边有两个武士,相向而立,二人中间的地上置一豆,内盛二桃,两武士均伸手欲取桃。

第七层的画面已残,依稀见一牛车,车上坐二人。

1号石右侧面,顶部图像和边框与1号石左侧面近似,框内上部刻一猪、一兽,下部为二猿攀爬图案(图三)。

2号石,顶残。

高1.7、宽0.68、厚0.37米,四面皆刻画像。

正面画像自上而下分为6层(图四)。

第一层的纹饰与1号石正面图案相似,也是羽人戏凤。

第二层刻画胡汉战争图(封三∶2)。

左边用弧线代表深山,隐约露出两个骑马的胡兵,正在张弓射箭。

迎面而来的汉军身穿铠甲,手持兵器,策马进攻,地上躺着两个被斩首的胡兵。

右边为一座二层楼阁,上层内放置盾和弩,柱上刻“隶胡”二字;下层内端坐一人,楼外站一官吏,跟着两个被缚的胡俘。

第三层中间刻一方坑,边长14.5、深6厘米。

方坑左右各有三人,向坑跪坐,上方有六榜,无题。

第四层刻画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图七)。

整个画面以桥为中心,桥上桥下有五名女子,手执长剑、盾牌等兵器,一辆马拉的轺车行至桥中央,车上主人已跌落桥下,左右各有一名女子,乘船持兵器向他刺去。

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86··2005年第3期文物画面右上角有榜题,为“七女”二字。

第五层有两条渔船,船上渔夫正在叉鱼。

第六层刻大鱼、小鱼各三条。

2号石左侧面,顶部纹饰与1号石相似,唯人物胸部以上残。

边框内刻二虎,下边有一羽人,执虎尾而戏。

边框底部刻三角纹装饰带(图四)。

2号石背面,边框与1号石背面相同,框内画面自上而下分为7层(图五)。

第一层中间端坐东王公,肩生双翼,其左右各有一仙人,捧物侍奉。

第二层有七人,左三右四,相对而立,人物上方皆为有榜无题。

第三层刻画主人进食场面。

右边主人席地而坐,身后站一人,执物侍奉;主人面前置两个几案,上放食品,有一仆人正在为主人盛食;左边还站立二侍者,两人之间上方有一榜,无题。

第四层中间与正面方坑对应处,刻一相同的方坑,左右各有一匹马,系于树下,向坑而立。

第五层为车骑出行图。

左边一导骑,肩扛戟,其后跟随一辆马拉的车。

该层左上角有一榜,无题。

第六层为迎宾图。

左边立一人,持盾躬迎;有一导骑背朝正面,其后跟随一辆辎车。

第七层左边刻画一座二层楼阁,楼内有三人;右边是木连理,枝头有鸟,树干上有猴上攀;楼与树木之间立一人,正在张弓射屋檐上的猴。

2号石右侧面,顶部图像及阙身的边框与图一五10号画像石拓片图一四9号画像石拓片·87·左侧面相类,框内刻一羊、一翼虎和一猿。

作上攀状(图五)。

3号和4号石为1号和2号石的基座,大小纹饰相同。

长0.99、宽0.65、厚0.27米,槽长0.73、宽0.37、残深0.03米。

基座四面皆以宽带夹连弧纹作边框,两长面刻穿璧纹,两侧面刻三角纹(图八、九)。

5号石,长方横条石,长1.02、宽0.22米。

左边一人凭几而坐,面前一人执物侍奉;右边二人持剑对舞(图一★)。

6号石,长方横条石,长1.07、宽0.21米。

上刻六人,左边一人右手执杖,面右而立;右边五人面左而立,手捧简册,右边第二人腰佩长剑(图一一)。

7号石,竖条长方石,高0.95、宽0.26米。

三面刻画像。

正面有边框,框内上部立一小朱雀,其下有一人,拱手而立(图一二∶1)。

左侧面刻一人,拥彗而立(图一二∶2)。

右侧面有边框,框内上下两端皆刻三角纹。

画面中央是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手执规矩,其下立一人(图一二∶3)。

8号石,竖条长方石,高0.94、宽0.26米,三面刻画像。

正面有边框,上部立一小朱雀,其下一人拱手而立(图一三∶1)。

左侧面的边框尺寸与7号石右侧面相同。

画面上部刻二人,执戟站立;下部刻一人,正面袖手而立(图一三∶2)。

右侧面刻一立人(图一三∶3)。

9号石,长方石板,高0.95、宽0.62、厚0.09米。

边框内画面分三层。

上层为周公辅成王图。

成王正面站立,右侧一侍臣为其打伞盖,左右各有一大臣,拱手而立。

中层为乐舞百戏图。

左上角二人手执便面,为观乐的两位主人纳凉;左下角刻三个奏乐者;右上角一人击鼓;右下角一人踏鼓而舞,其前后各有一人。

下层刻画三个骑吏(图一四)。

10号石,下部残,残高0.55、宽0.25米。

边框尺寸与7号石右侧面相同。

画面上部刻一日轮,内有金乌;下部刻二人,侧身对立(图一五)。

综上所述,十块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不尽相同,1号石和2号石为剔地平面线刻,正、背两面剔地较浅,约2毫米左右;左右侧面剔地较深,约1厘米左右,深处达1.5厘米。

3号和4号石为凿纹地浅浮雕,5号和6号石为凿纹地凹面线刻,7号、8号、10号石为凿纹地阴线刻与凹面线刻并用,9号石则为凿纹地凹面线刻与浅浮雕并用。

从其风格看,1号石、2号石与其他画像石不是一组。

从1号石的题记看,该画像石原本是石阙,2号石与1号石为一对,3号石和4号石是其基座。

该石阙原为墓主孙熹墓前的阙门,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后被他人筑墓利用,所以阙铭被破坏,画面被抹上石灰。

这种情况在山东地区多见,如嘉祥县宋山、五老洼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均被三国时人所利用。

1号石正面第四、五层不仅增加了禹妻、汤王、汤妃等人物,尧、舜、禹等形象与嘉祥武梁祠所见的也不尽相同。

此外,在2号石正面第二层的胡汉战争画面中,楼阁柱上刻有“隶胡”二字,这在山东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中尚属首次发现。

总之,1号石和2号石为研究汉代石阙的建筑形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附记:本文承蒙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王思礼、杨爱国,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指正,在此谨致谢忱。

参加墓葬清理发掘的有张安礼、李永英和刘云涛。

摄影、拓片:刘云涛(责任编辑:郑彤)山东莒县东莞出土汉画像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