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声东击西”引发的思考
敌志乱萃①,不虞③,坤下兑上③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此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失丛杂、
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
时
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
的
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毛泽东在游击战战术指导上曾说过,“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
我打”。避敌之锐气,击其惰性。在声东击西中彰显虚虚实实的妙处。所谓兵者,
诡道也。在看中国共产党的军史时,才真正领略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从
四渡赤水,到飞夺泸定桥,还有在西北大战中夺取军事重镇蟠龙镇,无一不是声
东击西战术的应用。战略上以少胜多,战术上以多胜少,而在敌群密集的战场上,
要想在敌军的狭缝中集中优势兵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调虎离山,声东击西
被大量的得到了应用。
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统筹帷幄中,三十六计轮番上阵或计计相连,尽显
了兵法的艺术魅力,而在三十六计中声东击西的精髓颇见虚实的本质,在历代战
争中成为军事家的宠儿。
声东击西的策略的应用,往往不是孤立的应用,而三十六计所表述的思想内涵又
岂是三十六条那么多,又岂是三十六条那么少?从高度总结的角度来看,三十六
计仅仅是孙子兵法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而从多角度价值去分析,三十六计
给人的启发又是无穷无尽的,怎只三十六条而已?譬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混水摸鱼,暗渡陈仓和调虎离山等所反映的都是虚实的指导思想,而在古时的战
争中,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又往往和其他的战术相辅相成,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试想勾践灭吴,卧薪尝胆,送吴王美女西施,施展美人计,让吴王沉浸在美色之
中,明示自己的弱小,而自己却重视生产,整顿军队,最终雪耻,这正是声东击
西和美人计的完美结合使用。再如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章邯误以为汉军
将从古栈道出兵,从而使章邯做出了调离陈仓重兵的错误决定,却不料汉军从小
小的陈仓蜂拥而出,打得楚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往往是以
少胜多,以小的代价获取胜利的良机,而声东击西的策略的运用则使之成为可能。
古人按语说: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
备
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四十《周勃传》附)。此敌志不
乱,
能自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
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人。此敌志乱萃,不虞也。
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毯,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这则按语通过使用此计的两个战例,来提醒使用声东击西的人必须考虑对手
的情况:
敌方指挥确可扰乱,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
不
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
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西北方向
的
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可见,声东击西之计宛如是两军军事首脑的一场生死博弈,使敌方的军事指挥系
统陷入混乱状态才是声东击西的目的所在,消灭敌军于不明不白之中。当然,从
上面的按语中可看出,对于不同的敌人,其声东击西的效用是不同的,对于像周
亚夫一样精明的将领,声东击西反而成了自陷己计的梦魇,但是巧用计,一反常
态仍可成功,例如解放上海的时候,解放军就一反常规,不打弱而击强,使实力
偏弱的军团不敢前来支援,成功歼灭了上海外围的守军。再例如,毛泽东声东击
西,四渡赤水,将敌军弄得晕头转向,成功的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走向了主动
的长征之路。
在回顾着波澜起伏的历史时,在走过鲜血未干,血腥正浓的古战场时,我们
在赞扬战争是一件艺术的同时,也期盼着这件艺术品不要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
时代,在未来再一次上演。让兵法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彰显其多姿的一面,让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因为珍爱和平,所以回顾战争。我辈会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