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建安文学:一曲曲独抒灵韵的诗歌 (3) (一)、“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 (3) 1、“三曹”的诗 (4) 2、“七子”之诗尽显“龙腾虎跃” (5) 3、乱世才女蔡琰,尽抒“悲愤”情怀 (8) 二、建安文学——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9) (一)、乱世悲天悯人的忧患情感 (9) (二)、景物衬托士人情感的游宴诗 (9) (三)、讲究文采风气的日常生活诗兴起 (10) 三、建安文学的创作内容独特 (11) (一)、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 (11) (二)、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 (11) 四、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中透出英雄风骨 (12) (一)、特殊的土壤孕育出“慷慨”“悲凉”完美结合的硕骨 (12) (二)、点燃建安士子的激情 (12)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摘要 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学和思想却异常活跃,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张扬生命,重视人生,发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创作自觉”时代。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其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还是在创作精神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于豪迈悲壮中,尽显风骨。
关键词:三曹建安七子蔡琰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前言 建安时期是一个政治社会极端动乱,人们生活极端动荡的时期,但特殊的土壤却成就了中华文学史上思想异常活跃的特殊时代,建安文人们于动荡中苦寻真理,在战乱中坚定气节,他们张扬生命,挥洒真情,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视人生,发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创作的自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文人们处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现实体验的痛苦、沉重互相交织的环境里,于是建安时代的士人们用他们的心灵创造出的诗歌来抒发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对艰难世事和百姓疾苦的忧患、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索,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慷慨高歌,形成了慷慨悲凉、清俊刚健、豪迈激昂的建安风骨。那一首首慷慨悲凉、雄浑古朴的诗歌,那一曲曲包含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对民生疾苦的忧患、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歌曲,谱写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鼎盛的时期。“慷慨悲歌”中有对苦难现实的无奈但又欲改变这种乱离局面建立理想世界而发出的人生慨叹,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忧患意识和仁人志士的理想抱负。在中国的文学艺苑里奇花异放,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特点。 一、建安文学:一曲曲独抒灵韵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常言道:“国家不兴诗家兴”。这大概就是建安文学时期,各种文体虽然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士人们却对诗歌情有独钟的原因吧。于是便形成了建安文学独特的创作形式——以诗歌独抒情怀。
这一时期的诗歌,“五言腾踊”、“辞采华茂”,无论在诗歌的体裁、风格还是表现形式诸多方面上,都表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生机。檀道莺云:“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是诗歌发展史上继诗经、楚辞、汉乐府而后的第四个里程碑。其特点变现如下几方面:
(一)、“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 就诗而言,在音韵方面,五七言诗相比与四言诗,更易于单音词和双音词的配合,,更多地表现出抑扬顿挫之美。同时,受乐府以诗入乐传统的影响,符合当时文学发展的客观情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五言诗起源比较早,但是作为比较成形的五言诗是在汉乐府民歌里,尤其是到了东汉民歌中,五言诗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其中以“古诗十九首”为最著。到建安时代,这种诗歌形式被广泛地使用,遂造成了五言诗的成熟。加之曹操对五言诗大力倡导,如《薤露行》和《蒿里行》二首。也正因曹操的倡导,这种做法才能很快得到文人们的响应,建安诸子才能够不完全局限在辞赋和四言旧套,而开始用乐府五言诗表现新的生活。随着五言诗的发展,七言诗也逐步发展起来。《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七言诗,由此七言得以在四言、五言为主的当时文人诗坛上占据堂皇之席。在他们的实践下,五七言诗体得以确立,为后代作者在样式上提供了范例。可以想象当一个时代的许多高层诗人大多使用着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而且此种文学形式又恰好被人们所热衷,其繁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诗歌形式多样,五言诗开创诗歌先河 建安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五言诗为主,且成就最高。以七子为例,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创作的绝大多数。七子的诗歌在题材上有“五言腾踊”的特点。他们的五言诗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但建安时期的五言已经通行了,且造诣纯熟。首先是大胆运用新题乐府,自由地利用乐府诗的形式,作出多种尝试。七子之中善于写五言的是徐干。他的一个作品《情诗》就是一首五言诗,运用了对偶句式,用寂寥空旷的环境和了无生息的室内设施衬托主人公孤寂无聊的心绪。此外,五言诗的题材很丰富,笔者在第一点已提及。“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趋于精美。
(三)、通过诗歌充分地表现建安文人的的气质、教养、人格 由于特殊的时代,使建安文人们能够面对现实、大胆创造、突出个性、表现情感,通过作品充分地表现出来他们的气质、教养、人格,把我国古代文学推进到一个“创作自觉”的时代。使得建安诸作家之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鲜明个性来。
1、“三曹”的诗 他们的诗,饱含着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父子三人共同的追求。曹操著名的《短歌行》最能代表开一代新局面的诗风,它鲜明地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平定天下的雄心壮志。诗中可隐约看到诗人招揽贤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勃勃雄心。使人读后总有一股向上的奋发之气。最后章节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渲染得淋漓尽致。《步出夏门行》组诗,更为诗中精品,如《龟虽寿》接连用“神乌”、“腾龙”和“老骥”三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情怀慷慨,正气回荡。全诗直抒肺腑,韵律沉雄,语言质朴,笔力劲健,一洗前朝僵化文风。他们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十分推崇曹操为文的“清峻”“通脱”,“做文章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例如,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文史学家对此评论道:“这些话非曹操不能道的”。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 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2、“七子”之诗尽显“龙腾虎跃” 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其中尤以建安七子在建安时期蜚声文坛。他们的文学创作与三曹等建安作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由于特殊的时代,又由于个人不同的气质、性格、才学、思想、阅历等,七人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以不分上下的文学风格在文坛上并驾齐驱,在文学创作上,又呈现相互竞争角逐的状态,故形成了活跃、灵动的创作特色。
(1)孔融气韵高雅、风骨遒劲、文采脱俗 孔融的诗歌创作数量虽少,但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他的《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孔融的高迈不俗的才气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形成了一种高妙的特色。因为他有“严气正性”,所以他敢于仗义执言,凭心创作而少有顾及。另外,由于他的“高气”,其言常常有一种居高慑下的气势,使其作品气势充沛,豪迈劲健。此外,孔融的作品在语言上形成语势紧凑,句式整齐严谨,文采飞扬的特点。
(2)刘桢气概豪壮、风骨高峭、语言刚直 刘桢是七子中可以说成就相对较高的二子之一。他的文风意象奇特,风骨峻拔,辞气刚直。他最著名的诗《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3)王粲奋发遒劲、情调高扬、清丽脱俗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大的一位诗人,其创作思想上从沉郁到奋发,气质上从羸瘠到遒劲,情调上从凄婉到昂扬,风格上从清丽到超逸,极其富有建安文学时代特征。他以情景交融手法,丽密精工文笔见长。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王粲抒发的情多起于遭乱流离,政治失意,因此以凄怆悲恻为主,情中含志,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文秀而雅,情恻而庄,境界阔大,开河有度。《七哀诗》真实地反映了汗末动乱而凄惨的社会面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粲爱憎分明,感情诚挚,深切同情苦难中的人民,无情揭发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给社会造成的破坏。作品继承了《诗经》讽喻和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将抒情和叙事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诗结构也严谨,首尾呼应。
(4)阮瑀傲骨清高,悲慨多气,平质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