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
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
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
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
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均可引起
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
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肌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又称泵衰竭,
通常是指心肌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伴有左心室舒张
末压增高,临床上引起肺淤血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足的表现,以及两者
不同程度的合并存在。
泵衰竭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患急性广泛性前、侧壁心肌
梗死时,更易发生泵衰竭。
慢性心衰的病因
(1)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2)心室前负荷过重 (3)心室后负荷过
重 (4)心室前负荷不足: (5)高动力循环状态:
慢性心衰诱因
(1)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最常见的诱因,其次是风湿活
动、泌尿系统感染及消化系统感染。
(2)过度体力活动疲劳、情绪激动和紧张。
(3)妊娠和分娩。
(4)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颤、阵发性
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严重心动过缓,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5)输血或输液(尤其含钠液体)过多、过快。
(6)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7)药物作用
临床表现
根据心衰发生的基本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
能障碍性心衰。临床上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可分为左心、右
心和全心心衰,其中以左心衰开始较多见,以后继发肺动脉高压,导
致右心衰,单纯的右心衰较少见。
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疲劳、乏力:平时四肢无力一般体力活动即感疲劳乏力,是
左心衰竭的早期症状。
(2)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时较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
血和肺顺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
(3)急性肺水肿
右心衰竭症状
(1)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胀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
(2)肾脏症状: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
(3)肝区疼痛:肝脏淤血肿大后,右上腹饱胀不适。
(4)呼吸困难:在左心衰竭的基础上,可发生右心衰竭后,因肺
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有所减轻。
(5)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竭后引起的变化,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
①心脏体征②颈静脉充盈与搏动③肝大与压痛④下垂性水肿⑤
大多数胸腔积液出现于全心衰竭的患者⑥腹水⑦发绀 ⑧心包积液
⑨其他表现
全心衰竭症状
1.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并发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
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可导致死亡.
2.肺部感染 3.肝功能不全 4.肾功能不全 5.水与电解质紊乱
鉴别诊断
1.左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左心衰竭需与其他疾病所致的呼吸困难
相鉴别 (1)支气管哮喘
(2)气管与支气管肺癌
(3)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4)神经性呼吸困难
(5)代谢性酸中毒呼吸 (6)老年、衰弱、肥胖及严重贫血等可
产生劳力性呼吸困难,但无左心衰竭的其他征象。
(7)大量腹水、胃肠道疾病引起的严重腹胀、妊娠后期、巨大卵
巢囊肿等可产生端坐呼吸但并非心脏病所致,不可混淆。
2.右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右心衰竭需与一些具有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高、肝大水肿、腹水及
胸腔积液等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3.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的鉴别诊断
不论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衰均表现为体循环和(或)肺循环
淤血从症状和体征上难以区别二者。但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射血分数
不降低,心脏不扩大,两者可通过特殊仪器检查进行鉴别,在治疗上
亦有
目的和原则
治疗心衰之目的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
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为
达此目的,治疗心衰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必须重视心衰病因和诱因的治疗,这是治疗心衰关键之一
(2)尽量减轻心脏负荷:包括休息、低盐饮食适当应用镇静药、
限制活动等。 (3)尽管目前有许多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对于心功
能属于Ⅱ~Ⅲ级的患者仍首选利尿药,视病情口服或注射; (4)
对于Ⅳ级心功能不全或急性肺水肿患者 (5)在使用药物前后
心衰本身治疗
(1)休息和限制活动: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和能量消耗的重要措
施之一.
(2)限制水、钠摄入:心衰病人的饮食宜清淡和少吃多餐,食物
应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并注意热量平衡。
(3)利尿药的应用:经适当限制水、钠摄入仍有水肿者可应用利
尿药,它不仅可以消肿,且可减少血容量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
脏重塑作用。
(4)血管扩张药
(6)治疗终点
(7)洋地黄的毒性反应:洋地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使用
不当易产生中毒。
(8)洋地黄中毒的治疗: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 。
其他治疗措施 包括吸氧,支持疗法口服或静注氨茶碱,对症治
疗和加强护理等均不容忽视。
预防
1.慢性心衰的预防目标
(1)防止初始的心肌损伤: (2)防止心肌进一步损伤 (3)防
止心肌损伤后的恶化 2.预防措施
(1)祛除诱发因素:控制感染治疗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并快
速心室率;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注意是否并发肺栓塞等。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脏损害的危险性:如戒烟、戒酒,
肥胖患者应减轻体重。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饮食宜低脂、低
盐。
(3)密切观察病情演变及定期随访:应特别了解患者对饮食及药
物治疗的顺从性、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病情恶化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