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理论月刊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朱书刚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他们当时面对 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 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但他们并没有忘记,人类还面 对着另外一个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他们虽然没有对环境与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系统研 究,但在一些论述中包含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思想,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先河。马 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解决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总体性指导意义。 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强调“在实 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 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 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 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 然界的一部分。”“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 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 质同人相异化。” 恩格斯则早在l839年初就在《乌培河谷来 信》中揭露了乌培河流域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他 在1845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全面的描述 了工人生活、工作场地恶劣的卫生环境及由于经济 高速增长引起的河流、大气等污染问题,揭露了资 本主义工业化引起的多方面的环境问题给工人阶级 的生存状况、身心健康的巨大损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造成的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关系的断裂。 “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 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 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 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 件”。因此,他主张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应 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农业和工业的“更高级的 综合”,以代替资本主义性质的物质变换形式。 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 法》札记中写道:“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 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 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 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 界的全部统治力量,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 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实际上是 对现代生态危机的预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个重要基本观点是: 必须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置于特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中来考察。马克思认为,“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 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 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这就意味着环境问题 与社会问题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不和谐实 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是社会问题。马克思认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支配为前提,以 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为本质、以追求高额利 润为目的,它内在地包含着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同自然 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因此,“需要对 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 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 变革”。马克思在展望未来社会的理想境界时指 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 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 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然;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 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意义 在国外自觉地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 合,努力发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是生态学马 2010.3前进论坛QIANJINLUNTAN l 1

 理论月刊 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 代的绿色运动中,并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充分发 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通过解释、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或用生态学思想来补充 马克思主义。 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曾否认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具有生态学思想,但随着生态学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开始系统地发掘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的生态学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 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从本质上说就是生态危机,主 张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同解放生态危机问题紧密 结合起来,提出了建立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传统社 会主义模式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构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是不容忽视的, 其本质上属于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后现代理 论,主要是着眼于针对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危机提出了后资本主义的理论方 案,较少涉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 问题,且夸大了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变 化,自觉或不自觉的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 理论,以人与自然的矛盾去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脱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而谈论 社会变革,把人的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价 值观的转变和技术转型,带有较浓重的浪漫主义色 彩和乌托邦性质而缺乏可操作性。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工业化、城 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与生态问题凸现出来。 一些学者从国外引进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生态 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 学)等新兴学科的同时,开始发掘马克思恩格斯自 然观和实践观中的生态思想(环境思想),发表了 一些论文,并有相关著作出版。同时,国内学术界 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研究也有较大进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 生态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新 世纪新阶段,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被提上 议程。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要有新 的思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中共十六届三中全 会则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 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 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 在中央全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 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的阐发。2005年2 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 指出: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 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6年l0月中共十六 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强环境治 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 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10月,胡 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要求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这 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执政 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高要求。把生态文明 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发现,它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 大丰富和发展。 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 境与生态问题日益凸现出来,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 代价过大。虽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对我国的负 面影响不容小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 危机比金融危机的危害更大更深远。我们既要扩大 内需保增长,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在推进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把环境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 努力避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加剧生态危机,实 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益的统一。 (作者:农工党湖北省委会常委,中南财经 政法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常云岐 12 2010.3前进论坛QIANJl

NLUNT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