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权利”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和重视。正如为实现公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政府在
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一样,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公民文化权
利的实现也同样来自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它构成了政府
最其本的职责之一。如何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半个多世纪
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探索的一个重大问题。1966年,有关
文化权利的主要法律文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75年1月3日开始生效;我国政府
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了该公约,2001年2月28日
获得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2001年7月在我国
开始生效。文化权利问题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保障和实现
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被视为执政党建设
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要求“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
保障”。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
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
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
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
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2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
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就我国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作一梳理,以期为我国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
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扶持的力度,为人
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2006年9月,国家颁
布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加强“公共
文化服务”作为下一步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
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此后,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的文件
和领导讲话中,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流行语言”和核心理念。
杨建新(2006)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
论背景: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能力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社会政治经济体制
改革的进程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充分发挥文化自身
价值与功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
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天职需要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苏峰(2007)也持相近观点,他认为我国公共服
务体系的构建是在经济体制、政府管理体制不断深入地背景
3
下提出的。也有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有着
深刻的社会背景: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前进,而文化建设显得
相对滞后,如何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决定着未来中国的面
貌;二是文化领域自身,尤其是大众媒介出现了泛娱乐化的
趋势,如何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决定着公众精神生活的质
量。深圳市文化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认为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的大背景是中国政府职能由传统型向
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包括文化体制改革)。2004年2
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提出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
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
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
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正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所以,构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政府整体改革与转型的重要部分,成为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要的文化建设目标。 不难看出,“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在文化改革、创新乃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基本框架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封建社会终结后的
中国也开始有这样的服务,进入新中国,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
4
后,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把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
为目标,这是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文化自觉。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后,学者们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
内涵与要素、主体及目标设定、衡量指标及实施路径等作了
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要素的讨论
苏峰(2005)认为至少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与把握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经济层面,要注意公共文化产品具有效
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的特
点;二是社会层面,作为非营利组织,政府应该提供非垄断
性公共产品,其主要目标是实现集体利益或公共利益;三是
政治层面,应从服务型政府定位的角度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韩东升(2005)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就是文化从业
群体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中既涵盖了城乡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布公共文化信息等
行业行为,也涵盖了为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参与文化活动提
供必备保障和创造条件的社会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
涵,就是发展文化从业群体的行业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系统工
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齐勇锋研究员则从另一角
度诠释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他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二是基础
5
设施和文化生态体系(如文化资源保护),三是公共文化的
微观提供方式(既有国有,又有社会生产和提供的混合微观
主体),四是宏观管理和政府监管(也包括法规体系)。孙
若风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服务业
务体系,二是保障体系(如人才、资金、政策等)。他还适
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三要素论,即“公益化、社会
化、系统化”。文化部社会图书司的张旭司长则认为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法规
的体系;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现代服务手段的运用;
四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五是经费保障。乌兰(2005)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义为:由政府主导、非赢利的、社会
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
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
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
培养、精品创作等诸方面。他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基本
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特征,凸显了党
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骆威(2007)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的生产与引导方面提出了“成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要素
论”,他认为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十个方面
的内容:即文化政策规范体系、舞台艺术供给体系、文化展
示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活动体系、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文化
资源整合体系、文化主体引导体系、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
6
化交流扶持体系与文化人才培育体系。尹昌龙(2007)将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视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他指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布公共文化
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以及
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等。朱
学勤(2006)从文化权利的角度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
内涵,他强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关键是“公共”,实质
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权。谈文化权利平等,并不是重新陷入
平均主义的陷阱,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谈平等;不是分配
平等、结果平等,而是更看重文化权利的起点平等、机会平等。
蒯大申(2007)也持相近观点,他认为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必须
要树立两个重要观念:公民文化权利、公共服务型政府。其
中,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观念。公民参
与文化生活,分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享有文化创造的自由和
保障文化权益的权利,都是公民应有的文化权利。而公共服
务型政府是现代政府建设的基本理念,与计划经济年代管制
型政府相对,要求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让政府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人民公仆,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度供给服务、良好
的公共政策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李军鹏(2005)
也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解释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他认为“公共文化”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以及由此产
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满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关文化产
7
品与服务”;换言之,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保障
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生产
与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
系、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