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香外用功能及实验研究概述

丁香外用功能及实验研究概述

丁香外用功能及实验研究概述 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番樱桃属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Thunb.的干燥花蕾,又称公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温里药,临床多作为内用药取其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近年来,为了加快丁香的开发,国内外药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中药丁香外用的功能近几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丁香外用功能较内用范围更加广泛,现综述如下: 1、对丁香外用功能的临床应用概括 丁香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自古以来,丁香就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材,在我国许多药材古典专著上均有记载,如《本草汇》、《纲目》、《药材学》等。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主治脾胃虚汗,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萎等。中医临床上用与不同中药配伍可以用于治疗腹泻、急性菌痢、胃炎、隔肌痉挛、急性胃肠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脾胃杂病、泄泻、麻痹性肠梗阻、心绞痛、偏头痛、牙痛。外用治各种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腋臭、键鞘炎、乳头感染、乳牙尖周炎、牙髓炎、口腔内炎症、口臭、体癣、头癣、手足癣等症。还可用作牙科防腐剂和外科组织上的清洁剂。 1.1杀虫作用 梁裕芬1等等经体外杀螨实验观察,发现丁香煎剂具有较好的杀螨效果。 李秀芳2等应用从唇形科植物丁香罗勒中提取的丁香罗勒油(Oleum Ocimi gratissimi,主要成分丁香酚)配制的乳膏(商品名乐乐霜)治疗31例阴虱病患者, 治愈率为100%。 1.2抑菌作用 《本草纲目》云:“公丁香,辛温无毒,杀虫,主治风水肿”。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用公丁香浸出液对致病性真菌的抗菌作用作过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对许氏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 有抑制作用,而其抑制真菌的有效成分是丁香油酚,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在1: 8000~1: 16000时,对致病性真菌即有抑制作用。 杨凌阁3采用复方丁香搽剂治疗体股癣及手足癣取得较好疗效,所有患者均用

复方丁香搽剂治疗。药物主要由公丁香、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等组成。并按一定比例配伍,按搽剂工艺规程制成,每瓶200ml。使用时棉签蘸药液直接涂搽于患处,待干即可。研究结果表明,该药起效快,用药第1天即能止痒, 2~3天可见红斑、丘疹、水疱逐渐消退,浸渍糜烂减轻。且对皮肤无刺激,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李瑞新4用甘遂60g、公丁香50g、皂刺50g、斑蝥3g,以7%~9%米醋1000ml

煎成500ml,过滤后装瓶备用,外治花斑癣72例,经观察,全部病例在7天内治愈,未见复发。 亦有报道用丁香4~15ɡ打碎,用冷开水浸过药面,药经4小时后即成棕色药 液。治疗白色念球菌所引起的口腔溃疡,一般2~3日愈。 1.3镇痛作用 丁香对牙痛有知觉麻痹作用和镇静、镇痉作用。丁香花蕾含挥发油(丁香油),油中含有丁香酚、乙酥丁香酚、水杨酸甲酸、苯甲醒等,还含三砧化合物如齐墩果酸、黄酮等。临床应用也发现,丁香油少量滴入,而消毒龋齿腔,消除牙周部炎症并能止牙痛。 鼻嗅法取净硼砂、玄明粉、公丁香、细辛各3克,龙脑冰片两克,白碱粉9克。先将公丁香、细辛研极细末,再同其他药共研匀,贮瓶备用。患者可口含温开水适量,取上列药粉少许以鼻嗅吸。左牙痛以右鼻嗅吸,右牙痛以左鼻嗅吸。此方可治各种牙痛,并可治偏头痛。 胡传美8等用丁香、细辛、川芎等中药组成辛香吸入止痛剂。治疗50例血管

神经性头痛患者,效果良好,吸入后能迅速消除疼痛或降低头痛程度。 丁香味辛,性温,与其他中药配伍,可以发挥其温经行气止痛的作用。如张桂晔10等用丁香复方制剂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朴钟源11等丁香浴足散熏洗治疗跟痛症;邱洪贵12等用公丁香、甘松、肉桂等制成活血散治疗腰肌劳损、肩周炎、肋软骨炎;董山岭13治疗肌注后硬结;邓莲珍14等自制丁香膏外敷治疗寒湿腰痛;另有丁香复方制剂治疗阴疽,跌打损伤的报告。 1.4除臭作用 丁香具有强烈的芳香和麻辣气味,可消除多种口腔病症。名医朱丹溪阐述了丁香除口臭的原理。他说:脾(胃)郁火,溢于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臭),治以丁香,是扬浊止沸耳。” 丁香亦可用于治疗腋臭,用丁香18ɡ,红升丹27ɡ,石膏45ɡ。将丁香和石膏粉碎,研末;红升丹研成粉末,均过7号筛。然后将3种药混研,再过筛,装入茶色瓶内,密封保存。同时用棉花团蘸着花粉揉动涂擦腋窝部,每日1次,连续涂擦5日。 1.5其它 丁香不仅在外科有广泛的应用,其功能价值涉及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中医古籍《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指出了外治法与内治法治疗机理相同,但给药途径不同。临床还可以通过辨证论治,外用丁香温通作用治疗胃痛、食道炎、肝炎、胆囊炎、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腰痛、妊娠恶阻、小儿睾丸鞘膜积液、遗尿、脐疝、疳积等。 另外,有报道称丁香研细末配以红糖、白酒研细用菜油或麻油调敷可以治疗乳头皲裂。 2、丁香外用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2.1杀虫 梁裕芬等17从中药中:选用百部、丁香等11种具有杀虫灭菌作用的中药煎剂,筛选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有效药物。以3种不同浓度进行体外杀螨实验,并以已知有效杀螨药物甲硝唑作对比。结果:浓度为100%的百部、丁香和花椒组蠕形螨全部死亡的时间分别是5h,7h,9h,而其他中药组均在11h以上;甲硝唑对照组为9h,得出结论:浓度为100%的百部、丁香和花椒煎剂都具有较好的杀螨作用。 2.2抑菌 丁香中抗菌物质主要是挥发油。挥发油也称精油,含丁香酚、乙酞丁香酚、丁香烯、水杨酸甲醋、甲基正成基酮、苯甲醛、乙酸节醋等。目前,常见的抗菌检测方法主要有抑菌环实验、振荡烧瓶实验、贴膜实验、奎因实验等。抗菌环实验多用于对溶出型抗菌剂与含有溶出型抗菌剂产品的检测,其余三种实验方法主要用于对非溶出型产品的检测。 李巧如5等采用醇提碱溶法得丁香提取液,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酸杆菌、产硫化氢杆菌、阴沟杆菌等具有强的抑制作用,并通过与各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间的相互作用,推测丁香提取物的抗菌机理可能是与氨基糖苷类竞争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吴周和7等将从丁香等中药提取的天然防腐剂加入到生酱油中以取代苯甲酸

钠防腐,分别存放3个月、12个月后检测其卫生指标,以观察其防腐效果。结果表明丁香的抑菌谱宽,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均有较强的抑制力(抑菌圈直径11mm -25mm),最低抑菌浓度(MIC)较低(3.125mg/ml-6.25mg/ml),热稳定性好(100℃以内稳定),活性pH较宽(pH4-6)。 杨风琴8经体外试验验证,公丁香、木香的水提液对该8种浅部真菌有较强的

抑菌作用,与以往报道相似,适用于红色毛癣菌、羊毛小孢子菌、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样毛癣菌、紫色毛癣菌引起的感染。 2.3抗病毒 刘洪15等在寻找抗病毒中草药的体外实验中,发现丁香水煎剂有明显的抑制

人巨细胞病毒(HCMV)增殖的作用。HCMV感染播及广泛,它可引起肺炎、肝炎、胃肠炎、新生儿疾病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一旦发生HCMV肺炎则病死率极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预防和控制其感染。实验采取丁香(SA)煎剂含生药40%,以3 000 r/min离心30 min去沉淀,经除菌过滤后置4°C保存备用。实验时用维持液稀释至不同浓度。将SA作不同浓度稀释后,分别加入生长良好的单层细胞(人胚肺纤维细胞培养物)中作用4天,同时设不加SA的对照细胞。取无明显细胞毒性表现的SA最低稀释度为抗病毒试验的起始浓度进行药物抗病毒试验发现:SA能明显抑制HCMV的增殖,且抑制强弱与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有关。 丁香提取物体外抗病毒试验有抗HSV-1活性的作用。在小鼠HSV感染模型显示治疗效果的12种传统药物中,发现丁香提取物不仅体外显示抗HSV活性,而且对小鼠感染模型亦显示与ACV并用的效果。另外,对胸苷激酶缺损株与膦酰酸乙酸(PAA )耐受株等耐受ACV的HSV株亦有效。进一步探讨丁香提取物的抗HSV作用机制,表明可以抑制HSV的DNA合成,与己知的HSV的DNA合成抑制剂PAA 相同,抑制HSV蛋白质合成。由此认为这些提取物通过与ACV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HSV的DNA合成,从而具有抗HSV病毒作用。16 此外,丁香中的黄酮类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黄酮类和丹宁类化合物有阻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逆转的作用。在体外,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有抑制作用;丁子提取物和丁子香酚还有抑制变异原的功效。 2.4促渗 国内有人对提取的丁香油、丁香油酚、丁香醇提取物与氮酮对5-氟脲嘧啶,做了稳态渗透速率、加促渗剂后药物渗透系数、增渗倍数做了实验和统计。结果:丁香挥发油的增渗倍数是不含促进剂的110倍,丁香油酚是107倍,氮酮为97倍,丁香醇提取物是18倍,前二者分别高于氮酮。并对所含浓度,从1%~3%的丁香油、丁香油酚进行了透皮试验,试验证实以浓度2%为最佳。二军医大长海医院用丁香油和丁香酚对苯甲酸透皮吸收做了实验,透皮增渗倍数分别为2.57和2.23。乙醇、丙二醇既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促进药物吸收,与丁香油酚配合使用后,苯甲酸的渗透系数、增渗倍数反而降低,表明丁香油和丁香酚配伍乙醇、丙二醇后无协同作用。丁香除了所含的成分有促渗功能外,尚含其他一些成分具有止痛、温里、散寒的功能,发挥着促渗、治疗的双重功能,有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具有中医治疗作用的新型促进剂。19 3.丁香的主要成分丁香酚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丁香酚为中药丁香的挥发油丁香油中的主要成分。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临床应用也发现,丁香油少量滴入而消毒龋齿腔,消除牙周部炎症并能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