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卷第5期 2 0 1 5年3月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1.46.No.5
Mar.. 2015
文章编号:1001—4179(2015)05—0007—06
三峡水库实施中小洪水调度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
郑守仁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为科学调度运用防洪库容,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在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 m试验性蓄水期间,实施了 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和提前至汛末蓄水方案。分析了方案存在的防洪风险、泥沙淤积风险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不 利影响。采取设定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启用条件,使防洪风险可控,相机适时控泄流量检验下游堤防抗洪能力 以防止河道萎缩等对策,降低了防洪风险。在实施汛期沙峰(排沙)调度和汛前库尾减淤调度时,试验得到了 “蓄清排浑”运行新模式,减小了水库泥沙淤积风险。提出应加强试验研究和跟踪监测,探索减小生态环境不 利影响的措施,为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综合效益,降低各种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提前蓄水方案;防洪风险;泥沙淤积;三峡工程;中小洪水调度 中图法分类号:TV69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232/j.enki.1001—4179.2015.05.002
1 概述 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和利用及保护长江水资 源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及 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1993年7月,由长江水利委 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报审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以下简称《初步设计》), 获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务院 三峡建委”)批准,三峡工程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 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一级开发”系 指从三峡坝址到重庆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只修建三峡工 程一级枢纽;“一次建成”指工程按合理工期一次连续 建成,不采用有些大型工程初期按较小规模建设以后 扩建的方式;“分期蓄水”指枢纽建设过程中及建成 后,分期抬高水库运行水位,以缓解水库移民的难度, 并验证泥沙试验研究成果;“连续移民”则指库区移民 分批不分期,连续搬迁。《初步设计》将分期蓄水划分 为3期:2003年蓄水位135 m,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 2007年蓄水位156 m,进入初期运行期;2009年工程 完建,具备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 m的条件。初期蓄 水的历时,需根据库区移民安置情况,库尾泥沙淤积实 测成果以及重庆港泥沙淤积影响等情况相机确定,暂 定为6 a,即2013年蓄水至175 m水位,水库进入正常 运行期。 三峡工程于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1994年12月 正式开工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 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997年11 月大江截流,2003年6月蓄水至135 m水位,左岸大 坝及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左岸电站首批机组发 电,船闸通航;2005年9月,左岸电站l4台700MW机 组全部投产;2006年5月,右岸大坝混凝土施工至坝 顶高程185 m,6月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爆破拆除,拦 河大坝全线挡水,10月蓄水至156 m水位,较《初步设 计》提前1 a进入初期运行期;2007年,右岸7台700 MW机组和左岸电源电站2台50 MW机组投产;2008 年6月,大坝、电站厂房和船闸全部完建,具备蓄水至 175 m水位的条件;移民工程建设、县城和集镇搬迁、 水库清理、地质灾害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与环境保 护、文物保护等专项,主管部门于8月组织专项验收, 均满足175 m水位蓄水要求。2008年9月,国务院三 峡建委批准实施175 m水位试验性蓄水,10月右岸电 站12台700 MW机组全部投产。2008年和2009年水 库蓄水位分别为172.80 m和171.43 In。2010~2013 年连续4 a试验性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 m。枢纽工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郑守仁,男,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8 人 民 长 江 程和库区移民工程经受了设计水位的检验,枢纽建筑 物和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设备运行安全。2011年,右岸 地下电站6台700MW机组中的3台投产,2012年5 月,6台机组全部投产,均运行正常。升船机缓建项目 船厢室段及下闸首土建施工已完成,进入调试阶段,计 划于2015年试运行。 《初步设计》坝址径流成果采用宜昌站1878~ 1990年实测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4 510亿1TI 。《初 步设计》获批以来,坝址上游径流量呈减小趋势,泥沙 明显减少。三峡工程2003年投入运行,至2013年实 测最大年径流量4 592亿m (2005年)、最小年径流量 2 848亿m (2006年),最大最小比值为1.61,年均径 流量3 961亿m ,较《初步设计》采用值减小12.2%, 年均径流量减少549亿m ,接近于黄河全年的径流 量,严重影响三峡工程发挥效益。因此,需进行科学调 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充分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长 江上游径流的季节变化与降雨季节变化相一致,径流 年内分配规律同降水相似,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6 ~10月干流水量占年径流量的70%~75%,支流水量 占年径流55%一80%。近20 a来,宜昌站年内各月径 流分配与《初步设计》采用值相比,汛期及10,11月较 初步设计减小,l2月至次年5月增加。宜昌站2003~ 2013年9月份实测平均流量为22 770 m /s,与《初步 设计》采用多年平均值26 600 m /s相比,减小 14.4%,10月份实测平均流量为14 250 m /s,与《初 步设计》采用多年平均值19 500 m /s相比,减小 26.9%。长江上游9月份来水出现丰水年水量不丰而 枯水年水量特枯的现象;10月份出现较枯水频次明显 增多,9,10月份来水量减少,对三峡水库蓄水造成不 利影响。《初步设计》中泥沙成果采用宜昌站1950~ 1990年实测资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21亿t。三峡 入库泥沙采用上游干流朱沱站与嘉陵江北碚站及乌江 武隆站1990年前实测输沙量之和,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4.80亿t。水库投运至2013年,入库泥沙实测年均输 沙量1.96亿t,较《初步设计》采用值减少59.2%,有 利于水库的长期使用,为水库优化调度和提前蓄水创 造了条件。经主管部门批准,在三峡水库175 m水位 试验性蓄水期间,通过试验性探索,实施了中小洪水调 度和提前至汛末蓄水方案。 2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方案 2.1 《初步设计》中的运行调度方案 《初步设计》中,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方案为:按照 满足防洪、发电、航运和排沙的综合要求,进行水库调 度。防洪调度对荆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汛期6~9 月,水库一般在汛限水位145 m运行。超过电站过流 能力的水量,通过泄洪坝段下泄。仅当入库流量大于 55 000 nl /s,超出下游荆江河道安全泄量(100 a一遇 以下洪水,控制枝城站泄量不超过56 700 ITI /s,100 a 一遇以上至1 000 a一遇洪水,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 80 000 m /s)时,水库拦洪蓄水,库水位抬高。洪峰过 后,库水位仍降至145 m运行。水库采用“蓄清排浑” 运行方式,汛后10月初开始蓄水,下泄流量不低于电 站机组保证出力相应的流量(5 500 m /s)左右,并需 满足坝下游航运要求,库水位逐步升高至正常蓄水位 175m运行。枯水期水库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水电站 按电网调峰要求运行。当入库流量低于电站保证出力 对流量的要求时,动用调节库容,库水位开始下降,但 4月末以前库水位不低于155m运行,6月初降至145
m[1l。
2.2试验性蓄水期的运行调度方案
2.2.1《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 水利部于2009年10月颁发经国务院批准的《三 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以下简称《优化调度方案》)中 明确,其适用范围为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期(即2009 年汛末开始至三峡水库转入175 m正常运行时止)。 《优化调度方案》规定,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为对荆 江河段进行防洪补偿,兼顾对城陵矶河段防洪补偿。 对荆江河段实施补偿调度时,当三峡水库水位低于 171 In时,控制枝城站流量不超过56 700 nl /s,沙市水 位不高于44.5 in;当水位在171~175 m之间时,控制 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过80 000 m /s,配合分洪措施控 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m。水库水位达175 ITI后转为保 大坝安全调度。在长江上游来水不大,三峡水库尚不 需为荆江河段防洪大量蓄水,而城陵矶防洪形势严峻, 且三峡水库水位不高于155 1TI时,按控制城陵矶(莲 花塘站,下同)水位34.4 111进行补偿调度。当三峡水 库水位达到155 m时,转为对荆江河段进行补偿调度。 汛期(6月10日一9月30日)防洪限制水位145 In,汛 前库水位应根据长江中下游来水情况均匀消落,至6 月10日消落至汛限水位。汛期,水库在不需要因防洪 要求拦蓄洪水时,原则上应按汛限水位145 m控制运 行,适时调度时,库水位可在144.9~146.5 nl之间变 动。当预报三峡水库上游或者长江中游河段将发生洪 水时,应按规定及时采取预泄措施,保证水库拦蓄洪水 时的起调水位不高于145 m。洪水过后,要在不增加 下游防洪压力情况下,尽快降至汛限水位 。 《优化调度方案》中明确指出,水库开始兴利蓄水 第5期 郑守仁:三峡水库实施中小洪水调度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 9 的时间应不早于9月15日。对于具体开始蓄水时间, 由水库运行管理部门根据每年水文、气象预报编制提 前蓄水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条件 控制水位及下泄流 量,并经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防 总”)批准后执行。当沙市站、城陵矶站水位低于警戒 水位(分别为43.0 m和32.5 m),且预报短期内不会 超过警戒水位的情况下,方可实施提前蓄水方案。蓄 水期间,库水位按分段控制的原则,在保证防洪安全的 前提下,均匀上升。10月底可蓄至汛后最高蓄水位。 2.2.2 试验性蓄水期运行调度方案修改完善 《优化调度方案》明确提出:“根据调度运用实践 总结和各项观测资料的积累以及运行条件的变化,三 峡水库的优化调度方案还需逐步修改完善。”试验性 蓄水期间,长江防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以下简 称“三峡集团公司”)和长江委针对三峡水库的特点, 考虑上下游各地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水库调度提出的更 新更高要求,以及水沙变化情势和工程运用条件的变 化,开展了多目标需求的调度方案的研究,并对2008 年及2009年试验性蓄水实践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完善 三峡水库综合利用调度方式,全面提高工程的综合利 用效益。 2009年8月6日,三峡水库出现了2004年以来的 最大洪水过程,最大洪峰流量55 000 m /s。根据当时 的水雨情况及气象预报,应湖北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的请求,长江防总决定,三峡水库实施中小洪水滞洪调 度试验,最大控泄流量40 000 m /s,洪水期间应长江 航务管理局请求,控制出库流量30 000 m /s和25 000 m /s,为滚装船通行创造条件,并集中疏散了滞留在三 峡和葛洲坝水域的中小型船舶。三峡坝前最高水位升 至152.89 m,历时13 d回落至汛限水位。此次中小洪 水滞洪调度的成功实践,有效地减轻了荆江河段尤其 是荆南四河的防洪压力,充分发挥了工程的发电和航 运效益。2010年5月,国家防总在《关于三峡一葛洲 坝水利枢纽2010年汛期调度运用方案的批复》中明确 指出:“当长江上游发生中小洪水,根据实时雨水情和 预测预报,在三峡水库尚不需要实施对荆江或城陵矶 河段进行防洪补偿调度,且有充分把握保障防洪安全 时,三峡水库可以相机进行调洪运用。” 三峡水库实 施中小洪水滞洪调度,在防洪风险可控前提下,利用防 洪库容拦蓄流量56 700 m /s以下洪水,实质是汛期酌 情启用的适时调度,称为中小洪水调度。 三峡水库为季调节水库,若每年汛后未蓄至设计 正常蓄水位175 m,将严重影响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峡集团公司通过总结2008,2009年试验性蓄水未蓄 至175 m水位的实践经验,并考虑上游来水来沙呈递 减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峡工程2010年175 m 试验性蓄水实施计划》,经长江防总审查后报批,国家 防总在《关于三峡工程2010年175m试验性蓄水实施 计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为有效利用汛末洪水资 源,最大限度满足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各方面用水需求, 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综合利用效益,根据国务院批准的 《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和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 员会会议纪要(国阅[2010]88号)精神,结合2008年 以来试验性蓄水调度运用的实际,同意2010年三峡水 库蓄水的起蓄时间为9月10日,蓄水过程中采取分阶 段控制水库蓄水位的调度方式。起蓄水位1'50 m,9月 30日蓄水位162 m,10月底蓄至175 m。各阶段水位 控制可根据上下游水情等作适当调整。今年水库可按 起蓄时前期防洪调度的实际库水位开始蓄水。”“三峡 水库调度运用高度重视下游用水需求。一般情况下9 月10日至9月底,三峡水库下泄流量不小于10 000 m /s,10月下泄流量不小于8 000 m /s,11~12月下 泄流量按葛洲坝下游水位不低于39 m控制。2011年 1~4月下泄流量不小于6 000 m /s(同时要满足葛洲 坝下游水位不低于39 m),至5月25日水库水位逐步 降至155 m,6月10日消落到防洪限制水位。当发生 洪水或遇特枯来水,因防洪、下游供水、航运等需要实 施应急调度时,不受上述水位、流量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