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刘 军等.橡胶纳米补强中的逾渗机理和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133
橡胶纳米补强中的逾渗机理和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刘 军 ,王振华 ,吴丝竹 ,卢咏来 ,张立群
(1.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碳纤 维及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摘要:对不同类型炭黑补强SBR拉伸强度的研究表明,炭黑补强SBR中存在着类似于橡胶增韧塑料的逾渗现 象,由此提出橡胶补强l临界间距的新概念,并讨论其影响因素。对于炭黑补强SBR体系,存在的一个最大I临界粒径 (原生粒子直径)为8O nm左右。提出了界面相互作用和最小补强粒子尺寸等橡胶补强设计上的新观点。通过计算机 模拟,在分子水平上对橡胶和纳米颗粒问的界面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很强的界面作用(氢键范 围)情况下,靠近颗粒表面的分子链仍然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在界面处能发生吸附脱附的过程。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 角度阐述了在颗粒的表面不太可能形成橡胶玻璃化壳层。 关键词:橡胶;纳米粒子;逾渗;补强机理;界面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TQ330.38 1;TQ3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90X(2011)03—0133一O8
纳米补强是橡胶科学与工程领域一个十分重
要的问题,已经有大量的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制备
和性能方面的研究报道。大量的研究和工业应用
表明,纳米粒子补强对于橡胶的高效补强是必需
的。高级别细粒子的炭黑是橡胶工业最早使用的
纳米补强剂,即使其聚集体等效长轴方向的长度
超过100 nm,但其在另外二维的尺度也明显小于
100 nm。随后被橡胶工业大量使用的白炭黑则
是一种表面含有活性羟基的纳米二氧化硅。纳米
粒子可以使非拉伸结晶性橡胶(如SBR,NBR,
EPR等)的强度提高10倍以上,可以使拉伸结晶
性橡胶(如NR,CR等)的定伸应力与耐磨性能提
高1O倍以上,而微米粒子常常只有填充增容的作
用。有关纳米粒子补强机理的研究不多,仍有很
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前期研究工作 已
经初步观察到纳米颗粒补强橡胶的拉伸强度有类
似的逾渗现象,本工作将进一步通过分子模拟和
红外等技术表征形成这种逾渗现象的内在机理,
并定量地获得橡胶补强的临界粒子间距。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25310) 作者简介:刘军(1984一),男,湖北荆州人,北京化工大学在 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弹性体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分子模拟 研究。 *通信联系人 1 实验
1.1主要原材料
SBR,牌号1500,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
司产品;炭黑,牌号N110,N220,N330,N550,
N765和N990,天津海豚炭黑有限公司产品。
1.2 配方
1.2.1 炭黑品种对炭黑填充SBR影响的试验
配方
SBR 100,氧化锌 5,硬脂酸 2,防老剂
4010NA 1,不溶性硫黄1.3,促进剂D 0.5,
促进剂DM 0.5,炭黑(变品种)0,2,4,6,8,
10,15,20,30或40。
1.2.2 交联密度对炭黑填充SBR影响的试验
配方
低交联密度配方:SBR 100,氧化锌 5,硬
脂酸2,防老剂4010NA 1,不溶性硫黄1.3,
促进剂D 0.5,促进剂DM 0.5,炭黑N330
0,2,4,6,8,10,15,20,3O或4O。
高交联密度配方:SBR 100,氧化锌5,硬
脂酸2,防老剂4010NA 1,不溶性硫黄2.6,
促进剂D 1,促进剂DM 1,炭黑N330 0,2,
4,6,8,10,15,20,30或4O。
1.3主要试验设备和仪器
声160×320型两辊开炼机,广东湛江橡塑机
械厂产品;XLB D 350×350型电热平板硫化 134 橡胶工业 2011年第58卷
机,浙江湖州东方机械有限公司产品;P3555B2
型硫化仪,北京环峰化工机械实验厂产品;
CMT4104型电子拉力机,深圳新三思计量技术
有限公司产品。
1.4试样制备
胶料按照常规橡胶加工工艺在开炼机上混炼
约30 rain,在电热平板硫化机上硫化,硫化条件
为150℃×t9o。
1.5性能测试
硫化胶拉伸性能和撕裂强度采用CMT4104
型电子拉力机分别按照ASTM D 412—2()06和
ASTM D 624--2000于23℃下进行测试,拉伸速
率为500 illm・rain一,拉伸性能测试采用宽度为
6 mm的哑铃形试样,撕裂强度采用无割口直角
形试样。
2结果与讨论
2.1逾渗现象
不同品种炭黑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
随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如图1~6所示。
虚线交叉点为逾渗点。 图1 炭黑Nll0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随 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从图1~6可以看出,炭黑N110,N220,
N330,N550,N765和N990填充SBR体系的拉
伸强度均随着炭黑用量的增大呈现出先较慢增大
而后达到某一用量后迅速上升、最后趋于平衡的
变化趋势。例如,炭黑N330填充SBR硫化胶的
拉伸强度在炭黑N330用量为0~4份时增幅较
缓,在炭黑N330用量达到4份之后出现了明显
的增大趋势,这一现象与橡胶增韧塑料的冲击强 注同图1。 图2炭黑N220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随 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注同图1。 图3炭黑N330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随 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注同图1。 图4炭黑N550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随 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度随橡胶相用量的增大而表现出的行为有些
类似。 基于以上试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随着填充
细粒子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在一定的加工和分 第3期 刘 军等.橡胶纳米补强中的逾渗机理和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注同图1。 图5炭黑N765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随 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往同图1。 图6炭黑N990补强SB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随 炭黑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 故条件下,填料的平均粒子间距也相应不断减小,
当达到一个临界的粒子间距时,交联的橡胶分子
链能同时吸附到相邻的2个或2个以上的填料粒
子表面形成桥链,这些桥链分子链在拉伸的过程
中会发生滑移和取向形成平行的伸直链结构,从
而表现为胶料的强度突然增大,也即图1~6中出
现的逾渗现象。此外,对比图1~6可以看出,炭
黑粒子越小,逾渗点后,其补强橡胶的强度越高。
为了进一步验证拉伸过程中填料粒子对橡胶
分子链的诱导取向效应,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 谱和分子模拟进行研究[2 ]。对于峰值分别位于
1 494和1 640 cm 处的化学键,研究表征其取向
的二向色性函数(R一1)/(尺+2)随拉伸比( )的
变化关系,结果如图7所示;对于填充和未填充体
系,研究通过分子模拟表征高分子链沿拉伸方向
取向的函数<P >随 的变化关系,结果如图8
所示。图7和8也证明了纳米填料粒子在拉伸过 (a)白炭黑填充SBR体系
(b)纯SBR体系 试验配方:(a)SBR 100,白炭黑(Tokusil 225)20,硫化剂 DCP 0.5;(b)SBR 100,硫化剂DCP 0.5。 一一1 640 cm~,●~1 494 cm。 图7 (R一1)/(R+2)随 的变化关系
●一禾填充体系;■一填充体系。 图8< >随 的变化关系 程中对分子链取向的强化。
2.2临界粒子间距
在该逾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对
于同一个橡胶体系,不同粒径的填料粒子应该具
有同样的临界粒子间距。在实际的填充体系中纳
米颗粒的准确分散情况很难定量,根据原生粒子 橡胶工业 2011年第58卷
均匀分散时粒子间距的公式可得到拉伸强度与理
论粒子间距的关系,如图9所示。
从图9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粒径的炭黑均出
现了逾渗现象,但对应的临界粒子间距均不同。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实际情况中纳米粒子在
橡胶基体中往往是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的。
对 山 \ 憩 岳 扭
炭黑牌号:■N110;●一N220;▲N330; v—N55O;◆ N765;o—N990 图9炭黑填充SBR的拉伸强度随炭黑 理论粒子间距的变化
将聚集体作为最小分散单元,可得到拉伸强
度随理想的聚集体间距离的变化,如图10所示。
日 凸一 \、 憩 导
炭黑牌号:■ N220;■N330;▲N550;V…N990。 图l0炭黑填充SBR的拉伸强度随炭黑 聚集体平均间距的变化
从图1O可以看出,除了炭黑N550之外,其
余牌号的炭黑基本上得到了一个统一的临界粒子
间距,大约为220 nm。而根据逾渗理论,临界粒
子间距应该和橡胶大分子链的均方根回转半径
(50 nm)大小差不多,分析影响该临界粒子间距
的因素为:①由于橡胶交联反应延长了橡胶分子
链的长度,即使在相临粒子间距比较大的情况下 仍然能够通过分子链吸附到填料表面形成桥链;
②在将填料与橡胶加工复合的过程中,由于外场
剪切和拉伸的作用,伸直的橡胶分子链可能同时
吸附着好几个纳米粒子,在混合结束时橡胶分子
链仍然连接着间距较大的纳米颗粒。
对于图10中不同级别的炭黑没有很好地得
到完全统一的粒子间距,尤其是对炭黑N550,其
原因有两个方面:①纳米颗粒在橡胶基体中是不
均匀分散的,并且聚集体的粒径很难准确确定;
②经推导强度与拉伸过程中产生的伸直链的总数
有关,即与填料一橡胶问的界面面积有关,而在相
同的聚集体间距下,对于不同粒径的填料,其总的
表面积是不同的,产生的伸直链的总数随着粒子
粒径的减小而减小。
2.3拉伸强度、弹性模量与体积电阻率的逾渗现
象对比
在研究拉伸强度随填料体积分数的逾渗现象
的同时,还考察了炭黑N330补强SBR的弹性模
量以及体积电阻率(p )随炭黑用量增大的变化情
况,并且也得到了类似的逾渗现象,结果对比如图
11所示。
从图11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体系,拉伸强
度的逾渗点对应的炭黑体积分数是0.04,弹性模
量的逾渗点对应的炭黑体积分数是0.06,体积电
阻率的逾渗点对应的炭黑体积分数在0.08左右。
不同的逾渗值是由不同的逾渗机理导致的。对于
体积电阻率,当相临的导电粒子之间的距离小于
l0 nm时,导电隧道就会形成。在均匀分散的情
况下,导电逾渗对应的平均粒子间距大约是25
nm,但由于实际的非均匀分散导致了某一些局部
区域出现接触粒子之问的距离小于10 nli1的情
况,从而形成一些导电隧道,使得填充材料呈现出
导电的行为。弹性模量的逾渗可能是由吸附在填
料表面的橡胶玻璃层之间的相互重叠和贯穿形成
填料网络导致的,这就要求填料之间的间距比较
小。而拉伸强度出现的逾渗现象体现在拉伸大变
形的过程中从桥链到伸直链转变的过程,因此需
要的填料体积分数是最小的。
2.4临界粒子粒径
在不同的炭黑用量下,胶料拉伸强度随炭黑
粒径的变化情况如图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