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轮心六分力作用下车身疲劳寿命分析与改进

轮心六分力作用下车身疲劳寿命分析与改进

轻型汽车技术2012(5/6)总273/274 技术纵横 17 

轮心六分力作用下车身疲劳寿命分析与改进 

沈磊 张守元郁 强 张一京 

(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 

‘ 摘要 准确提取悬架连接点载荷是车身疲劳耐久性分析的关键。本文基于某轻型客车新车 

研发过程中测取的道路试验轮心六分力数据,研究单独采用悬架模型进行车身连接点疲 

劳载荷提取的准确性,为低成本准确获取车身疲劳耐久分析输入载荷提供了一种可行方 法。在某国产轻型客车研发过程中,利用该方法对车身优化前后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取得 良好效果。 关键词:六分力悬架疲劳载荷谱 疲劳寿命分析 

1 前 言 

现代机械工业中,有80%以上的结构强度破坏 

是由疲劳破坏造成I1],随着机械产品运转速度提高和 高强度钢的使用,疲劳破坏更加普遍。车身是汽车的 

主要承载部件,尤其轿车、客车等承载式车身,是悬 架、发动机和车身附件的安装基础,承受来自路面、 发动机等各种交变载荷,其疲劳强度性能对保证汽 

车产品安全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现代汽车工业竞争 日益白热化,为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疲劳耐久 

性CAE分析受到极大重视。近年来综合有限元方法 

和多体动力学的车身耐久性CAE分析研究取得一 定进展,清华大学朱涛等通过同时测取四个车轮的 

六分力数据,进行了白车身和焊点疲劳寿命分析_2’3】。 由于六分力仪价格昂贵,同时测取四个车轮六分力 需要四套传感器,试验成本过高。本文结合国内某汽 

车集团新型客车开发项目,单独对前后车轮测取六 分力信号,采用前后悬架动力学模型提取车身连接 

点载荷,并对方法准确性进行验证,取得满意结果。 利用该方法提取的载荷谱对车身优化前后进行疲劳 

寿命分析,经试验验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2道路载荷谱采集 

对开发过程中的某轻型客车进行道路耐久性试 验,分别在该车前轮和后轮轮心安装六分力传感器 

和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车辆在各种路面行驶时轮心 三个方向承受的力(Fx/Fy/Fz)、力矩(Mx/My/Mz)和转向 

节顶部加速度(Ax/Ay/Az)数据,其中左前轮六分力传 感器如图1。 

图1六分力传感器 

试验在国内某试车场进行,分别在车辆空载和 

满载状态下测试,试验路面包括强化坏路、高速跑 道、乡村坏路等9类,强化坏路又分为卵石路、条石 

路、搓板路等11种,通过GPS卫星测取的试验车一 般公路路面行驶路线如图2,此段公路为加积镇至 

博鳌镇连接路段,沥青路面,该路段路面宽阔,较为 

平直,符合A级路面试验要求。 强化坏路下通过数据采集仪获取的右前轮六分 

力垂向力信号如图3,共1000秒。

 18 技术纵横 轻型汽车技术2012(5/6)总273/274 

图2试验车一般公路行驶路线 

町1 ls) 图3右前轮六分力试验数据 

3悬架连接点载荷谱提取 

对车身的疲劳寿命分析需要提供钢板弹簧、扭 杆、减震器等10处悬架与车身连接点载荷谱,由于 

耐久性试验中前后车轮六分力并非同时提取,如果 在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中将此作为输入,会由于静 态不平衡导致仿真失败。本文通过MSC.Adams软件 

建立试验车前、后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如图4、5,其 

中稳定杆和多片钢板弹簧采用梁单元模拟,调整前 后悬架刚度和阻尼与实车一致。单独对前、后车轮进 

行六分力加载,获取车身连接点载荷。 

图4前悬架疲劳载荷提取模型 

图5后悬架疲劳载荷提取模型 为验证仿真结果准确性,分别比较了模型添加/ 不添加轮胎、连接点固定和施加簧载质量四种分析 

方法。车身疲劳破坏大多发生在满载状态下强化坏 路和乡村坏路两种路面,为加快疲劳分析,只用此两 

种路面下满载状态测取的六分力数据进行加载,输 出车身连接点三个方向力和力矩,同时输出与试验 测点对应的转向节顶部加速度,以方便与试验数据 

进行对比验证。 采用车身连接点固定,前悬架添加/不添加轮 胎模型进行分析,以乡村坏路测取的两前轮六分力 

数据作为输入,得出转向节顶部垂直z向加速度10 秒仿真结果如图6,实线为不包含轮胎的仿真结果, 

图中可以看出,不添加轮胎时加速度响应明显偏大, l0秒内的加速度均方根值6.913m/sz,比添加轮胎模 

型的分析结果4.603 m/s 大33.42%。在相同输人条 件下分别对添加轮胎,车身连接点固定前悬架模型 

和添加轮胎,车身连接接点施加簧载质量前悬架模 型进行分析,转向节顶部垂直Z向加速度10秒仿真 结果如图7,可以看出,两者结果基本一致,连接点 

固定模型10秒内均方根值4.603 rrdsz,施加簧载质 

量模型10秒内均方根值4.947m/sz,频域内最大峰值 都出现在0.5Hz,说明将连接点固定进行载荷提取对 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将连接点固定模型得出的转向 

节顶部垂向加速度分析结果与相应试验结果比较, 10秒内时域数据如图8,实线表示试验结果,均方根 

值4.155 rn/sz,虚线为仿真结果,均方根值4.603 m/s ,两者相差9.7%,频域数据如图9,峰值频率均 

在0.5Hz,这说明利用包含轮胎的前悬架模型进行疲 

劳载荷提取,将车身连接点固定,无须考虑簧载质量 能够取得与试验一致的分析结果。利用该模型仿真 提取的左前悬架车身连接点垂向载荷与试验测取的 

左前车轮六分力垂向输入力比较,截取1秒内时域 数据如图10,实线表示仿真结果,此即为疲劳计算 

所需载荷谱,虚线为试验数据,可以看出两者幅值大 小基本一致,传递至车身连接点的垂向力稍大于轮 

心作用力,且存在一定时间延迟。 

4车身疲劳寿命分析 

白车身疲劳寿命计算需要获取结构单位载荷应 力场、车身连接点载荷谱和材料疲劳l生能曲线三个 

输入条件。局部应变法,即应用材料的应变一寿命曲 线(e—N曲线)

进行疲劳寿命计算是目前广泛应用的 轻型汽车技术2012(5/6)总273/274 技术纵横 l9 

图6前悬架转向节顶部垂直方向加速度时域仿真结果 

_茹鞲?= 

lI. J kJjIIllI 4 曲 II4 IJl . 【lIIJ l 

『r『l『1 }If 盯 哪 

..一(,) 图7前悬架转向节顶部垂直方向加速度时域仿真结果 

时一(●' 图8前悬架转向节顶部垂直方向加速度时域仿真与试验结果 

囊事(№) 图9前悬架转向节顶部垂向加速度频域仿真与试验结果 

图1 0左前车轮垂向输入力与左前悬架连接点垂向力比较 

方法,它能有效计入缺口、焊缝、应力集中等现象所 产生的局部循环塑性变形效应,其表达式为: ‘ 

£ : +f1(1) £ +l ) ( 式中 s ——应变幅值 

——应力幅值 

E一弹性模量 

1 一循环强度系数 环应变硬化指数 

1945年Miner提出的Palmgren—Miner线形累 计损伤法则是应用最广泛的疲劳损伤理论,该理论 

假设:试样所吸收的能量达到极限值w时产生破 

坏。在此假设下,若作用在试样上的加载历史由m 个不同的应力水平构成,各应力水平下的循环次数 

为nl,n …,nm,疲劳寿命为N ,N …,N ,则线形叠加总 损伤为: 

D:∑ ni (2) i=l l i 当D=I时,试样吸收的能量达到极限值w,试 

样破坏。 基于式(1)、(2)并结合循环应力一应变曲线和材 料8一N曲线,便可计算随机载荷作用下的构件疲 

劳寿命。CAE方法进行疲劳寿命分析流程如图1 1。 

图11疲劳分析流程图 

某国产研发轻型客车项目中,道路实验出现多 处车身开裂,通过对车身关键件灵敏度分析与动态 

优化设计,修改车身结构并在薄弱区域增加加强件 和焊点、焊缝等,如图12、13。 

图12

增加的车身钣金件 轻型汽车技术2012(5/6)总273/274 技术纵横 21 

的影响,大大节省了研发时间和研发费用,而准确获 取车身连接点载荷是分析结果可信的关键。本文以 

开发中的某轻型客车为平台,研究了利用悬架模型 进行车身连接点载荷提取方法,分析了多种悬架模 

型方案及其仿真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 

一种能够准确提取车身连接点载荷的悬架多体动力 

学仿真方法。本文方法只需对前后车轮六分力分别 测量,对降低试验成本,提高车身疲劳分析结果可信 

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某轻型客车研发过程中,利用该 方法提取的载荷谱对车身改进前后进行疲劳寿命分 

析,经试验验证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Payer,E. 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Fatigue 

and NVH Optimization of Motor Sport Engines卟 SAE Paper,962501. 

2 David Ensor,Chris Cook,Marc Birties.Opti— mizing Simulation and Test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Vehicle Durability Design and Development.SAE Pa— per,2005—26—042. 3朱涛,宋健,李亮.基于实测载荷谱的白车身 

疲劳寿命计算 .汽车技术,2009(5):8-11. 

4 Rupp A.Computer Aided Dimensioning of Spot—welded Automotive Structures卟 SAE Paper 

950711. 5王攀.SC6350白车身疲劳寿命台架试验方 

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4). 

6翠玲,高云凯,李翠,高冬.燃料电池大客车车 身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卟汽车工程,2010(32),7-12. 

TRW推出具汉字识别功能的触控板 

4月5日,TRW(天合)汽车控股集团今日发布了一款 内装有先进手写识别软件的新型电容触控板传感器,可以支 

持或帮助驾驶员和乘员互相协作及操控各项车载功能。该款 新型触控板具有多项优势:能够提供更佳的人机界面 

(HMI)、更强的识别功能、更小的包装及更自由的驾驶舱设 计等。 TRW车身控制系统高级工程经理Frank Koch表示:“ 

移动连接技术的发展启发了我们在驾驶员与车载应用之间 创建一种更方便使用、更舒适、更安全的单点接触。研究表 

明,在车内应用手写识别系统将比应用数字字母键盘减少 

78%的驾驶偏差。“ ’ 手写识别触控板可以作为独立产品,也可用作多功能控制面板。用户用一根手指在触控传感区域内“写 

下”单个字符后,软件将会对其进行解读,并发出反馈音确认。触控传感器不仅能够识别手写数字、字母或符 号,它的单一触点还能用来拨打移动电话、开启导航系统、收听收音机,以及发送信息,甚至很有可能替代某 些简单的车内开关。 

Koch还表示:“该系统的一个关键特性,就是它能够识别手写输入,并能直观快速地操控5口Z_种应用。第一 

次,用户能够直接输入如汉字这样的符号,而无需借助任何辅助设备通过输入拉丁字母来转换,汉字只是一 个例子,您还可以输入多种其他文字符号。触控板技术在全球汽车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多功能控制器的设计和安装都极为灵活,可按客户要求进行开发。TRW的测试表明,中控台或车门扶手 处是多功能控制器的最佳安装位置。新型触控板技术将于201 2年投入生产。 

(盖世汽车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