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范行为
班级:教心系08级3班
姓名:杨艳
学号:20081242017
摘要: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大学新生要经历生活方式、
学习方式、 社会交往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如果不适应这一转变 ,再加上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范行为。
关键词:大学新生 社会学 失范行为 失范理论 道德底线 道德行为 法律教育
当今社会,大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期,高校的入学率快速增长,学生人数剧增。但是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大学生的素质和行为模式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对大学生行为失范的研究文献也是越来越多。然而,许多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各自给出了不同的概念内涵,指代现象的范围也不一致,用不同的语汇来替代大学生失范行为,如道德越轨、伦理失范、情感越轨„„,这些术语相互替代、混乱使用,不利于对高校学生失范行为的研究和治理。
失范行为: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是违反规范的一类行为的意思,即是在合法行为和适法行为之外的行为,具体的包括应受道德谴责的行为,违反学校规章的行为、轻微违法但不犯罪的行为以及犯罪的行为。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概念,它是一种对现有概念进行解构的基础上的重构。大学生行为范式的概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随着大学生入学率的不断增加,曾几何时,处于象牙塔顶端的天之骄子们逐渐的走向平民化,在他们身后不再拥有耀眼的光环,于是,“迷失的一代”、“堕落的一代”等称号就被安置在头顶。为了探究当代大学生的的失范行为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只是一个判断问题,而形成价值判断而且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大学生看来肯定轻而易举,然而要使行为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才是问题所在。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对什么是正确的范式行为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却基于从众心理,也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社会上某些制度环境的不良导向,而有了当下很大的各种失范行为。
大学新生失范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
(一)社会失范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 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 ,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 ,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进入大学后 ,大学新生的目标不再是单一地放在学习上 ,而是多元化。随着目标的增多 ,总是会出现某些目标难以达到的情况 ,一旦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 ,他们就会使用一些极端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此时就出现了目标与手段的冲突 ,也就是所谓的失范行为。
(二)文化传递理论文化传递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个人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学家克利福特• 肖和亨利•麦凯研究发现 ,如果越轨行为在某一
群体或社区中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而存在 ,它就很可能被传播给新来者和年轻人。大学生在进入大学这一特殊社会情境初始 ,更需要得到群体的支持和庇护。他们会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或信仰等形成不同的群体组织。如果他们选择的这一群体存在普遍的越轨行为 ,那么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久而久之 ,他们也会出现越轨行为。但是 ,为什么在同一社会环境下还会出现有人遵从和有人越轨两种选择呢 ? 埃德文• 萨瑟兰认为 ,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整理提供的双重影响 ,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 ,接触的次数越多、 越频繁 ,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 ,当事人变为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埃德文• 萨瑟兰的这一理论又称 “差异性联合理论”。因此按照这一理论可以看出 ,与有越轨行为的人接触越密切、越频繁 ,出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大学新生迈入大学后 ,正确选择自己的有益群体特别重要。
(三)文化冲突理论当某种单一的文化发展成几种不同的亚文化 ,每种亚文化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时 ,便会产生冲突。从属文化冲突是社会分化的自然结果。社会分化会产生许多社会群体 ,每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 ,有自己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也会对其群体的价值观产生忽视或误解 ,冲突随之产生。大学新生家庭背景各异、 价值观念千差万别 ,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的社会价值体系 ,它们之间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当两种体系相遇时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当代大学生的失范行为按照其行为的严重程度,可以做如下划分:
(1)违反道德底线,应受道德谴责的行为,如在公共场合接吻等过度亲昵行为,大学生不给老弱病残让座的行为等;(2)违反学校规章的行为考试作弊,逃课缺课等行为;(3)轻微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如大学生在校内摆摊经营却没有进行工商登记的行为等;(4)犯罪行为,青年犯罪,青年犯罪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大学生法律素质低下的原因,首先,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缺乏足够重视,没有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纳入培养目标体系中。尤其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混同,甚至用思想政治教育取代法律素质教育。同时由于不少高校中从事《法律基础》教育的教师并非法律专业出身,本身也不具备较深厚的法律知识储备,导致教学方法不科学,授课内容不规范,学生也没有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学不甚解(如不少学生根本分不清违法和犯罪到底有何区别),更谈不上理解和运用法律。而由于学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的认识也就存在误区,法律意识差,更会导致大学生轻视法律,对法律缺乏理解,引起其行为的偏激。即使相当理智的大学生,也会出现"只要我自己不去犯罪就行,学不学法律都无所谓"的观念。
其次,影响大学生法律素质难以提高的因素,既有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消极因素,又有现实中的体制与环境的不利影响。"严刑峻法"、"法不容情"、"法不责众"等历史形成的法律(亚)文化影响深远,导致国民整体法律素质不高,给我国法治化进程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目前,"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仍占很大的市场,并且我国尚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化进程才开始,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成熟,社会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腐败等消极因素,也使得大学生对司法信心缺失,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极为不利。
(二)大学生行为失范中的教育因素缺位
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手段未适应新形势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过渡。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素
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例如,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中西文化冲突激烈,市场竞争加速。时代突然把社会裂变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现象无情地展现在那些正处在人生苦闷、烦恼最多、内心敏感又脆弱、心理结构相当稚嫩的青年大学生面前,可能会造成他们价值系统的混乱,导致情感的极端苦闷,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愈加突出,如人际关系的闭锁心态、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社会变革的困惑心态、职业选择中焦虑情绪、恋爱婚姻中的人格变态等等。大学生已基本进入青年期,在人格和心智逐渐独立后,生活和经济上却得不到完全的独立。
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
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对大学生失范行为都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当前大学生的行为失范日趋严重,无论是从类型、涉及的领域,还是发生的数量、危害性而言,都有恶化的趋势。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频繁,犯罪发生率逐年上升。根据笔者调查,2006-2008年,南京市各级法院受案审理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犯罪案件达515件,涉案1143人(其中女性73人,占6.39%),平均每2天就有一起青年学生犯罪案件,而其中以盗窃、抢劫、聚众斗殴等最为常见。大学生失范行为呈现复杂化、团伙化、激情化、智能化等特点,而且女大学生失范行为"异军突起"。上海市1993-1998年之间,在校女大学生总人数增长0.49倍,而犯罪的人数增加36倍。其增长幅度大大超过男生的增长幅度,并且呈现犯罪类型多样化,手段色情化。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体,既有综合性又有层次性,是大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诸方面的产物。对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的分析,首先要解决的是思路问题。长期以来,大部分的研究者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研究总是充满道德责任感。由于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大体方向基本一致,对大学生违法犯罪作必要的道德评价,并不影响我们对青少年犯罪尤其是作为"精英"层面的大学生犯罪感到痛心疾首,因而研究工作往往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我们可能把包含个人自身因素(法律素质)、道德、心理因素乃至文化内容的大学生犯罪简单地归结为一种社会风气问题,由此会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大量出现,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中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失常现象,因而只要通过必要的道德规范调整和社会风气的整顿,就可以解决。这种认识会影响到犯罪对策的研究,极有可能会把复杂的对策工程简单化为一种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活动,过分强调道德的评测标准,会使我们对大学生的失范行为道德因素层面过于关心,以致无法对其作出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颜小冬教授在对大学生的失范行为作调查分析时,发现情况可见,引起犯罪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而个人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个人的法律素养。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与大学生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社会也会影响大学生成长的轨道。在分析大学生失范行为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这样的原因链,找到某个犯罪的个人原因,就可能会发现还有学校的原因、家庭原因等。
大学生失范行为的环境因素:
(一)学校因素
1. 教育内容。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存在与社会现实相脱离的现象。而一旦教育的内容脱离社会实际 ,就会使大学生对社会现实不了解 ,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阴暗面 ,从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 ,进而导致失范行为的发生。
2. 教育方式方法。目前 ,虽然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了 ,但仍有部分教师课堂教
学机械化 ,学生缺乏兴趣 ,出现在课堂上走神甚至捣乱的现象。而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有的教师就会使用一些体罚或心罚之类的消极手段来处理 ,比如说侮辱性批评、 疏远和冷落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情绪 ,对学业和人生失去兴趣 ,最终走上越轨的道路。
3. 学校文化。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可能属不同的民族 ,因而异质性程度较高。这样 ,来自于某些家庭背景中的学生 ,其文化价值、 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常常与学校的要求不一致 ,并引起一定程度的冲突。某些学生可能习惯于家庭或社区的某些语言和行为方式 ,但是 ,这些语言和行为方式却可能是学校所不允许的 ,由此 ,使某些学生的某些行为成为违规行为。
(二)家庭因素
1. 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主要由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构成。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在中小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天津教育科研机构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84名逃学和有其它不良行为的中学生中 ,有82名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由此可以看出 ,父母关系或亲子关系质量不高 ,导致中小学生品德或行为不良的可能性极高 ,而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大学的生活。
2. 家长素质及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 职业类型与家庭气氛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管教能力等对学生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较高 ,并倾向于采取民主且具有权威性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整理提供而更能为子女所接受。而相反 ,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 ,在教育子女方面大多数缺乏一定的能力 ,教育方式不得法 ,往往专制独裁 ,使子女产生挫折感和叛逆情绪 ,引发不良行为。
(三)社会因素
1. 社会转型期 “规范真空” 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目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旧的社会规范体系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丧失控制社会行为的功能 ,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处于所谓的 “规范真空” 状态。这样学生的社会约束力减弱 ,个体缺少行动指南 ,容易导致行为失范。
2. 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 ,特别是电脑网络的发展 ,在各种传媒中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如色情和暴力等 ,加之媒体对社会丑恶现象和消极腐败行为的不断披露 ,对大学新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其失范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同辈群体同辈群体 ,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 年龄、 性格特点、 爱好等方面比整理提供较接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 ,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可以分为积极型同辈群体和消极型同辈群体。积极型同辈群体可以为大学新生提供支持和保护 ,对大学新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消极型同辈群体主要由一些各方面表现较差 ,有劣迹、 受到过处罚又自暴自弃的学生组成。大学新生如果成为这类群体中的一员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越轨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大学生行为失范的防范与矫正 :
大学校园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范行为不能不令我们对学校的教育进行反思。学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直接关系到青年的健康成长,而在法律素质的培养上尤显重要。
(一)充实法律教育师资力量,构建合理的法律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任务主要是由"两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