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

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

2004年4月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Apr.,2004

第22卷第2期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Vol.22No.2①

中国古代外交人员及机构名称沿革述略陈彦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 要]外交机构是一个国家对外联系的重要部门,我国的外交机构与中华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朝代中,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由专门的中央机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不同的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名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关键词]古代;外交机构;名称;沿革[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4)02-0072-02

外交官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他们运筹帷幄、誓死强辩、临危不惧,最终运亡为存,使本国转危为安。在对外交往中,外交人员的作用及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在历朝历代,外交事务作为国家政务的重要一环,外交人员都由设有专门的中央机构和相应的地方机构管理,具体外交任务的完成也需要其他机构的协助配合。不同的历史时期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名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考察,敬请方家斧正。一、先秦时期夏代以前的氏族时期,国家尚未形成,散居于各地的部落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组成部落联盟,联盟中的各个部落必然经常保持联系,联盟中的首领也需要不断的向各个成员部落发布命令和采纳建议,《史记・五帝本纪》:“龙主宾客,远人至……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又“舜曰:龙,……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唯信。”《正义》:孔安国:“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龙”负责部落内外上下之间的政令传达接待宾客,这一项任务被称为“纳言”,即是早期的外交官。夏禹时据说曾有大规模的朝觐活动,《左传・哀公七年》记季康子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万国”可能是夸大的数字,这里的“国”可能只是一个部落,“禹”接受“万国”的首领或部落代表的晋见礼品“玉帛”,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外交活动,有盟会性质,这里“禹”可以看做是一位部落盟主,在“涂山”主持召开了一次部落联盟大会。这种大规模的会盟活动必须事先经过各部落间周密的联系商讨,这些联系商讨现在称为“外交磋商”。在传世文献上,殷商时期没有出现作为官职的“外交官”,但是,具有外交含义的“史”“史人”“使”“来”等却在甲骨文中常常出现。甲骨文中,“史”“使”“事”三个字的写法相似,在如今整理出来的甲骨文中,据本人统计,含有“史”“使”的句子有232条之多,其他与外交相关的卜辞也有数百条。如:贞使人于岳。(5519)贞勿使人于岳。(5521)贞勿使人于我。(5527反)贞使人于新。(5528)王勿使人于氵止……(5530甲)王使人于氵止若。(5530乙)使人于望。(5535)贞使人于唐。(5544)贞使人于氵止。(6357)“望”“唐”、“氵止”均为殷商西部方国。可见,在商代已经明确出现了从事外交工作的使者。西周时期的外交官称为“行人”。“行人”作为外交人员明确提出来是在《周礼・秋官》中,“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者。”可见,行人是西周迎待诸侯宾客之官。春秋时期,随着王纲解纽,宗法制的衰落和诸侯国实力增强,各诸侯国由周王朝属国地位渐变成一独立主权之国,亦需具备外交官,以沟通各国。此时外交官或为专职,或由国家执政大臣或王室重要成员兼任。外交官在春秋时期有多个名称,如“行理”,《国语・周语中》:“行理以节逆之。”韦昭注:“理,吏也。逆,迎也。执瑞节为信而迎之。行理,小行人也。”又称“行李”,《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刘文淇《疏证》:“顾炎武云,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朱骏声云,李读为使,或读为吏,假借字形声俱近。杜注,行李,使人。”外交官在春秋时期一般通称为行人。如《春秋・襄公十一年》:“楚人执郑行人良霄。”《左传》:“书曰‘行人’,言使人也。”《国语・晋语八》:“秦景公使其弟金咸来求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员。”韦昭注:

“行人,掌宾客之官。”战国时期朝聘与遣使外交并行。各国官制不同,负责外交的官员也有差别。如秦国的“相邦”、“御史”、“行”、“谒者”都参与外交事务;楚国则有“令尹”、“左徒”;齐国外交官制较完备,由“诸侯主客”、“行人”和“谒者”等官员负责;赵国有“相”、“御史”、“行人”;魏国有“相国”;韩国有“典冠”;燕国有“相国”参与其事。除各国固有官员参加外交活动外,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专业使者的出现。这些专业的使者即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他们把游说各国君主,

推行自己外交主张作为专门的职业,这些纵横家的前身就是行人,《汉书・艺文志》:“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

‘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二、秦汉时期秦代负责外交的是典客和典属国。《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秦代有典属国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可知“典属国”是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外交官员。汉代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为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秦官有典客,……汉改为鸿胪。……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又更名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关于“鸿胪”的含义,韦昭注云:“鸿,声也。胪,附皮。以言其掌四夷宾客,若皮胪之在外附于身也。”尚书主客曹为汉代另一负责外交的机构,关于“尚书”的含义,《宋书・百官志》:“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关于“主客尚书”的设立,《汉官仪》:“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管外交的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客曹尚书。三国承汉制,魏、蜀、吴三国皆有大鸿胪。魏国:《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爽诛,征玄为大鸿胪,数年徙太常。”蜀国:《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谷阝传》:“杜琼字伯瑜,……迁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吴国:《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嗣主传》:“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西晋设大鸿胪,《晋书・职官志》:“太常……大鸿胪……,

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东晋时省置无恒,

《宋书》卷三九《百官志上》谓,“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毕即省。”南朝前期继续东晋的状况,宋、齐两代,《南齐书》卷一六《百官志》:“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直到梁武帝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复置大鸿胪,《梁书》卷二《武帝纪中》,是年“诏

复置宗正、太仆大匠、鸿胪……仍先为十二卿”。此时大鸿胪改称鸿胪卿,去大字。陈承梁制,设鸿胪卿。北朝与南朝情况差别很大,北魏前期已设大鸿胪,《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

“后魏曰大鸿胪。”《册府元龟》卷九六三《外臣部・册封一》载,

拓跋焘延和二年(公元433年)“诏兼大鸿胪卿崔颐”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北齐官制,多循北魏,《隋书・百官志中》:“鸿胪寺,

—27—①[收稿日期]2003-12-06 [作者简介]陈彦辉(1973-),男,吉林长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文系助教,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北魏改大鸿胪为鸿胪寺,为九寺之一。北周依周官改制,设蕃部中大夫和宾部中大夫负责外交。《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仪。”在客曹尚书设置方面,魏承汉制,设客曹尚书,《晋书・职官志》谓,“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及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及渡江,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可知魏及西晋初皆有客曹尚书,及太康改制则省,东晋则无。南朝刘宋与南齐皆设主客曹,隶于左仆射,《宋书・百官志》“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梁、陈皆设尚书主客郎,《梁书・萧介列传》:“萧介,……十二年,转主客郎。”北魏前期设主客尚书,后改为尚书主客曹。四、隋唐五代时期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谓鸿胪寺和谒者台。隋初设鸿胪寺,文帝废,炀帝复置,《隋书・百官志中》:“鸿胪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鸿胪寺入太常,十二年复置。”谒者台,《隋书・百官志上》:“谒者台,仆射一人,掌朝觐宾飨之事。”隋初曾罢谒者,置通事舍人,炀帝时改通事舍人为谒者台之职。唐代由鸿胪寺和尚书主客负责外交。唐沿袭隋鸿胪寺之名,其名称有过几次改动,龙朔三年(公元662年),改为司宾寺;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鸿胪寺。光宝元年(公元684年),又改为司宾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定为鸿胪寺。主客为尚书四部之一,《旧唐书・职官志》:“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五代时期,官制缺失甚多,史所载甚少,当时官制皆依唐制,则鸿胪、主客亦应如唐,《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晋天福三年,……晋遣供奉官张匡 假鸿胪卿,……册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新五代史・梁本纪》:“戊寅,封鸿胪卿李崧介国公,为二王后。”《新五代史・东汉世家》:“承钧自李筠败而失契丹之援,……乃拜五台山僧继禺页为鸿胪卿。”可见,五代时期晋、梁、汉皆有鸿胪,依承唐制。关于尚书主客,《旧五代史・列传十九》:“李愚……洎庄宗都洛阳,邓帅俾奏章入朝,诸贵见之,礼接如旧。寻为主客郎中,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可知五代时期,亦依唐制,设主客郎。五、宋、辽、金、元时期宋代负责外交的机构较多,有鸿胪寺、主客郎、客省、引进司、四方馆、东西合门等。宋代鸿胪寺承唐代鸿胪寺之名,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3年)已有鸿胪寺建置,《宋史・礼志》:“太祖建隆三年三月,有司上合班仪:太师,太傅,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并入礼部,二十二年后复置鸿胪寺,《续通典》卷三十《职官八》:“高宗建炎后罢鸿胪寺并入礼部。”宋代设主客郎中、员外郎,隶属于尚书省之礼部,《宋史・职官志》:“主客郎中员外郎掌以宾礼待四夷之朝贡。”宋代又设客省、四方馆、引进司、东西上合门管理外交事务,隶于尚书省,并于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改隶于中书省。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其中枢官制分设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辽官称为“北面官”,汉官称为“南面官”。南面官模仿唐、宋制度建立,北面官据契丹族原有制度设立,故南面官有鸿胪寺,而北面官则无,其职能相当的机构为客省局。南面官也有客省。金代不设鸿胪寺,由客省使、引进司负责外交事务。《续通典》卷三十《职官八》:“金不设鸿胪寺有客省使、副使掌接伴人,使见辞之事。引进使、副使掌进外方人,使贡献礼物事。”又《金史》卷八《本纪第八世宗下》:“壬戌,太尉、左丞相完颜过道致仕。以客省使李磐为横赐高丽使。”元承金制,不设鸿胪寺,而有侍仪司会同馆负责外交事务。《续通典》卷三十《职官八》:“元不设鸿胪寺,有侍仪司会同馆属礼部,……其侍仪司掌外国朝觐之礼,……,成宗元贞元年以礼部尚书领馆事遂为定制,……掌诸王诸番各省四方边远使客饮食供帐等事。”又《元史》卷第七《本纪第七世祖四》:“八年三月……甲戌,敕:“元正、圣节、朝会,凡百官表章、外国进献、使臣陛见、朝辞礼仪,皆隶侍仪司。”六、明清时期明代负责外交事务机构主要是鸿胪寺和行人司。明代初年承金、元之制设立侍仪司,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定为侍仪使、引进使,十三年改侍仪使为侍仪司,三十年(公元13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