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 张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 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条诱病 病菌生理小种 品种抗病性遗传 抗病育种 1、 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 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 1.1、标样来源 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 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 Hbrid46。 1.3、鉴定方法 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其中结果明确的已知小种类型有19个,分别属于条中22、条中26、条中27、条中 28、条中29、条中31 、条中 32,Hybrid46类群的类型4、类型5、类型6、类型 7,水源11 类群的类型1 、类型2、类型 4、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类型 13、类型14,它们各自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3.03%、0.43%、0.43%、0.86%、2.16%、5.19%、66.23%、0.86%、2.16%、0.43%、0.86%、3.89%、2.16%、0.43%、0.86%、0.43%、7.79%[1]。 2.2、Hybrid46类群中条中32在2002年出现频率居各小种首位, 频率高达 66.23%, 与 2001年同期的46.78%相比,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分布范围广。条中 31号2002 年出现频率居第二位, 频率5.19%, 与2001 年同期的 8.77%相比,处于下降趋势,类型 4、 类型 5、类型 6、 类型 7频率均在0.86%-2.16%之间,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从2002年 Hybrid类群中各小种类型总和来看, 其频率达76.19% ,尤其条中 32号小种频率最高, 成为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流行优势小种。 2.3、水源 11类群中类型 14居第一位,各类型总和达16.88% ,与2001 年同期的 43.27%相比,其频率呈下降趋势, 类型 14与2001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类型4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比较明显,类型1 、类型2 、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类型13 频率均在 0.43%-2.1%6之间,变化不大。Hybrid46类群和水源 11类群出现频率总和达到93.07%[2]。 从总体流行趋势分析,Hybrid46类群中的条中32 号居第一位, 水源 11类群中的类型 4居第二位, 条中 31号居第三位, 其它各类型小种变化不大。主要流行的优势小种条中32 号频率占绝对优,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致病性强,造成我省当前生产上种植的几乎所有的主栽品种丧失了抗锈性,已成为我省小麦条锈 病菌的优势小种。 2.3、讨论: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在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 抗锈育种、 病菌抗药性监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自 20世纪 6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就成立了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牵头, 陕、甘、川、 云等省植保所组成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对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和消长规律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测了条锈菌的新小种出现和品种抗锈性丧失。对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条锈病治理任务的不断加剧,小麦条锈病菌小种监测工作显得愈来愈重要, 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条锈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是造成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内在原因。从2002年的鉴定结果来看,条中 32、水源11-4和条中31 等小种或类型出现频率占绝对优势,这些小种对我省目前推广的绝大部分小麦品种都表现强的致病能力,并且很多后续品种的抗源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在今后几年内小麦品种的抗锈性不会有太大的改善。小麦育种抗源单一问题和新的抗源材料缺乏成为限制抗锈育种工作的主要障碍。 由于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我国目前使用鉴别寄主已不能满足鉴定新小种的需要,例如,新的条中 32号小种感染除中四以外的其它所有鉴别寄主。在大田调查中明显能感觉出我省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小种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鉴别寄主的限制而很难被鉴定。因此, 建议尽快调整现有的鉴别寄主, 去掉个别已无鉴别能力的品种,增加一些含有新的抗锈基因品种作为辅助品种进行过渡,以适应条锈菌新的生理小种的出现和变化,使鉴定结果更据科学性和实用性[3]。
3、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小麦条锈菌是一种严格寄生菌, 与小麦相互作用时间很长, 病菌致病性分化复杂, 变异性大。与此同时, 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也多种多样, 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 ①低反应型抗条锈性; ②数量性状抗条锈性; ③耐条锈性; ④诱发抗条锈性。 3 . 1 低反应型抗条锈性: 低反应型抗条锈性的特点, 是小麦品种受到条锈菌侵染后表现过敏性坏死反应, 其抗病效能可由免疫到中抗。 不同品种具有的抗病基因不同, 其过敏性坏死反应在细胞水平的表现也不同。据刘松洁等研究[4]可有4 个类型: ①早期坏死抑制型; ②早期抑制, 坏死延迟表达型; ③早期坏死, 抑制延迟表达型; ④坏死抑制延迟表达型。 低反应型抗条锈性也称专化抗条锈性或垂直抗条锈性, 由主效基因控制,抗性明显,对环境影响比较稳定,其弱点是易因具相匹配的毒性基因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性。 此类品种, 在我国自5 0 年代推广碧玛1 号品种开始, 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 成为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一般经过3 - 6 年后往往丧失其抗锈性。截止目前,先后已有7 批品种, 因一批批新毒性小种的出现丧失了其抗条锈性, 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3.2 数量性状抗条锈性: 数量性状抗条锈性一般有低度到中度的杭条锈效能, 其抗病性因素比 较复杂包括侵染率、潜育期、泡子堆数和抱子堆大小等。 数量性状抗条锈性由微效基因控制,无小种专化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条锈性。数量性状抗条锈性在田间和成株期比较明显, 因而又称田间抗条锈性或成株抗条锈性。 50年代以前,我国小麦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是农家品种,在农家品种中蕴藏着此类品种较多,后因其产量较低,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 而逐渐减少,在很多地区被改良品种所取代。 曾士迈等研究[5]了水平抗性的鉴定方法和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中的水平抗条锈性。他们根据多年多地试验数据和理论推导,提出用相对抗病性指数来反应水平抗锈性的强度。相对抗病性指数。当供试品种和感病对照品种处于同一环境条件下,并承受同一外来菌源的传染,且水平抗病性与年份和地点之间没有交互作用或交互作很小时,a 值消除了地点年份间诱发强度不同的干扰,可作为水平抗病性的数据标志。在水平抗锈性鉴定中,可利用a 值来分析多年多点的数据资料,并借以区别水平抗病性和垂直抗病性,如某品种在多年多点以及针对多个不同小种,其值均稳定于试验误差范围之内,则可能是水平抗病性,反之,如其a 值在不同地点、年份及小种间有显著差异,则可能为垂直抗病性。 1979 - 1981年全国鉴定协作组,通过22个点的鉴定和结合历史表现、流行学及遗传学特点分析,进行综合判断,认为平原50,陕西蚂炸、农大168等17个品种有水平抗条锈性。 近年来发现,一些品种有高温抗条锈性。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商鸿生等研究,高温抗条锈性品种有3 个类型: ①全生育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②苗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③成株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 并且筛选出一批具有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这一结果首次证明了我国具有丰富的小麦高温抗条锈品种资源。 在潜育期和显症期(花斑期)经受高温诱导后, 接菌病株就可表现抗病反应。诱导高温抗条锈性的最低温度18 - 21.90 ,品种间略有不同。诱导高温抗条锈性所必需的最短处理时间为8 -12小时。 高温抗条锈性的组织学和细胞病理学特征: 属于寄主细胞早期坏死型。 苯丙氨酸解氮酶(PAL)活性与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有密切关系。与寄主细胞壁结合的过氧化物酶(POD)也与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有密切关系。高温诱导的木质紊迅速积累是高温抗条锈性的重要机制。高温抗条锈性的表达与基因活化和蛋白质的产生有关。 3.3 耐条锈性: 耐条锈性是指某些品种所具有的在严重感病时,其产量损失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的特性。据研究,耐锈品种可能具有较强的生理补偿作用,如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灌浆速度较快等特点,足以抵消一部分锈病造成的损失。 据原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抽子麦、石特14等耐锈品种因千粒重降低率(平均7.1%)远比 感锈品种(平均27%)为低,即或在严重发病情况下,仍有40%以上的相对保产效果[6]。 3.4诱发抗条锈性: 近年来在诱发抗条锈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杭华等用与接种品种呈亲和和呈非亲和反应的小种同时和先后接种均使被接种品种提高了对亲和小种的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