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1.白蛋白测定试剂盒白蛋白是主要的血清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是衡量肝合成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白蛋白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它成为多种物质如胆红素、脂肪酸、尿酸以及各种药物和抗体的运输载体,此外,白蛋白还具有维持机体渗透压的功能。

白蛋白升高主要见于脱水,降低主要见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功能紊乱和风湿性关节炎等。

2.纤维蛋白原值升高时:感染症、手术后、脑血栓、心肌梗塞、糖尿症。

值降低时:无血纤维蛋白原症、低血纤维蛋白原症、血纤维蛋白原异常症、肝硬化、大量出血,尿激酶大量投入后。

3.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中,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胆系统和骨骼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成人的绝大多数碱性磷酸酶来自于肝胆系统,处于骨生长活跃期的儿童,碱性磷酸酶也会升高。

何杰金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腹部感染等亦可升高,妊娠期第6-9个月也可升高。

4.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主要分布于人的心脏、肝脏、肌肉和肾脏中,在体内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分成五种不同类型的同工酶。

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可能与心肌梗塞、肝脏疾病、肾脏疾病、某些贫血以及一些恶性疾病和进展性肌营养不良有关。

5.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心肌梗塞:心脏富含LDH1(Lactatedehydrogenase isoenzyme),心肌梗塞后可释放入血流中,引起血清LDH同工酶谱特征改变。

LDH1升高与心肌细胞损害程度、范围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LDH1酶活性增加,LDH1/LDH2>1以及LDH1比值增高已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中LDH1增高,LDH5降低。

6.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广泛的分布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中,肝和红细胞不含此酶。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塞。

在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多发性心肌炎、肌肉损伤、脑膜炎等疾病此酶活性升高。

7.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急性心肌梗塞后3小时,血清内CK-MB即可升高,36小时后100%升高。

因此(CK-MB)活性增高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对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

8.总胆汁酸胆汁酸是由肝脏分解代谢产生的,能反映肝实质损伤。

一旦肝细胞发生病变,血中胆汁酸浓度极易升高。

急性肝炎、慢性活肝、肝硬化TBA结果明显升高。

与ALT进行比较,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两项指标都较敏感,但肝硬化两项指标结果差异明显:TBA阳性率高达95%,而ALT阳性率仅为20%。

因此,TBA测定对于监测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早期诊断价值很大。

TBA测定对于测定方法简单,是一项很具有实用价值的肝功能指标。

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高胆固醇血症最常见原因,与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与代谢、感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密切关系。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的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11.肌酐肌酐是肌酸的终末代谢物。

肌酸由精氨酸、甘氨酸和甲硫氨酸在肝脏和肾脏中合成,经由血液循环,在肌肉组织和脑中磷酸化生成磷酸肌酸。

其中一些自由的肌酸在肌肉组织中转化为肌酐。

肌酐的含量与肌肉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没有肾病的个体中,肌酐的含量是恒定的。

此外,肌酐的排泄量与肌肉总量成一定比例,不受饮食和尿量的影响,经肾小球过滤后不被肾小球吸收,因此肌酐含量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肾脏疾病和肾功能的状况。

12.α-淀粉酶Α-AMY是一种不均一性的钙依赖金属蛋白酶,它作用于淀粉和糖原的1,4-α-葡萄糖苷键,生成麦芽糖和葡萄糖,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

α-AMY主要存在于胰腺、唾液腺及其分泌液中,当发生胰腺炎时,血清α-AMY活性升高。

因此检测α-AMY是临床诊断胰腺炎的一个良好指标。

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

血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来源于肝脏。

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常见于某些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也见于心肌梗塞的病人。

14.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A1是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形式。

它的主要作用是激活卵磷脂胆固醇脂肪酰基转移酶(LCAT)和从肝外组织清除游离胆固醇。

载脂蛋白A1是一个抗动脉搏粥样硬化的指标。

15.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成分。

ApoB的浓度与动脉硬化相关联,也是评价冠心病的有效指标。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一般具有比较高的ApoB水平。

16.α-羟丁酸脱氢酶心肌含有很高的HBDH,当心肌受损时大量HBDH释放入血,因此测定血中HBDH常用于心肌梗塞的辅助诊断。

17.甘油三酯甘油三酯为脂类物质,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胆管疾病以及由内分泌紊乱而引起的代谢异常也会引起甘油三酯含量改变。

18.β2-微球蛋白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BMG的浓度。

BMG的检测主要应用于监测肾小管功能,其准确性和敏感度均高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

特别用于肾移植后,如有排斥反应影响肾小管功能时,可出现BMG增加;在肾功能衰竭、炎症时浓度可升高。

19.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不同组织中,但血清中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主要来自于肝胆系统,现已证明GGT的升高与肝胆疾病有关,临床上常用于肝炎、胆管炎、胆囊炎等的辅助诊断。

胰腺疾病、糖尿病、心肌疾病亦可引起γ-谷氨酰基转移酶的升高。

20.尿酸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尿酸的含量。

增高:见于通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降低:见于恶性贫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21.总蛋白血清蛋白通过影响血液和组织液的渗透压来维持水在体内的正常分布。

血清蛋白的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合成障碍,蛋白的过分代谢以及蛋白的丢失如出血;升高常见于脱水。

22.钙血清钙增高常见于下列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增多症、代谢性骨病以及结节病引起肠道过量吸收钙而使血钙增高等。

血清钙降低常见于下列疾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尿毒症、吸收不良性低血钙症、佝偻病与软骨病等。

23.尿素增高:常见于高蛋白饮食,糖尿病,重症肝病,高热,轻度肾功能低下,高血发性骨髓瘤尿路闭塞,术后无尿,尿毒症前期,肝硬化,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24.D二聚体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1.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2.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3.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4.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疾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25.腺苷脱氨酶ADA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T淋巴细胞含量尤其丰富。

血清ADA活性升高见于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病人。

结合ALT或γ-GT,检测病人血清ADA活性对肝脏疾病诊断有独特价值。

2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又叫激肽酶II,是一个双羧肽酶(EC 3.4.15.1),分子量大于129kDa,是单链含多醣残基和锌离子的多肽。

ACE存在于多种细胞,如神经细胞和肾小管基底细胞,内皮细胞多见,它附着于内皮细胞表面可被分解释放入血循环。

ACE可裂解血管紧张素I的羧基端,使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

ACE活性升高是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DD基因型与高血清ACE浓度相关,易导致心梗和心肌病。

用ACE抑制剂监测抗高血压药治疗时,检测ACE的浓度有利于抑制剂的用药量监控。

血清ACE活性明显升高对未治疗的活动期结节病患者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ACE活性明显增高时,又可以排除肉状瘤病,大部分可能是高雪氏(Gaucher’s)病。

其他如艾滋病、麻风病、糖尿病II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以及良性前列腺肿大都可能引起ACE 水平升高。

27.单胺氧化酶肝硬变、暴露性肝炎、肢端肥大症可引起MAO显著升高。

慢性肝炎、亚急性肝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全身性进行性硬皮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可引起MAO轻度升高。

烧伤、高尿酸血症、应用MAO抑制剂可使MAO活性下降。

在脏器纤维化,特别是在肝硬化的时候,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会明显升高,所以,MAO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非常有用的指标。

28.葡萄糖(己糖激酶法)葡萄糖是存在于人体血液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病理性增高:各种糖尿病;其它各种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功能亢进;颅内高压、颅外伤、颅内出血、脑膜炎等;脱水引起高血糖。

病理性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肝病、用降糖药物过量、尿毒症晚期、严重营养不良、肝脏疾病等。

29.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中,按含量的多少依次为心脏、肝、肌肉组织和肾,上述组织的损伤会引起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增高。

在心肌梗塞48-60小时后,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会达到高峰;一些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病毒性肝炎等也会引起AST的增高。

30.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E包含于极低密度、高密度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配体中。

载脂蛋白E在脂类代谢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对脂类代谢类疾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31.脂蛋白(a)脂蛋白(a)[Lp(a)]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2.胆固醇胆固醇是一种存在于血、胆汁和大脑中的脂肪物质,是合成胆汁酸、类固醇和维生素D的必备物质。

临床上测定胆固醇主要用于高脂血症的诊断和分类。

其它疾病如肝脏疾病和甲状腺疾病也会引起胆固醇的变化。

33.缺血性修饰白蛋白IMA是心肌梗死发生前诊断心肌缺血的一个早期标志物。

本试剂适用于急性心肌缺血的辅助诊断,对排除急性冠状综合征(ACS)以及ACS危险性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34.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以肝、胆、肾、小肠以及子宫肌层内含量最多。

血LAP显著升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中度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炎、孕妇和习惯饮酒者。

35.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yo)广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心肌及骨骼肌中,是一种小分子量氧结合蛋白,在肌细胞内具转运和储存氧的作用,是肌细胞损伤后较敏感的标志物。

肌红蛋白在正常人的血清中含量甚微。

当心肌和骨骼肌受损时可从受损的肌细胞中释放出来。

由于其分子量小,很容易较早地释放入血循环,AMI患者在发病后2-3小时肌红蛋白即开始升高,7-10小时达峰,约24小时恢复至参考范围,所以Myo成为近年来测定AMI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