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乐学\会学的策略
摘 要: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数学教学所关注
的焦点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关注逐渐被学生乐学、
会学所代替。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乐学、会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一、教师言传身教的角色定位是学生乐学、
会学的基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永远不会唤醒学
生真正的求知欲望。所以,我首先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状态,
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所从事的学科,热爱每一个学生,让学
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
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
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
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教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
信任教师。其实,教学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只有真正让学
生热爱学习的教师才能使教学步入正途。教学数学不是追求什么形
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共识、共享、共进的过
程。所以,我在我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耕耘着、努力着,平时,
我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首先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的辉煌
介绍给学生,上好第一节印象课。其次,在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
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充满自信和果敢。再次,不断
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征服学生
的。当我通过努力解放学生的心灵,释放其潜能,获得学生的信服
时,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教师调动起来,从而奠定了学生
乐学、会学的基础。
二、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焕发孩子乐学、会学活力的必要条
件
1.营造富有情感的氛围,让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
重要法宝,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
学习。因此,我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和谐
愉悦情境,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气转化成商量式、平等
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只有在富
有感情的平等和谐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信任教师,甚至把教师当
成朋友,主动与教师交流、向教师请教,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
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2.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创造性
新的课程理念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尊重
是最好的精神抚慰,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教材,
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
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
情境,使课堂成为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课堂,让学生产生浓
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去发现、去创造,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其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好
坏都要给每个学生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三、让数学知识变得有趣是激发学生乐学、会学的关键因素
1.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使数学课程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有意义的数
学,所以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
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应
用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
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把数学教
学的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不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
生动活泼、自由愉快地学习,而且我以课堂学习为核心,重视丰富
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
各个生活领域自然的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
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
2.设计探究式的课题导入,让数学教学神秘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一开始,
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溜号,靠纯粹的课堂组织反而会使课堂
气氛压抑紧张。因此,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
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神秘奇特的问题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
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
在学习“时钟”的知识时,我不是让学生去看时针分针的长度和转
的圈数,而是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去探险,让学生记住自己
出发的时间、探险的时间、离开的时间等,让学生在兴奋、好奇、
刺激中认识了整点和半点,更理解了时针、分针的转动规律,使学
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品尝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教学有很多的技巧,
数学学习也有很多的策略,枯燥的背后要用乐趣奠基,要用智慧开
启,要用幽默填补,要用热爱润色,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
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探究乐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
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任程.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教学[j].现代交际,2013(04):
125-126.乐学;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