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1.34 2013年6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No.6
1368—1373
doi:10.7503/ejcu20120875
基于偶氮水杨醛酰腙的氰根比色检测 探针的合成及性能
胡京汉,颜农平,陈娟娟,李建斌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酚羟基和氨基的酰腙类探针分子,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核磁滴定考察了其 对F一,cl一,Br一,I一,CH3COO一,H2P04,Hso:,C10:,CN一,SCN一,sol一和NO;等阴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 表明,当加入CN一离子时主体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黄色,而加入其它离子时主体溶液颜色不变,说明该探针 在DMSO/H:O(体积比5:5)体系中能选择性裸眼比色检测CN一.核磁滴定及质谱数据表明,该探针与CN一以 1:1化学计量比结合,该过程通过亲核加成方式完成. 关键词氰根识别;阴离子识别;比色检测;偶氮水杨醛;亲核加成 中图分类号0657.3 文献标志码A
氰化物化学传感器是超分子化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氰化物是合成树脂、医药、农药、 杀虫剂和化肥等的重要原料,也是镀金和冶金的重要试剂.氰化物有剧毒,对人的致死量极微,除了 直接误服,其蒸气和粉尘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人人体,甚至渗入皮肤与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中 的Fe¨结合,使其失去传递氧气的作用从而导致机体缺氧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设计合成对CN一 具有良好选择性的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氰化物备受关注 J.目前,用于氰根检测的方法主 要有伏安法、滴定电位、电化学及光学检测等.光学检测是通过监测加入CN一后颜色或荧光强度改变 的方法,其操作简便,过程裸眼可见 “ .然而,已报道的氰根选择性探针大多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只能在有机体系中进行检测,应用范围有限.目前,对水相识别CN一的比色法或荧光法的研究引起关 注 .Abalos等 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方法检测CN一,将传感器分子引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容 器检测水中的氰化物.目前,大多数氰根探针倾向于传统的荧光染料,而应用在水相中通过加成反应 对CN一进行比色识别的新型席夫碱却鲜见报道.作为潜在的传感体系,对主体分子与CN一之间伴随一 些光谱变化的亲核加成等反应式识别的研究主要利用二氰基乙烯基团 , J、香豆素一茚¨ 、香豆素一吡 喃¨ 、嗪¨引、联萘 及联苯酰。加 等与含有缺电子的碳的反应.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酚羟基和氨 基的酰腙类探针分子(Scheme 1),引入邻硝基偶氮苯基作为信号报告基团以提高阴离子比色响应能 力,该探针在DMSO/H:O(体积比5:5)含水体系中通过亲核加成反应能够选择性裸眼识别CN一.
…--NN=。:N-- ̄…CHH
O
+
OCH 一
Et0H HAc.80℃
8=cH20 №
l 1 Scheme 1 Synthetic route of sensor 2
1 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岛津uV-2550型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仪(1 cm石英液池);美国Perkin Elmer公司PE-2400CHN型
收稿日期:2012-09-24.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批准号:0804.11)资助. 联系人简介:胡京汉,女,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研究.E-mail:hujinghan62@163.COr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1.34 为了测定探针2对CN一的检出限,分别移取1 mL不同浓度探针2的DMSO溶液于一系列10 mL 比色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N一进行i贝0定.结果表 明,在DMSO/H:O体系中该探针对CN一裸眼检测的 检出限为5xl0 mol/L(图2);而通过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滴定测得的探针2检测CN一的检出限为 4x10 mol/L(图3). 2.2探针2在不同含水体系中与阴离子作用的紫 外一可见光谱 测定了探针2在一系列含水体系中及其与各阴 Fig.3 UV-Vis spectra of sensor 2 with CN—in DMSO/
H2O(volume ratio 5:5)solutions 离子的混合溶液的uV—Vis光谱,发现探针2与阴 。(CN一)/( 。1.L—t):。.7×10一;b.5x10~.c_2x10~;
离子混合溶液的吸收光谱在不同的含水体系中明显d.1xl0~ lxl0~;,4x10~;g.sensor 2. 不同(图4).在uV—Vis光谱中,探针2在DMSO/H O(体积比5:5)含水体系中在338 nm处有最大吸 收峰,向探针2中分别加入F一,cl一,Br一,I一,CH3COO一,H:PO:,HSO:,clo:,cN一,SCN一,s0 一和 NOj等阴离子时,只有CN一的加入使探针在338 nm处的吸收峰显著增强,同时在378和472 nm处出 现新的强吸收峰.在DMSO/H2O(体积比9:1)体系中,探针分子对F一,CH COO一,H PO],SCN一和 sO 一离子有一定的识别,主要是由于主体脱质子与上述离子形成氢键而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随着体 系含水量的增加,离子质子化破坏了氢键的生成,因此在DMSO/H:O(体积比7:3)体系中,探针2对 上述离子的识别能力明显减弱,而探针分子2在DMSO/H 0(体积比5:5)含水体系中可与CN一发生亲 核加成反应,实现了单一选择性裸眼检测CN一.
Fig.4 UV-Vis spectra of sensor 2(2 ̄10 mol/L)with various anions(1 ̄10 moVL)in H2O/DMSO system[(A)一(C)]and HEPES system(D) (DMSO)/V(H2O):(A)9:1;(B)7:3;(c)and(D)5:5.
为消除pH的影响,选用DMSO/H2O(体积比5:5)和HEPES(10 mmol/L)缓冲体系(pH=7.04)进 行上述实验[图4(D)],发现探针2与cN一混合溶液的吸收光谱在475 nm处出现新的强吸收峰,发生 明显蓝移现象;而加入其它离子时吸收峰则无明显变化.因此,在缓冲体系中探针2也能够选择性地
oo—葛o.10∞o《 —lBoJ0∞o《 0_lIBo.10∞o《 No.6 胡京汉等:基于偶氮水杨醛酰腙的氰根比色检测探针的合成及性能 1371 检测CN一. 2.3探针2的紫外滴定 上述实验表明,探针2对CN一表现出良好的裸眼检测效果,并且紫外吸收光谱发生了明显变化. 因此,进行了探针2与CN一离子的紫外滴定研究.移取2.5 mL探针2的DMSO溶液(2×10 mol/L)于 石英比色皿中,用累积加样法逐滴加入CN一(O.05 mol/L),于25℃记录滴定过程中体系的紫外吸收光 谱(图5).结果表明,在紫外滴定过程中,随着CN一的不断加入,315 nm处的吸收峰逐渐减弱,同时 520 nm处的吸收峰逐渐增强,而在380 nm处出现一个清晰的等吸收点,说明主客体间形成了稳定的 加成产物.通过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程序计算得出探针分子2与CN一的配位常数Ka=2.5×10 ,相关系 数R=0.994(图6).
2/nm Fig.5 UV.Vis titration of sensor 2(2 ̄10一 mol/L1
with a standard solution Of CN—in DMSO
【CN一]/[Sensor 2】 Fig.6 Best fitting curves by a 1:1 complexation
model of sensor 2 and CN—at 520 nnl 2.4探针2的等摩尔连续变化曲线 由探针2+CN一的Job曲线(图7)确定吸光度A的最大值对应的CN一摩尔分数为0.5,说明探针2与 CN一形成了1:1的加成产物.
【CN一】/【Sensor 2】 Fig.7 Job’S plot analysis for CN—versus sensor 2 in DMSO measured at 470 nnl C([CN一]+[2])=2x10~mol/L at(298.2+0.2)K,A and A0 stand for the absorbance of the whole system of sensor 2+CN—and the absor- bance of free sensor 2,respectively. 2.5识别机理探讨
Fig.8 H NMR spectra of sensor 2 at the absence(a) and presence(b--d)of CN—in DMSO-d6 c(CN一)/(mol・L一 ):b.1xlO一 ;c.5x10一 ; d.1×10~.
为进一步探讨探针分子与阴离子间的识别机理,以DMSO.d 为溶剂进行了核磁滴定实验.由图8 可见,探针2的一OH 质子因顺反异构其信号峰位于 1 1.97,一NH 质子的信号峰位于 1 1.77.当加 入1.0x10 moL/L CN一时,一OH 质子峰逐渐变宽,随着CN一的滴加,一OH 和一NH 质子化,相应信 号峰逐渐消失,而在6 6.95处出现了1个新的吸收峰且向高场移动,表明CN一的加入使离子与探针2 形成氢键,导致质子峰消失.随着CN一的加人,探针的一Hc—N一基团与CN一发生亲核加成反应,质 子转移到一HC—N一上导致形成新质子峰,同时苯环上芳香质子的化学位移向高场发生微小移动,增 强了主体分子中电子供体的供电子能力,进一步促进了分子内的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ns— fer),致使苯环上的电子密度增大,芳香基团上的质子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核磁滴定后经质谱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