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娜:贵州省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研究 问题探讨 贵州省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研究 唐娜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主要通过研究贵州省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了解他们的生产活动、收入变化和消费购物等经济行为.分 析他们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针对性地提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贫困人口;经济行为;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贵州省境内80%都是山区.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由于不沿 海、不沿边、不沿江,再加上劳动力、资金缺乏,经济发展水平较 为落后,贫困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整个贵州省生活在绝对贫困 线下的人口仍然很多.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法、文献法等方法研 究贵州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了解他 们真实的贫困原因,解决他们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这 对于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基本概念和理论 2.1贫困的概念 1899年英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朗特里首次给贫困下了定义: 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满足所在社会“可接生活 标准”的范畴: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定义 贫困为: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昧着贫 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 入不能够维持家庭所需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要求,那么,这个 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贫困是个人、家庭和群体因缺 乏资源(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而被排除在其社会成员所能够 接受的最低生活方式之外。这些都是在绝对意义上使用、根据 最低的生存需求来定义的,其中的贫困标准的确定是基于对维 持个人或家庭的生存所需求的收入水平和食物需求两方面考 虑的。本文中贫困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 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 精神层面的。 目前,衡量贫困的指标国际上通用的是恩格尔系数。按照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 裕”。30%至40%为“富裕”,40%至5O%为“小康”,“50%至59% 为“温饱”。59%以上为“贫困”,“最富裕”、“富裕”、“小康”、“温 饱”、贫困”这五个标准是国际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 的五个阶梯指标。 2.2经济行为的概念 经济行为是指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过程中.为达 到一定经济目的、实现其权利和义务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它包 括经济管理行为、提供劳务行为和完成工作行为等。在本文中 重点研究的是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一般可以理解为了生产活 动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生产资本的投入,比如购买拖拉机、种 子、化肥等,用于子女的教育费用,为购买商品用于日常生活消 费,比如衣服、饮食、洗涮用品等,以及投入人力资本和生产资 本而活动的收入情况。 2.3相关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needs),也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 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 求。除了这五个,还有另外两种需要,分别是求知需要和审美需 要,他认为这两种需求介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问。另 外.他还着重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问题。 供需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 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曼昆则对供求定 理的定义为: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 需求达到平衡。更具体的解释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从消费 者角度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消费者们愿 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从厂家来说,是指在一个价格水平下, 他们愿意生产并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数量。 3贵州省的贫困状况 贵州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是一个多民族、人口数量众 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份,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地较为贫 瘠。同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省内有49个民族成份,贵 州省的贫困发生率位列全国第一。在贵州省的88个县中,有55 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慢”是贵州省的基本省 【收稿日期]2014—02—20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贵州城镇化带动战略中村镇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唐娜(1973一),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从事管理经济学、统计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一
151— 问题探讨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25卷第03期(总第337期) 情。2012年,贵州省GDP为6802亿元,仅为全中国GDP总量 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4753元。据了解,贵州省目前仍然是 中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 随着近几年贵州省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省人均收入有了 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贫困状况仍然很严重。 通过对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贵州省收入 水平、教育、医疗和保障情况如表1~表4所示: 表1 贵州收入水平调查结果 天气。山区的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 灾害频繁出现。农民的收益逐渐减少,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三 是人力素质的下降和贫困户的近亲结婚状况严重。地方发病率 高。有能力的居民进一步外迁,农村的智力资源不断丧失,越穷 越生,越生越穷。过多的人口增长进一步加重了对粮食的需求。 4.1.2收入变化。贫困地区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户主个 人素质的高低、家里劳动力的人数和家庭土面积。之前由于受
家庭参加医疗保障人数 没有参加 少数人参加 多数人参加 全部人参加 百分比 7.8 17.2 14.2 60.9 表3 贵州医疗卫生评价状况调查结果
表4 贵州中小学教学条件调查结果
从以上4个表可以大致看出贵州大部分山区的大部分人们的 收入水平仍然很低,贫困状况仍然很普遍,医疗卫生保障上,还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贵州的医疗卫生状况和中小学教学条件仍 然不让人满意。 4贵州省的贫困人口经济行为研究 4.1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 贵州多山的特性使得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贫困 人口的经济行为主要反映在生产活动、消费购物、收入盈利。 4.1.1生产活动。贵州地区的土地比较稀缺和贫瘠,地形多山 地和丘陵。平均每户和每个人的土地面积少得可怜。生产要素 短缺是贫困地区农户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些地方即便有耕作机 器也不利于大面积推广。某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呈逐渐下降 的变化态势。由于贫困人口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能力的限制,获 得资金相对比较困难。即便能够获得资金,但是由于土地和劳 动力的缺乏,仍然不能够有效改变贫困的状况。为了改变贫困 的状况。大多数农户都采用广种薄收和增加人力的方法,但农 户的这种行为也会带来以下后果。一是由于仍然使用传统的工 具和技术.劳动力短缺,这些简单的管理技能和生产技术使得 要素流动效率极低。二是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由于要扩大 土地面积.山区或者丘陵地带的植被会不断减少。加上恶劣的 -152- 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贫困地区的农户生产力素质较低,传 统农业生产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收入增长过于缓慢.已 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投资能力。目前.家庭户已 经逐渐改变单纯依靠承包土地来增加收入的模式,部分家 庭已经开始外出打工或者在本地从事手工业。根据倪志伟 的市场转型理论:人力资本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 的投资回报将会不断增加。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形 式是造成农户收入和社会分化的直接因素。贫困人口的教 育和教育水平越高。该家庭改变收入结构的能力就越强.收入 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另外,收入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贫困人口 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彻底解决贫困问题,贫 困的家庭户必须从源头抓起,不断优化收入结构.多渠道增加 收入来源。 4.1.3购物消费。贫困人口消费行为的消费水平受家庭收入的 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的消费主要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部 分,由于贫困人口生活消费的刚性需求比较大,农户会把收入 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从而进一步挤占生产消费,边际生产 趋于下降,生产带来的收益会得到削弱。由供需定理可知,在其 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 同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 量的同方向变动。但是在贫困地区,尤其是贵州的一些深山区, 由于交通不便,物资短缺。一种商品价格的调整对供给和需求 的影响极小。另外,贵州部分地区贫困人口存在严重的自卑心 理,很想与周围高收入农户比较。讲究面子和自尊心。为了显示 自己的消费实力。借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会做出不理智的消费 行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会进一步加剧贫困状况。 4.2贫困人口各种经济行为的特点 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表现为多种特点.主要反映在生产活 动和消费活动中。一是穷人在核算经济成本时,一般来说会认 为劳动力成本为零,这是由该阶层和贫困人口的文化决定的; 二是穷人的生产目标与一般意义上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同。 他们追求的是产量最大化;三是穷人考虑的是生存理性,粮食 才是他们的核心需求,价格几乎不影响他们的需求;四是穷人 对土地拥有长期使用权,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是不存在货币成 本的。他们从事生产活动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在 土地一定的情况下’,只有劳动力是可变的。 4.3贫困人口各种经济行为产生的原因 4.3.1生存第一是贫困人口经济行为围绕的核心。贫困人口存 在需求和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
说得更具体点就是基本生理需 唐娜:贵州省贫困人口的经济行为研究 问题探讨 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等)和基本物质供给(粮食、住房、 看病、穿衣等)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他们进行各种经济行为的主 导动机就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以维持生命的延续即“生存第 一”。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低层次要求,当未满足生 理需求的特征时,穷人什么都不会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 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要食物时,会 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例如人民在战乱时,是不会排队领面包 的。 4.3.2土地是贫困地区经济活动来源的主战场。土地是贫困人 口的命根子,目前来说,贫困地区除了个别的外出务工,基本上 都依靠土地上的生产活动获得资金。它对于穷人来说是最重要 的依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是农户世世代代不 断传递下去的唯一物质基础。二是农民生存安全最可靠的保 障,具有比货币更强的保值增值能力,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只要 有土地就不会太慌张,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里的粮 食就是土地的重要产物。三是穷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对 土地有着严重的依赖情结。穷人在左邻右舍的心目中的名声、 身份、地位都与土地关联起来。 4.3.3思想心理负担是其经济行为的主导。由于自身贫困的原 因造成的窘迫。穷人的思想心理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他们的经 济行为也会出现以下的现象:一是自甘堕落。不想再改变落后 和贫困的生存状态,对学习新技术和知识的热情降低,不再积 极奋斗。小农思想的狭隘一面展露出来。二是对于收入较高的 农户心存羡慕,对个人的地位和收入,与其他富有阶层的差距 表示愤怒,对抗富人的心理越来越强烈。 5减贫措施 5.1 改变贫困人口落后的思想文化观念 要努力动员社会力量大力支持贫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大 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宣传力度。有条件的要建设村图书馆、文化 大院、黑板报、乡文化中心、县文化馆等。开展农村文化站建设。 派遣文化流动车工程.定时到农村的边远地区宣传扶贫政策等 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和卫生三下乡。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 消费观念,培养健康的消费习惯。不断通过电视进行普法宣传 和技术培训。据统计,因为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全国约有7O% 已经成熟的农业技术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实施。 5.2提高贫困地区人口与劳动力素质 在改变贵州山区贫困人口生存状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山区小学的数量,加大山区的教育投入,做 好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从业人员培训,鼓励外出难、 文化程度偏低的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妇女积极加入到创业培训 当中。要想改变山区人们的贫困状况,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提 高特困农户和劳动力素质。政府要组织部分贫困农户到其它地 方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能够增长他们的见识,找到差距,不 但能使他们产生改变现实生活的紧迫感,又能增强他们改变自 身生活状况的自信心。这种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活动方式很 容易在其他贫困户中产生较大影响,其效果往往是政府的宣 传、鼓动所起不到的。 5.3选择正确的就业形式 正确转移贫困农户的过剩人口是增加其边际产出效应,增 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措施。之前由于部分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 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每家每户的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如果全部 集中到有限的土地上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做好引导 这些剩余人口的就业观念.对于家中有耕地且是重要劳动力的 家庭户.可以在农闲时外出到沿海地区打工.农忙时回来从事 农业生产活动,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农 户家庭要自觉增加自身技艺,增加自身务工时的价值,加强与 外界的接触。同时,要改变自己“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在生活 有所改变的情况下,不能因此产生安图享乐不愿再外出吃苦的 思想行为,要学会“居安思危”。 ’ [参考文献] [1]胡继连,姜东晖.“穷人经济学”与“三农”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oo7(o1). [2]熊惠平.“穷人经济学”的公私博弈:农地权的分配范式[J].华南农 业大学学报.2006(3). [3]夏永祥,潘未名.中国地方性贫困原因新探[J]开发研究,1993(06). [4] 王兆萍.穷人的经济行为一基于我国农村区域贫困人13的分析[J]. 经济学研究,2005(5). [5]吴园一.论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行为与对策[J].无锡轻工业大学学 报,1996(3). [6]王兆萍.贫困文化结构探论[J].求索,2007(2). [7]李学术,徐天祥.云南少数名族贫困地区农户生态经济行为研究: 现状与构想[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1O). (上接P31)通,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二是发展与规范培训、中介机 构.开展新型实用的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中介服务。三是开展 节庆农业、创意农业、农村文化等消费性服务。四是开设经营性 涉农类“医院”,进行特色的病虫害有偿防治及相关咨询服务。 五是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自助体验式农业,注重发挥农业 生态功能。六是开展农业逆向物流、农业废弃物的回收综合利 用等服务项目。七是开展办公、家庭等场所的绿化设计.盆栽的 统一供给与养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 肖建中,何永达.浙江农业服务业发展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 201 l,23(3):629-633. [2]霍秀珍,李豫新.现代农业服务业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 刊.2008(15):30—32. [3]李铜山.我国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1(3):41--43. [4] 张建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i_}{版社.2012. -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