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浅析“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浅析“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在古代,书院承担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等职责,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现代图书馆与古代书院有天然的联系,共同具有刊藏
典籍、传承教化的文化功能,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广大群众的终身
学校和传承延续文明的文化重阵。
近来来随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进和国学热的发展,各地儿童读经,
国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反映出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但
同时,公共图书馆硬件水平得到提升,但日常服务手段、传统服务项目不够丰富
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大部分古籍图书都“沉睡”在图书馆,没有实现有效利用。
一方面民众有这类需求,另一方面是公共文化机构有资源,如何拓宽公共图书馆
的服务领域,增加服务总量,使其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如何让两者可以找到结合
点,“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重要性。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需要。
首先,这是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
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本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礼敬自豪的态度,通过现代公共图书馆和传统书院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充分
发挥传统文化丰厚优势,深入开发公共图书馆自身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增强
国学氛围,强化以文化人、以人育人的功能,使图书馆在提供传统公共文化产品
的基础上,成为教化人、培育人、引导人的文化重阵和精神殿堂。
其次,这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通过“图书馆+书院”的服务模式,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体系,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礼乐典籍、传统美德、精神
价值,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
识,做到入脑入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
(二)从社会现实看,是群众心灵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
目前全国已经有1500多家书院,除了几个古老的书院纳入大学体系,其余
的书院大都为民办,几百万的儿童、少年、青年和老年人在里面学习,很多家长
愿意让孩子接受传统教育或国学教育,一定程度上说明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
求十分强烈。
(三)从公共图书馆实际情况看,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
服务能力的需要。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建设和作用大大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条件大大改善。
二、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必要性。
“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发展是延续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的天然联系,
是传承圣人之学,延续文化基因的重要举措,能激活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
更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
转化和发展,实现馆藏典籍、礼乐教化、教书育人等功能的有机统一, 将古代
文化教育机构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相结合,在研究创新过程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三、对建设“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的建议。
建设尼山书院是要传承中国优秀传承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创新性的发
展,因此要严禁糟粕文化的侵袭,要想尼山书院发挥教化育人的社会功能就要做
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体系建设,探索创新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加强活动策划和项目
设计,逐步与周边尼山书院建立联盟,最终形成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尼山书
院”服务网络体系。
(二)推动管理和服务标准化,在建设、服务、教材、流程、考核等方面制
定统一的参考标准。积极引入新媒体和现代化技术,建立国学数字资源数据库,
通过不同终端和多媒体服务,同时根据数据分析了解民众需求。
(三)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音乐、书画等“接地气”
的文化体验形式,让大家轻松地去感知传统文化,吸引人们来图书馆参与文化体
验。
(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扩大“尼山书院”的社会影响,
形成孔子故里独有的特色与优势,使“尼山书院”成为知名的文化品牌,为提高
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实施“图书馆+书院”服务模式,建设“尼山书院”,要
充分发挥公共图
书馆在传承文明、教育群众、引领风尚中的重要作用,更
要深入探索

适合当地居民的活力机制,健全保障措施,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