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风险控制措施

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风险控制措施

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风险控制措施

【摘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就其原因是由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当事人掌握劳动相关法规知识的程度不平等,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对于劳动者来说,签订一份完备、公平合理的劳动合同尤为重要。本文列举了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常见的问题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介绍一些签订劳动合同的经验,供劳动者参考。

【关键词】劳动合同;风险控制;措施

劳动合同是约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行为以及处理今后纠纷的重要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法律常识,所以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有哪些法律可以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劳动合同与风险控制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是合同双方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武器。同时,劳动者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化、明确化,以此来防止用人单位的不当解雇,违反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和提供劳动保护条件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

2、目前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常见的问题

2.1很多用人单位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的条款,《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就是说,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可以自由协商劳动合同的内容。但在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这种局面实际上是与“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法律精神不相符的。[1]

2.2对自己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就业压力大”,是当代劳动者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有些劳动者在被招聘单位录用后,就急于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生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认为签了劳动合同,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保障,就会万无一失。而用人单位此时往往会利用劳动者这一心理,在合同上做一些手脚,企图签订对企业有利的“一边倒合同”,使合同里的内容偏向于用人单位这一方。

2.3劳动者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敢怒不敢言。现在很多的劳动者面临着就业难题,这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自己在招聘时的诸多优势,随意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使劳动者签订一些不合理的劳动合同。[2]

3、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风险控制措施

3.1应签订正式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时,有时因为种种原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只是简单地达成了

口头协议,但这种口头合同对劳动者是相当不利的,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用人单位可以随意对待劳动者,而劳动者本人因无字据为证,只能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后果。为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劳动者在正式进入到用人单位工作时,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以便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2应注意主体适格问题。按《劳动法》第2条的规定,现行《劳动法》适用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不符合该规定的条件的,都不适用劳动法。致使许多从事雇佣劳动的劳动者,被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如一些建筑工地工作的劳动者,由于主体不合格,不能适用劳动法,一旦发生纠纷,只能按劳务关系,适用普通民事法律。[1]

3.3注意合同中的条款,特别是格式条款。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常常提供格式合同。在合同中片面强化劳动者的义务、限制劳动者的人身自由以及回避用人单位的责任。有些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履行安全卫生义务,妄图以与劳动者约定“工伤概不负责”的条款逃避责任。所以劳动者在签约时一定要认真审查、推敲相关条款,全面充分理解这类条款的真实含义。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作岗位、工作地点、试用期限、劳动合同的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奖金及其它费用。注意劳动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以及对商业秘密、竞业限制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