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楼 威(1981-),女,汉,浙江东阳人,硕士研究生; 刘承栋(1982-),男,苗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 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楼 威, 刘承栋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新闻存在着真实性和可信度低,新闻价值取向较 低,重量轻质,广告化现象严重,版权纠纷多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发挥类优势和提升公信力两个方面进 行论证,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新闻;类优势;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557(2006)01-0102-02 一、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 1.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 性。而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 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 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不仅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败坏了网 络新闻的名声。在制作环节上,一些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采 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公然盗用媒体的 名义,通过互联网肆意散布虚假信息,干扰正常的信息交流环 境,甚至进行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为;在传播环节上,网络媒体包 括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把关不严,对假新闻的识别、分辨力不 够,误入圈套,通过他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 形态进行再传播,以证实其可信度,未能肩负起媒体从业人员的 社会责任感;在对一些新闻素材的后期制作中,肆意运用电脑等 现代化技术手段,妄加窜改。 2.片面迎合受众心理,新闻价值取向较低。网络信息受众 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显露出新的心理:(1)具有匿名性,对现实 生活中因受到道德约束而无法接近的领域(如非法、暴力、色情 等)兴趣较高;(2)追求个性,仿效性减弱,倾向于接触另类思想; (3)渴望交流,参与性强;(4)信息接触量大,观念更新速度快。 受众的这些心理特点深深影响着网络传播的方向和质量。 网络的虚拟性与民主性使网络信息传播坠入了商业性迎 合、忽视社会责任的怪圈。与各种各样的网上服务相比,新闻频 道迎合受众的方式更为隐蔽,它通过新闻的附加信息吸引受众, 即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无顾忌的选择信息而不必受到社会道德的 约束,可以接收到新、奇、黄、血腥等“罕见”的新闻。值得注意的 是,在网络新闻中,常常有低可信度与高点击率存于一体的现 象。这就助长了商业网站在利益的吸引下,为取得点击率而制 造假新闻或夸大性标题。[1] 3.重量轻质,网络新闻的质量有待提高。当前许多中文新 闻网站普遍存在着内容千篇一律、简单空洞的现象,不少网上新 闻都是标题大,内容少,缺乏实质内容,有关背景也交代不清,新 闻价值不高;由于网络技术还不成熟和制作成本高等因素,目前 中文网络新闻多数还是以文字为主,声频或视频材料很少,网络 新闻最大的优势--多媒体的特性没能充分发挥;为数众多的 中小站点因为技术原因或者是采编人手的限制,网络新闻的更 新次数少,导致部分网络新闻的发布迟于其他媒体。 4.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网络新闻与广告难以 区分损害了受众的信赖感,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业标准带来了 挑战。网络新闻媒体要维持正常运转须靠广告收益来平衡,因 而使得网络新闻广告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许多网络媒体除了采 取电子邮件及旗帜广告(banner)等常见的网络广告形式以外,还 将与新闻内容相关的广告放到与新闻临近的位置,甚至将广告 嵌入文章内部建立链接。这些版面编排方式,有时候连媒体本 身都难以分辨何者为新闻或广告,更不要说一般受众。事实上 对读者来说,要他们在网上辨别商业广告与新闻内容之间的界 限远比在印刷媒体上要难。印刷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 了视觉上区分二者的线索;而在网上,则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一 现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在逐步降 低,不仅网络新闻的品质日趋下降,也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广告自 身的优势。 5.网络新闻的版权纠纷多。著作权即法律赋予作者对其所 创作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使用 权等等。现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九类作品中,没有涵盖互联网 上流通的数字化作品。那么,互联网上的新闻作品到底有没有 版权?如果有,如何行使它的权利?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目 前网络新闻的传播中,不规范的转载行为十分严重,相关的法律 纠纷不断发生。尤其是商业网站大多没有自己的记者队伍,其 新闻来源主要就是直接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为此,1999年4 第19卷第1期 2006年3月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Finance College Vol.19 No.1 Mar.2006月,23家新闻单位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新媒体联合会,通过了《中 国新闻网络媒体公约》,极力呼吁对网络版权的保护。但这仅仅 是一个公约,并无法律的约束力,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规范化 管理还有待尽快加强。[2] 二、网络新闻策略 1.把握网络媒体的“类优势”。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 越认识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物,因特网不是单纯的技术 过程,而是以计算机革命为基础的技术———社会过程。[3]网络的 普及为人类搭建了一个无所不包、异彩纷呈的社会。在这里,不 论是参与者、动态系统、游戏规则以及所有生存发展要件都迥异 于现实社会。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更好的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 呢? (1)网络具有即时性、海量信息和连接功能的特征,十分有 利于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在报道突发信息时,网络媒体应该 第一时间陈述事件的发生并跟踪报道发展情况,把握事件自始 至终的整体情况,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事 件,充分体现事件的现场感;[4](2)建立与受众有效互动的平台, 做好对议题性新闻的报道。陈力丹在《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 网络》一文中曾指出:“因特网的出现,使这一本来十分清晰的概 念变得模糊了起来。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 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 换。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受众。这是由于网络的 互动性造成的,它的互动性给予了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 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 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网络媒体双向传播的特点非常有利于 议题性新闻的报道。议题性新闻报道,指先设置好有关的话题 或者议题,然后推出不同层次的专题。在做这类报道时,首先, 网络媒体从业者应建立畅通的与受众间进行及时交流的平台 (如聊天室、论坛等),以保证及时客观地获取信息和与受众进行 交流。其次,网络媒体从业者应该充分利用受众的参与意识,及 时全面地了解受众的价值标准、情感趋向、利益需求,更有效地 沟通与受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传播目标,建立起高效 的系统调节机制,以便趋利避害,一方面通过吸取受众营养克服 自身缺陷而壮大自己的传播能量,一方面也防止干扰传播目标 实现的因素膨胀与扩张,充分地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传者和受者 的有效互动。现在部分网站已经具有这样一个特点:网站的每 一篇文章下面都允许你直接就这篇文章发表意见,一个页面中, 正文提供的似乎只是一些背景信息,大家的讨论才成为了这个 页面的主要内容,而正是这些广大网民制造的内容吸引了更多 的网民来浏览。 2.把好质量关,提升网络新闻的公信力。首先,网络假新闻 的出现与扩展是伴随着”把关人”的缺失、相关法律和部门规章 滞后、责任追究与执行的不力而产生的。面对网络新闻中出现 的种种问题,加强宏观调控是当务之急。国务院、信息产业部、 公安部等部门应当尽快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办法来规范网络 传播,有效地完善和健全制约机制。第二,作为网络新闻运作主 体的各网站,要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 规范的建设,网络从业人员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严谨 的工作作风,提高自己对信息的警觉性和辨别力,决不能信奉 “拿来主义”,同时,也要培养受众的防范意识,使他们不轻信、不 传布未经证实的信息。第三,要鼓励受众积极举报造假者,对网 络假新闻采取公益诉讼。第四,我们的政府机构应进一步提高 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体要健全准确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重 大突发性新闻事件中(如“非典”),要建立向公众、向多类媒体及 时通报新闻信息的制度,尽可能做到公开、透明、详实,“流言止 于公开,谣言止于透明”,这样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 后的被动局面出现,从而也有助于网络新闻信息的净化。第五、 要严厉地打击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动。 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准确知道网上信息发布地址和人员的问 题,使传播有害信息的人无处可遁。在法律层面上,也要建立起 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追究散布虚假信息的网站和个人的法律 责任,从根本上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方面的不断完善和走入正轨,网络 媒体必将在信息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康维.中国网络新闻公信力问题浅析[EB/LO].中国网络传 播研究网. [2]李禹廷.从现存问题谈网络新闻的完善与发展[EB/OL]. www.woxie.com. [3]史鼎新,何明升.网民在线活动研究述论[J].北方论丛,2000 (4):121. [4]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269. [5]张冉.网络新闻传播中维护新闻真实性问题探讨[EB/OL]. http://www.epsalon.com. (责任编辑:沈 五) 103第1期楼 威等 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简介:楼 威(1981-),女,汉,浙江东阳人,硕士研究生; 刘承栋(1982-),男,苗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 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楼 威, 刘承栋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沙 410081) 摘要: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新闻存在着真实性和可信度低,新闻价值取向较 低,重量轻质,广告化现象严重,版权纠纷多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发挥类优势和提升公信力两个方面进 行论证,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络新闻;类优势;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557(2006)01-0102-02 一、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 1.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低。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 性。而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 不顾,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和有害 信息,误导公众,混淆视听,不仅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败坏了网 络新闻的名声。在制作环节上,一些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采 用新闻报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公然盗用媒体的 名义,通过互联网肆意散布虚假信息,干扰正常的信息交流环 境,甚至进行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为;在传播环节上,网络媒体包 括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把关不严,对假新闻的识别、分辨力不 够,误入圈套,通过他们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传播平台以新闻 形态进行再传播,以证实其可信度,未能肩负起媒体从业人员的 社会责任感;在对一些新闻素材的后期制作中,肆意运用电脑等 现代化技术手段,妄加窜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