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因冠状动脉狭窄导致供血不足而引起心肌的器质性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全球疾病病死率之首[1]。
冠心病作为典型的身心疾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2],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3]。
本研究通过对7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72例,男44例,女28例;年龄46~78岁,平均(53.82±8.28)岁。
病程1d至28年,平均(16.38±4.83)年。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及中专31例,大专及以上16例。
观察组78例,男47例,女31例;年龄47~76岁,平均(54.15±8.04)岁。
病程1d至27年,平均(16.53±4.72)年。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孙虹宇(攀枝花煤炭集团公司总医院内六科,四川攀枝花617066)【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7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为(25.23±5.33)、(38.42±6.17)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量表(SDS)评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42±9.28)、(18.38±7.3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积极、全面的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其康复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理学;焦虑;抑郁;心理护理;干预性研究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9-2929-02中图法分类号:R543.3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un Hongyu(Sixth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General Hospital of Panzhihua Coal Group,Panzhihua,Sichuan 61706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i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Methods150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reated in this hospital from April2011to May2012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72cases)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78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ith conventional ca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wi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were evaluated i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SAS score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25.23±5.33)and(38.42±6.17),respec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treat ment,the SDS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13.42±9.28)and(18.38±7.39),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above comparisons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t(P<0.05).Conclusion Conducting the 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care in the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od and have active effect for their rehabilitation.【Key words】Coronary artery disease/psychology;Anxiety;Depression;Psychological nursing;Intervention studies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10月15日第28卷第19期J Mod Med Health ,October 15,2012,Vol.28,No.19读者·作者·编者论文前言的撰写方法论文前言(亦称引言)是论文的开场白,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介绍论文的写作目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研究概况,说明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引出本文主题给读者以引导。
可简述本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及前景,但切忌写成讨论、综述和回顾,一般要求在200个汉字以内。
本刊编辑部!!!!!!!!!!!!!!!!!!!!!!!!!!!!!!!!!!!!!!!!!!!!!!!!"!!!!!!!!!"!!!!!!!!!!!!!!!!!!!!!!!!!!!!!!!!!!!!!!!!!!!!!!!!"!!!!!!!!!"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及中专33例,大专及以上1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4],且常规应用扩冠、抗凝、强心、利尿及抗心律失常治疗。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是遵医嘱对患者进行治疗,提醒患者按时用药。
给予患者适当的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答。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主动而全面的心理护理。
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并于患者入院后帮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以消除由于环境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向其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争取患者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理解与支持,给予患者以情感支持。
必要时可以请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互相帮助。
1.3观察指标于入院后及出院前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量表(SDS )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及对照组SAS 评分分别为(25.23±5.33)、(38.42±6.17)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SDS 评分分别为(13.42±9.28)、(18.38±7.3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
上述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 <0.05;与对照组比较,b P <0.05。
3讨论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患者生命的延长以及症状的缓解不仅仅是对疾病进行治疗,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全面、整体的健康服务,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6]。
有研究认为,约有42.5%的住院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情绪[7]。
这些不良情绪可增加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从而加快心率,引起心率失常;同时,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释放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的作用,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诱发心肌梗死,导致猝死[8],对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有重要影响[9]。
引起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原因众多,如住院时间、性格、经济状况、自理能力、家属态度等[10]。
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适宜的心理疏导,向患者充分说明不良情绪对治疗带来的影响。
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缓解临床症状,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治疗中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在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时应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语速快慢适宜,语调舒缓平和,对于不易理解的问题,可通过患者较为熟悉的领域向其进行简单介绍,争取患者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给予患者更多的体贴和帮助,并对患者的饮食及运动进行指导,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