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新情势下珠江河口的治理问题

议新情势下珠江河口的治理问题

第4期

2018年4月广东水利水电

GUANGDONG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No. 4

Apr. 2018

议新情势下珠江河口的治理问题

陈小文,罗挺,陈昌权,常鑫

(广东省西江流域管理局,广东珠海519090)

摘要:近年来,在自然演变的背景下,区域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使得珠江河口水沙动力格局及水生态环境发生一系

列演化和响应。该文从珠江河口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视角,分析珠江河口水沙动力格局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情势、

新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构建河口文明为总目标,思考河口治理的总体思路及宏观布局,提出了维护水沙动力

格局稳定、完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河口湾形态保护及生态保育等近期治理对策措施,

旨在将珠江河口综合治理推上新台阶。

关键词:珠江口;新情势;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0112(2018)04 -0001 -05

1概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珠江河口进行了大规模的联

围筑闸、简化河系,大幅度提高了区域防洪减灾能力

和水平,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河口整治经验和教训。70

年代中后期,伶仃洋、黄茅海以及各口门的整治规划

和治导线规划等成果陆续出台,区域局部整治取得进

展。21世纪初期,在“系统治理”思维的指导下,珠江

委、广东省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珠江河口的研究

和规划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珠江河口的治理思

想和方法论。《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2010年11

月)、《广东省珠江河口滩涂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2012年)等最新规划成果相继批准印发,进

一步丰富

了和完善了珠江河口的治理思想和方法论,为珠江河

口治理及保护积累了丰富的思路、方案和措施,对珠

江河口研究、治理及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

济社会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度,科学发展观思

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已提升到了更高

的战略层面。本文在已有研究、规划和实践的基础上,

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新形势、

新需求,分析珠江河口出现的新情势、新问题,从不

同角度思考珠江河口治理有关问题,提出一些优化完

善的治理意见,冀以丰富珠江河口的治理思路,为珠

江河口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珠江河口概况及水沙动力格局特点

2.1珠江河口概况

长期以来,区域有“珠江三角洲”、“三角洲网河区”、“珠江河口”、“八大口门区”等较多地理范畴,范

围有所交叉。《广东省志•水利志》[1]中珠江三角洲是复

合三角洲,由西、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河网

水系和入注三角洲诸河组成,集水面积为26 820

km2,

其中河网面积为9 750

km2。入注三角洲的中小河流主

要有潭江、流溪河、增江、沙河、高明河、深圳河等。

《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2]中三角洲网河区就是西、

北江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直到三角洲各入海

口之间的地区。《珠江河口管理办法》[@]对八大口门区

和河口延伸区进行了明确的地域界定,但没有界定

“珠江河口”的范围。综合以上各种界定和用途,从相

对系统性的角度,本文所称“珠江河口 ”的范围包括

“三角洲网河区”、“注入三角洲诸河流域”、“八大口

门区”和“河口延伸区”全部区域,范围包括西、北江

思贤滘以下、东江石龙以下,至外伶仃岛、横岗岛、

万山岛、小襟岛南面外沿、赤溪半岛鹅头颈的连线以

上及入注三角洲诸河流域的区域。

珠江河口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河口之一,历来有

“三江汇流、八口出海,河网密布、径潮交汇”之说。

西、北、东江及三角洲诸河水沙流经三角洲后,自东

向西分别由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和磨刀门、鸡

啼门、虎跳门和崖门等八大口门出海,其中磨刀门、

横门、洪奇门、蕉门、鸡啼门、虎跳门为河优型河口,

以河流作用为主,其中磨刀门泄洪量居八大口门之首-

位于东、西两侧河口湾湾顶的虎门和崖门,属于潮优

型河口,以潮汐作用为主,其中虎门潮汐吞吐量排在

收稿日期

:2017 -08 -15;修回日期

:2018 -03 -08

作者简介:陈小文(

1968 -),男,博士,高级工程师,

从事珠江河口及西江流域管理工作。2018年4月第4期陈小文,等:议新情势下珠江河口的治理问题

No. 4 Apr. 2018

八大口门首位。

2. 2珠江河口水沙动力格局特点

2.2.1宏观动力格局

珠江河口 的 、主要河流流向分布

等水沙动力大格局,呈“西北至东南走向,河流径流

动力区居中,潮汐动力分居两侧”,有 平面形

以及空间分布 。 ,河 成网是珠江三

的 , 河 局是由干

流或纵向汊道为经线,横向汊道为纬线组成,与河网

形成息息相关。

2. 2. 2 “海陆双相混合”动力特性

江河入海河口大致有3类:是表 以径流为

主导 动力的陆相河口。陆径流的动力及 对

河口的 作 大,其河口形态

以 主, 黄河口、长江口、密西西比

河口等。二是以潮汐为主导 动力的海相河口,其

河口 以 口河口湾,海 作用及过程明

, 江口。三是珠江河口的海陆双相河口,

具有海相和陆相混合作用的河口 。这就是珠江河

口 的 之处,其水沙动力格局 有独

的平 间分布 ,双混合作用的 、规

以及河口 等 ,都是研究和治理珠江河口所

关注的。

2.2.3 “ 、西 ”形

珠江河口东、西两翼分别为伶仃洋和黄茅海,均

潮强洪弱,河口 以潮汐动力为主, 洋

顶 潮道。 、西 的形态

[4],是伶仃洋和黄茅海所共有的, 潮汐通道

有涨潮主流 的 。

2.2.4 “

一主”结

潮优型和河优型河口,“一主 ”具有 的

表 。对以潮汐为主的口门,有“射流”动力现

, 经潮流交汇作用的能量 的 ^单

, 交 , 黄茅海湾顶历 是存在

的 的;对以径流为主的口门,具有 的“一主

” 和 的 ,蕉门、洪奇门、横门、磨

刀门十分, 海前, 的鸡啼门下段与

白龙河亦是“一主 ”。

3珠江河口新情势、新问题

经近几十年的河口开发及治理,珠江河口水系大

局 定,但区域 动与自然环

,对珠江河口水沙动力过程以及水 成了巨大

,区域防洪排涝、水 、水

* 2 *及河口滩涂湿地保护都面临严峻考验与挑战。就河口

,20

a来,珠江河口自然属性和 属性

系 、 , 珠江河口面临

诸 。

3.1 河口 自 属性

珠江河口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河道及河口湾形态、

水沙动力格局、潮汐动力等,近年来呈现明显的变迁

3.1.1珠江河口进入“清水时代”

水 的 、 流域水 的 , 以

及区域 河沙的高度 导致的河道输沙量

不断减少。西江 高要水文站52

a输沙量和径流量

变化 1所示,

I960—2011年52

a平均输沙量为

62. 36

x 106

t/a,而其中2006—2011年的平均输沙量

仅为19.59\1061/3,降幅高达70%,珠江河口水体

含沙量大幅度降低,进入“清水代”。 河

区河道的冲淤变化产 , 河口区水文河势的

化、 化产 大 ,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

间,珠江河口研究、治理、 、 及管理的

提和实际情况。

3.1.2网河区河道断面形态变异,河口湾边界“硬化”

20世纪90年代,珠江河口及网河区无序采砂现

象严重,根据14条主要河道统计,1983—1998年,

采砂总量达到7

x 108〜10

x 108

m3,相当于70〜125

a

的自然淤积总量[5]。网河区水道经历了河床无序采

砂、河道整治、河口围垦等大规模 动,尸

了水道河床 和冲淤性 化,局部河 切严

, 冲刷上损失了自我修复功能,河道 向纵深

, 堤防 河流平面边界逐步硬化。同时

沙 ,

河区水流的挟沙能力减2018年4月第4期

广东水利水电No. 4 Apr. 2018

河道岸线、

水 、

河口 等的需求

依然高涨,

河口 属性仍将不断增强,

这是后河

口治理 和正视的 $

3.2.1区域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珠江河口区域防洪 出现以下主 化:

① 洪水归槽 ,

洪水 异,

河口地区防洪

泄洪压力增大,

口门泄洪任务 -

②险工险段数量

$ 内珠江流域大小堤围险 计=33个,

总度

约为207

km,

其中西北江 区的险段占188

个,

长度约为150

km[6],

河床下切,

堤防悬虚,

导致

河道堤防安全风险 增大;

③ 频发,

受气

化和海平 的 ,

近年台风暴潮 、

频 ,

近年 频次和受灾人口数量如图

3所,

对珠江 区和全 成重大损失;

④区

域泄洪及防洪管理压力加大,

河区 分流

节点洪水分配 了较大变化,

加之区内 洪水

域减少、

水闸调度及排涝等造成 洪水的 归

槽,

进一步加大了区域泄洪及防洪管理压力-

J

内 ,

珠江河口地区 由1982年的

18.49% [7]至 2015 年的 84.59

H+8],

化带来的

垫面硬化使得雨水汇流速度加快,

水量加大,

洪峰

提前,

内 容忽视。

而目珠 各个城市

遍 排 ,

排能力不足,

加之

台风等 成的风暴增水、

大潮顶托,

城区内

十分 。,

使河道冲淤不再平衡,

河道的自然淤积量减小,

病态的河道自我修复能力也越来越弱。

至于河口湾,

有河口 线 石堤或砼堤,

成海陆生态

渡带的坚硬阻隔带,

梯度和 失,

大部

分岸线 荒漠化。

3.1.

3网河区水沙动力格局依然“

动荡”

从近60

C 珠江河口主要分流节点、

八大出海

口门的分流 的分析,

可知珠江河口水文格局呈

增减往复变化的动荡格局。

三水分流比在1993—

1998

年、

1999一

2001年、

2002—

2012年,

出现升高、

落、

回的动 程。

天河站的分流 20世纪90

年代以前,

有 水站流量减小而减小的趋势,

90年

代之后,

则 反方向变化。

八大口门近30

a分流比

2所,

在平径流量52

a以 于相对

定的状 ,

各口门分流比有 化,

其中洪奇

沥的分流比由80年代的6. 4% 至12. 3%,

提 1

倍,

年径流 增大,

虎门由80年代的18.5% 至

目前的12. 3%,

年径流 减少。

据50年代至2012

年的实测资料分析,

珠江河口一级分汊口马口、

三水

的分流分沙格局,

在1990年代以后 大的波动变

化。

这说珠江 及河口区河流水沙动力.巨

大变化,

使得区域内思贤滘、

天河、

南等主要河道

节点及众多“

无拘束”

河道汊口分流比摇摆,

造成八大

口门入海水量分配出 化。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3 2011—2015年广东省极端天气频次和受灾人数

3.2.2水 状况整体

化、工化进程 进,珠江河口地

区人口从1982年的1 051万[4]增 2015年的

5 874万[5], 化、工化 治理的 步,

造成河道水 的巨大压力。珠江河口地区废污图

2 1980—2013年八大口门出海口水量分流比变化

3.2河口社会属性变化

河口地区历来是 动最频繁的区域,其 「

属性 产力提高 增强,但当 活

动强度及 定程度时,河口自然属性满足人

的能力将会减弱, 所 的风险也将

之增大。当,珠江河口仍处于发展阶段

,JY

^

/

mw

GI

Y

-^

^1

~

^

n

~

"

历.n

MI'

s

zff

n

n

n崖

虎0

5

_

口~

~

I

.

I—

.

I—

.

I—

-

I—

-

10

5

0

5

0

5

3

2

2

1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