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软交换各协议体系比较

软交换各协议体系比较

文档名称文档密级

2020-06-08 内部资料,请勿扩散第3页, 共6页

文档名称文档密级

2020-06-08 内部资料,请勿扩散第5页, 共6页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 摘要: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提供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且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实验。软交换技术又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中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近年来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已经完成了有关软交换体系的总体技术要求框架,863计划也对有关软交换系统在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立项。 关键词:网关、服务器、软交换技术 1.软交换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Manager、CallServer),实现PBX 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 PBX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软交换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的成立更加快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步伐,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得到了IETF、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 根据国际Softswitch论坛ISC的定义,Softswitch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华为软交换信令与协议处理原理

目录 第3章信令与协议处理原理..................................................................................................... 3-1 3.1 TDM承载信令处理路径 ..................................................................................................... 3-1 3.2 IP承载信令处理路径.......................................................................................................... 3-3 3.2.1 MTP3/M2UA承载ISUP/INAP的处理路径.............................................................. 3-3 3.2.2 M3UA承载ISUP/INAP的处理路径......................................................................... 3-6 3.2.3 UDP承载MGCP/H.248的处理路径 ....................................................................... 3-7 3.2.4 IP承载H.323的处理路径 ..................................................................................... 3-10 3.2.5 UDP承载SIP的处理路径..................................................................................... 3-14 3.2.6 IUA承载DSS1的处理路径................................................................................... 3-17 3.2.7 V5UA承载V5.2的处理路径.................................................................................. 3-18

软交换机系统设计

成绩 南京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题目软交换机系统设计 课程名称现代交换技术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通信 101 学生姓名 xx 学号 xxxxxxxxx 设计地点信息楼 C315 指导教师李传森 设计起止时间:2013年12月23日至2013年12月27日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1 二、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1 三、基本原理?1 四、课程设计主要内容?3 五、设计步骤?5 六、参考文献?11 七、设计心得?11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对交换机系统设计和功能设置,培养学生运用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交换机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对课程设计内容的实际调试,加强学生使用和管理交换机设备的能力,通过编写设计报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作总结和文字及图形表达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及要求 a.课程设计题目:软交换机系统设计 b.设计要求:根据软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对软交换设备进行基本配置,包括:软交换服务器配置、语音网关配置、网络话机配置。 三、基本原理 1、网络拓扑 2、在最基本的V oIP 网络,由软交换服务器、语音网关、网络话机、普通话机、PSTN 拟线路等设备组成。涉及到以太网口、串行接口、模拟语音接口等接口。在本实验中对设备和接口进行初步的了解,进行基础的线路连接。对V oIP 系统涉及的各设备的基本配置项目进行了解和熟悉。 a.软交换服务器 软交换服务器是整个软交换系统平台的核心部件,主要完成软交换平台的呼叫控制、用户认证、号码资源分配、计费等功能。

b.语音网关 在V oIP 系统中,语音网关是在模拟的语音、传真信号与数字的IP 报文之间进行转换、实现V oIP 网络与PSTN 互通的设备,配合软交换服务器使用。较为高级的语音网关还提供了一些附加功能,如内置PBX(电话交换)、为重要电话提供“一机双号”,即该电话既保留了PSTN 直线电话号码,又分配IP 分机号码等等。 背面板接口细节: 以太网接口和控制台口:同软交换服务器。 FXS 接口:FXS(Foreign Exchange Station)是模拟电话接口。它是电话交换系统

软交换的常见协议以其作用

软交换的常见协议以其作用 北京邮电大学 一.前言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由于软交换既能执行与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软交换技术降低网络成本并且使得运营商能更快地获得收入。 二.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技术是NGN网络的核心技术,为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三. 软交换体系的结构 软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技术。它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业务/控制与传递/接入分离,各实体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因此广义上,软交换就是一种解决方案,是一系列采用标准协议的各网络设备的总称。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四.软交换的常见协议极其作用 软交换所使用的协议非常多,包括H.248、SCTP、ISUP、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BICC、PRI、BRI等。这些协议将规范整个软交换的研发工作,使产品从使用各厂家私有协议阶段进入使用业界共同标准协议阶段,各厂家之间产品互通成为可能,提供一个标准、开放的系统结构,各网络部件可独立发展。 下面对几个主要协议做简单介绍。 1. H.248协议 H.248协议,也称为Megaco协议,是MGC与MG之间的一种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它是在早期的 MGCP协议基础上改进而成。应用于媒体网关与软交换之间及软交换与 H.248/ Megaco 终端之间。H.248协议引入终端和关联的概念。终端是MG中的逻辑实体,可以发送或接收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 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 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 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

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

2020年版软交换关键技术和协议 众望所归—于基于IP软交换的关键技术与协议北京邮电大学战晓苏软交换技术结合了传统的语音网络的可靠性和新兴的IP技术的灵敏性与有效性优点,能使现有公共交换电话网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公共交换电话网稳步地实现向IP数据网的转移。 基于IP软交换的技术特点软交换技术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技术的发展:一是IP技术应用于通信领域,胜利地研究出基于VoIP技术的IP电话。 二是将电信网络中的互联设备——网关功能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只负责例外网络的媒体格式的适配转换,称之为媒体网关(MGW);另一部分是网关的所有控制功能单独设置,称之为媒体网关控制器(MGC)。 三是智能网技术。 智能网将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分离,提出了独立于交换网络的业务控制架构。 上述三方面技术为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使得呼叫控制功能与承载网络之间无过多的依存关系,这在目前多网并存的情况下,为实现承载层网络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软交换实现的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等。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 它使业务真正地从网络中独立出来,为缩短新业务开发周期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使软交换具备了灵敏的业务提供方式,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以及终端类型,真正实现“业务由用户编程实现”的设想。

·采用开放式业务接口(API)及标准协议。 软交换把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与业务应用层相连。 各功能实体(控制层设备和传输层设备)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与通信,使业务提供者解放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相结合,实现业务转移。 这样,下一代网络中的功能部件就可以独立发展、扩容和升级,也使各运营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全部或部分地利用软交换体系的产品,采用适合自己的网络解决方案。 软交换技术参考模型图1为ISC(国际软交换协会)推荐的软交换技术参考模型,这一参考模型涉及到传输平面、控制平面、应用平面、数据平面和管理平面等五个平面。传输平面处于最底层,负责语音视频等详尽承载数据的传送,包括交换功能、逻辑端口功能、适配功能和物理信令功能等,与传输平面相关的参考点有A、B、C。 其中:A为信令信道,采用IETF IPS7协议;B参考点处于逻辑端口功能和设备控制功能之间,采用MGCP、MeGaCo、IPDC、;C参考点采用VSI、GSMP等协议。 传输平面与外部的接口1采用TDM话路或分组链路,包括带内信令。 控制平面处于第二层,提供控制功能,如信令处理、承载连接控制、设备控制、呼叫腿(Leg)控制、网守(Gatekeeper)和代理信令等功能。 其中:参考点D位于信令处理功能和数据库功能之间,采用TCAP信令;参考点E在信令处理功能和会话控制功能之间,采用TCAP信令,用于IN请求等传送,业务逻辑对呼叫的控制等消息传送;参考点F 1、F2分别采用呼叫控制API和承载连接控制API,如TAPI、JTAPI等。 ()、SIP、TCAP(TCAP/SCCP/M3UA/SCTP/IP)等协议和信令。 第三层应用平面提供业务和应用控制功能,包括会话控制、业务逻辑、翻译、路由及策略等功能。其中:H参考点介于会话控制功能和业务逻辑功能之

软交换关键技术与协议

基于IP软交换的关键技术与协议 软交换技术结合了传统的语音网络的可靠性和新兴的IP技术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优点,能使现有公共交换电话网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使公共交换电话网稳步地实现向IP数据网的转移。 基于IP软交换的技术特点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技术的发展: 一是IP技术应用于通信领域,成功地研究出基于VoIP技术的IP电话。 二是将电信网络中的互联设备——网关功能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只负责不同网络的媒体格式的适配转换,称之为媒体网关(MGW);另一部分是网关的所有控制功能单独设置,称之为媒体网关控制器(MGC)。 三是智能网技术。智能网将业务控制和呼叫控制分离,提出了独立于交换网络的业务控制架构。 上述三方面技术为软交换技术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 ·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软交换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使得呼叫控制功能与承载网络之间无过多的依存关系,这在当前多网并存的情况下,为实现承载层网络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软交换实现的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No.7到IP)等。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它使业务真正地从网络中独立出来,为缩短新业务开发周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使软交换具备了灵活的业务提供方式,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以及终端类型,真正实现“业务由用户编程实现”的设想。 ·采用开放式业务接口(API)及标准协议。软交换把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与业务应用层相连。各功能实体(控制层设备和传输层设备)之间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与通信,使业务提供者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相结合,实现业务转移。这样,下一代网络中的功能部件就可以独立发展、扩容和升级,也使各运营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全部或部分地利用软交换体系的产品,采用适合自己的网络解决方案。 软交换技术参考模型 图1为ISC(国际软交换协会)推荐的软交换技术参考模型,这一参考模型涉及到传输平面、控制平面、应用平面、数据平面和管理平面等五个平面。 传输平面处于最底层,负责语音视频等具体承载数据的传送,包括交换功能、逻辑端口功能、适配功能和物理信令功能等,与传输平面相关的参考点有A、B、C。其中:A为信令信道,采用IETF IPS7协议;B参考点处于逻辑端口功能和设备控制功能之间,采用MGCP、MeGaCo、IPDC、Q.931等协议;C参考点采用VSI、GSMP等协议。传输平面与外部的接口1采用TDM话路或分组链路,包括带内信令。 控制平面处于第二层,提供控制功能,如信令处理、承载连接控制、设备控制、呼叫腿(Leg)控制、网守(Gatekeeper)和代理信令等功能。其中:参考点D位于信令处理功能和数据库功能之间,采用TCAP信令;参考点E在信令处理功能和会话控制功能之间,采用TCAP信令,用于IN请求等传送,业务逻辑对呼叫的控制等消息传送;参考点F1、F2分别采用呼叫控制API和承载连接控制API,如TAPI、JTAPI等。控制平面与外界的接口2采用H.323(H.225/H.245)、SIP、TCAP(TCAP/SCCP/M3UA/SCTP/IP)等协议和信令。 第三层应用平面提供业务和应用控制功能,包括会话控制、业务逻辑、翻译、路由及策略等功能。其中:H参考点介于会话控制功能和业务逻辑功能之间,采用JAIN、Parlay等公共API;G参考点和I参考点采用TCAP、LDAP等协议;J参考点尚未定义。应用平面与外界的接口3采用H.323(H.225)、SIP、JCAT等协议。 数据平面提供数据库功能,如计费服务,其具体功能、参考点和接口另文讨论。 管理平面提供管理功能,包括对网络操作/控制、网络鉴权、网络维护和网络实体等管理,管理接口采用SNMP v2、CMIP等协议。 基于软交换技术网络的体系结构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分成媒体接入层、传输服务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软交换的核心位于控制层。 ·媒体接入层:设有各种网关,用于实现异构网络到核心传输网以及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连互通。 媒体网关负责管理PSTN与分组数据网络之间的互通,以及不同媒体、信令的相互转换(协议分析、语音编解码、回声消除、数字检测和传真转发等)。 信令网关负责提供SS7信令网络(SS7链路)和分组数据网络之间的交换(包括协议ISUP、TCAP等的转换)。 无线网关负责移动通信网到分组数据网络的交换。 软交换通过提供基本的呼叫控制和信令处理功能,对网络中的传输和交换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在这些网关之间建立呼叫或进行已定义的其他复杂处理,并生成本次处理的详细记录。 ·传输服务层:提供各种信令和媒体流传输的通道。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混合网络的传输网可以是IP、ATM或其他任何类型的分组网络,但是更倾向使用IP分组网。 ·控制层:提供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和协议处理能力,并为业务应用层提供访问底层各种网络资源的开放式接口。IP网络用于传统数据业务时没有呼叫连接的概念,但是用于电信业务时,通信双方还是需要先建立某种联系(如确定对方端口地址)。这种联系控制机制在IP网络中被称为会话控制,类似于电信中的呼叫控制。 控制层组成主要是软交换设备。软交换通过与各种媒体网关的交互作用,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业务层融合。 ·业务应用层:决定提供和生成哪些业务,并通知控制层做出相应的处理。该层有多种业务生成服务器,提供各种业务控制逻辑,完成增值业务处理。 应用服务器提供执行、管理、生成业务的平台,负责处理与控制层中软交换的信令接口;驻留在应用服务器内的应用程序接口(API),为下面的业务和交换功能提供接入和生成的手段;应用服务器也可单独生成和提供各种各样增强的业务。 媒体服务器用于提供专用媒体资源(IVR、会议、传真)的平台,并负责处理与媒体网关的承载接口。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混合网络采用分层、开放的体系结构,使上层业务与底层的异构网络无关,体现了业务驱动的理念,为实现多网融合和灵活的业务提供创造了条件。 与软交换技术密切相关的协议 软件交换技术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能够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集通信、信息、电子商务、娱乐于一体,满足自由通信的分组融合网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IETF、ITU-T、ISC、IPCC 制定并不断完善系列标准协议,如H.248/Megaco、SIP、BICC、SIGTRAN、H.323等。 1. 主要协议 (1)SIP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 IETF制定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框架协议之一,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通信,即多媒体业务域间采用SIP协议。SIP是在SMTP(简单邮件传送协议)和HTTP(超文本传送协议)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SIP用来生成、修改和终结一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的会话。这些会话包括因特网多媒体会议,因特网(或任何IP网络)电话呼叫和多媒体发布。为了提供电话业务,SIP还需要不同标准和协议的配合,例如,实时传输协议(RTP)、能够确保语音质量的RSVP、能够提供目录服务的LDAP、能够鉴权用户的RADIUS,并实现与当前电话网络的信令互联等。 SIP协议借鉴了HTTP、SMTP等协议,还与RTCP、SDP、RTSP、DNS等协议配合,支持代理、重定向、登记定位用户等功能,支持用户移动。 (2)BICC协议(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 BICC协议)解决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问题,使呼叫控制信令在各种网络上承载,包括MTP SS7网络、ATM网络、IP网络。BICC协议由ISUP演变而来,是传统电信网络向综合多业务网络演进的重要支撑工具,即电话业务域和多媒体业务域间采用BICC协议。 BICC协议由CS1(能力集1)逐步向CS2、CS3发展。CS1支持呼叫控制信令在MTP SS7、ATM上的承载,CS2增加了在IP网上的承载,CS3则关注MPLS、IP QoS等承载应用质量以及与SIP的互通问题。 (3)H.248/Megaco(Media Gataway Control Protocal) IETF、ITU-T制定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媒体网关控制器和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H.248协议又称为MeGaCo/H.248。 H.248/Megaco协议是网关分离概念的产物。网关分离的核心是业务和控制分离,控制和承载分离。这样使业务、控制和承载可独立发展,运营商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可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提升网络价值。 H.248/Megaco是在MGCP协议(RFC2705定义)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它提供控制媒体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也可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该协议在构建开放和多网融合的NGN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SIGTRAN IETF的一个工作组,其任务是建立一套在IP网络上传送PSTN/ISDN信令的协议,SIGTRAN协议包括SCTP、M2UA、M3UA,提供了和SS7 MTP同样的功能,SIGTRAN协议栈如图2所示。 ·SCTP:流控制传送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上可靠地传输PSTN信令,可替代TCP、UDP协议;SCTP在实时性和信息传输方面更可靠、更安全;TCP为单向流,且不提供多个IP连接,安全方面也受到限制;UDP 不可靠,不提供顺序控制和连接确认. ·M2U A:MTP2用户适配,支持MTP3互通和链路状态维护,提供与MTP2同样的功能。 ·M3UA: MTP3用户适配,支持MTP3用户部分互通,提供信令间编码和IP地址的转换。 ·SUA:信令用户适配,支持SCCP用户互通,相当于TCAP Over IP。

什么是软交换_软交换介绍

电子知识 软交换(16) 软交换: 利用把呼叫控制功能与媒体网关分开的方法来沟通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与IP电话(VoIP)的一种交换技术。软交换(SS)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通信网由窄带向宽带过渡,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它继承了电信网集中控制的架构和可靠的信令技术,采用分层的机构实现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相的分离原则。 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软交换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概念,包含许多功能。其核心是一个采用标准化协议和应用编程接口(API)的开放体系结构。这就为第三方开发新应用和新业务敞开了大门。软交换体系结构的其它重要特性还包括应用分离(de-coupling of applications)、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 软交换技术三个基本要素是: 1)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 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

网络的作用。 3)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 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PSTN网络融合的全新解决方案,软交换将PSTN的可靠性和数据网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话音市场的新的技术手段,也是传统话音网络向分组话音演进的方式。目前在国际上,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组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接受和采用。 软交换十大功能介绍:一、媒体网关接入功能媒体网关功能是接入到IP网络的一个端点/网络中继或几个端点的集合,它是分组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接口设备,提供媒体流映射或代码转换的功能。例如,PSTN/ISDNIP中继媒体网关、ATM媒体网关、用户媒体网关和综合接入网关等,支持MGCP 协议和H.1248/MEGACO协议来实现资源控制、媒体处理控制、信号与事件处理、连接管理、维护管理、传输和安全等多种复杂的功能。二、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灵魂。它可以为基本业务/多媒体业务呼叫的建立、保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出和资源控制等。支持基本的双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多方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多方呼叫的特殊逻辑关系、呼叫成员的加入/退出/隔离/旁听等。三、业务提供功能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的演进过程中,软交换必须能够实现PSTN/ISDN交换机所提

华为软交换SoftX3000体系结构分析

华为软交换SoftX3000体系结构分析 摘要:本文对softx3000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单板功能、信令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对软交换与传统交换机的体系结构做了比较,并对各单板之间的通信机制,以及业务单板的信令处理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华为软交换;softx3000;体系结构;信令路径 本文对softx3000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单板功能、信令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深入分析,以期对从事软交换维护的同行有所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softx3000系统结构 (一)硬件构成 softx3000硬件体系结构可分为业务处理子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环境监控子系统三个部分。 业务处理子系统(又称为“主机”或“前台”),是softx3000的核心部分,由osta机框和连接设备构成,主要完成业务处理、资源管理等功能。 维护管理子系统(又称为“后台”),由bam、应急工作站、ws、igwb 和连接设备构成,主要完成操作维护、话单管理等功能。 环境监控子系统包括每个业务处理框的电源监控模块、风扇监控模块和每个机柜的配电框监控模块,主要用于保证softx3000正常的工作环境。 softx3000硬件平台由一个基本机柜和最多4个扩展机柜组成。最

少配置时,为一个机柜,由bam、igwb和一个0号osta机框组成。最大配置时,为5个机柜,共有18个osta机框。 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容量由osta机框的数量来决定,可根据需要在1到18框之间灵活配置,完全满足平滑扩容的需要。最小配置只需要一个osta机框,由fccu、ifmi、cdbi和msgi各一对单板构成。每对fccu的处理能力是400k bhca。最大配置时,可配置40对fccu单板,系统的处理能力达16m bhca。 softx3000的物理构成和连接关系结构如图1-1所示。 (二)逻辑结构 softx3000硬件逻辑结构由5个模块组成,即接口模块、系统支撑模块、信令底层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和操作维护模块。 接口模块提供各类物理接口以满足系统组网的需求,包括窄带接口单元e1、接口板epii;宽带接口单元ip转发板ifmi、ifmi后插接口板bfii和时钟单元ckii。 系统支撑模块实现程序和数据的加载、设备管理和维护及板间通讯等功能,包括系统管理板smui、系统管理板后插接口板siui、热插拔控制单元hsci等几个部分。 信令底层处理模块提供信令协议处理功能,包括fcsu的mtp2处理单元、宽带信令协议处理单元bsgi和多媒体信令处理单元msgi板。业务处理模块由呼叫控制单元fccu、呼叫控制及信令处理单元fcsu和数据库单元cdbi构成。 操作维护模块由bam、ws、igwb计费网关、lan switch和应急工

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提供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且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实验。软交换技术又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中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近年来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已经完成了有关软交换体系的总体技术要求框架,863计划也对有关软交换系统在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立项。 1.软交换基础概念 1.1.什么是软交换? 在询问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得到一系列特征的描述:它是NGN的核心,它具有开放的架构,它能够实现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分离……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Manager、CallServer),实现PBX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PBX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软交换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ISC(InternationalSoftSwitchConsortium)的成立更加快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步伐,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得到了IETF、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 根据国际Softswitch论坛ISC的定义,Softswitch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思科系统亚太区NGN/VoIP首席技术顾问殷康认为,尽管“软交换”是目前NGN 讨论的热点,但是人们对它的概念仍然有些似是而非。他说:“…软交换?这个术语可以说是从Softswitch翻译而得。Softswitch这一术语借用了传统电信领域PSTN网中的…硬?

华为SoftX3000软交换系统技术手册

U-SYS SoftX3000 软交换系统 技术手册 产品概述分册 目 录 目 录 第1章 系统简介.....................................................................................................................1-1 1.1 产品定位.............................................................................................................................1-1 1.1.1 U-SYS 解决方案简介...............................................................................................1-1 1.1.2 SoftX3000的定位....................................................................................................1-5 1.2 产品特点.............................................................................................................................1-6 1.2.1 丰富的业务提供能力................................................................................................1-6 1.2.2 强大而灵活的组网能力............................................................................................1-6 1.2.3 大容量、高集成度....................................................................................................1-7 1.2.4 高可靠性..................................................................................................................1-7 1.2.5 高安全性..................................................................................................................1-8 1.2.6 平滑的扩容能力.......................................................................................................1-9 1.2.7 完善的计费能力与话单管理功能..............................................................................1-9 1.2.8 优良的性能统计功能..............................................................................................1-10 1.2.9 方便实用的操作维护功能.......................................................................................1-10 第2章 系统结构.....................................................................................................................2-1 2.1 硬件结构.............................................................................................................................2-1 2.1.1 物理结构..................................................................................................................2-1 2.1.2 逻辑结构..................................................................................................................2-3 2.2 软件结构.............................................................................................................................2-4 2.2.1 主机软件..................................................................................................................2-4 2.2.2 终端OAM 软件........................................................................................................2-6 第3章 接口、信令与协议.......................................................................................................3-1 3.1 物理接口.............................................................................................................................3-1 3.1.1 接口种类..................................................................................................................3-1 3.1.2 接口规范..................................................................................................................3-1 3.2 信令与协议.........................................................................................................................3-2 第4章 OAM 系统....................................................................................................................4-1 4.1 概述....................................................................................................................................4-1 4.1.1 OAM 的基本功能.....................................................................................................4-1 4.1.2 MML 命令行简介......................................................................................................4-2 4.1.3 OAM 的硬件平台——终端系统................................................................................4-3 4.2 网管与计费.........................................................................................................................4-4 4.2.1 网管.........................................................................................................................4-5 4.2.2 计费.........................................................................................................................4-5 http://biz.doczj.com/doc/e49573382.html, IT猫扑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