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一、 药品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2016年我院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79例,其中严重报告3例,占1.68%;新的严重报告2例,占1.12%;一般报告120例,占67.04%;新的一般报告54例,占30.16%。
二、 按药品种类统计
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66例,占92.7%;中成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3例,占7.3%。详见见表1:
表1 按药品种类上报情况表
药品种类 上报例数 占比
化学药品 166 92.7%
中成药品 13 7.3%
三、 按药理作用统计
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112例,占62.57%;非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上报67例,占37.43%。见表2:
表2 按药理作用上报情况表
药理作用 上报例数 占比
抗感染药品 112 62.57%
非抗感染药品 67 37.43%
四、 抗感染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硝基咪唑类上报6例,占5.36%;头孢菌素类上报36例,占32.14%;青霉素类上报1例,占0.89%;其他B-酰胺类上报5例,占4.46%;喹诺酮类上报54例,占48.12%;大环酯类上报3例,占2.68%;其他抗生素上报6例,占5.36%;抗病毒药品上报1例,占0.89%。见表3:
表3 抗感染药品ADR上报情况表
抗感染药品类别 上报例数 占比
硝基咪唑类 6 5.36%
头孢菌素类 36 32.14%
青霉素类 1 0.89%
其他B-酰胺类 5 4.46%
喹诺酮类 54 48.12%
大环酯类 3 2.68%
其他抗生素 6 5.36%
抗病毒药品 1 0.89% 五、 报告科室分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全院18科室,其中住院患者162例,门急诊患者17例。详见表4:
表4 ADR科室上报情况表
科室 报告例数 占比
ICU 4 2.23%
产科 1 0.56%
急诊科 17 9.50%
儿科 24 13.41%
妇科 9 5.03%
肛肠科 2 1.12%
骨科(骨一和骨二) 20 11.17%
呼吸科 23 12.85%
泌尿外科 6 3.35%
泌肾科 11 6.15%
肿瘤科 4 2.23%
普通外科 6 3.35%
神经科 11 6.15%
神经外科 8 4.47%
五官科 5 2.79%
消化科 13 7.26%
心血管科 11 6.15%
中西医结合病区 4 2.23% 六、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性别和年龄分布
在报告的179例ADR中,男性75例,女性10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0岁,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 报告例数 占比
1天-30天 2 1.12%
1月-3岁 24 13.41%
4岁-6岁 6 3.35%
7岁-14岁 4 2.23%
19岁-29岁 23 12.85%
30岁-39岁 21 11.73%
40岁-49岁 25 13.97%
50岁-59岁 15 8.38%
60岁-69岁 35 19.55%
70岁-79岁 8 4.47%
>79岁 16 8.94%
七、 用药途径情况分析:
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口服、皮下注射等。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详见表6
表6 给药途径情况表
给药途径 上报例数 占比
静脉滴注 153 85.47%
口服 10 5.59% 静脉注射 7 3.91%
肌注射 5 2.79%
鼻饲 1 0.56%
管道喂养 1 0.56%
局部外用 1 0.56%
阴道用药 1 0.56%
八、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及表现情况分析
上报的ADR涉及的系统损害多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症状为皮疹、瘙痒等,具体容见表7:
表7 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情况
系统损害 不良反应名称 报告例数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皮疹、瘙痒、潮红、水疱疹、荨麻疹、皮肤红肿、皮肤发热、红斑疹、多汗 129
呼吸系统损害 鼻塞、流涕、胸闷、呼吸困难 6
消化系统损害 腹胀、腹痛、腹泻、呕吐、食欲减退 9
循环系统损害 心悸、血压升高、静脉炎、心动过速 41
神经系统损害 震颤、抽搐、四肢冰冷、苍白、头晕 13
全身性损害 寒战、畏寒、气促、无力 8
精神与行为障碍 烦躁、妄语 1 局部损害 注射部位硬结、疼痛、注射部位疼痛 6
九、 统计ADR报表中发现的问题
1. 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类型单一:由表7可见,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多局限为各种药物致皮疹,且均为轻微皮疹,停药后多自行消散,所涉及药物无上市5年的新药。医务人员应对不良反应类别的定义严格掌握,临床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发现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造成器官损害、致残、致畸、致死、导致住院治疗甚至延长住院时间的药物不良反应,要在规定时限准确上报。
2. 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书写不规:本次回顾分析发现,本院ADR报表书写虽比往年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部分不规的情况,如填写漏项、不良反应发生经过描述不详、阐述容无逻辑关系等,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上报人对于表格各项目的要求理解不到位。
3. 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隐患: 与国文献报道一致,我院2016年收集到的ADR病例怀疑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以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主,由此提示临床科室在用药过程中应告知患者,如感觉不适应立即反馈。
4. 开展ADR监测工作需要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全面配合。做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管理工作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希望我院医务人员提高对ADR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