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艺植物栽培-种植园的土肥水管理

园艺植物栽培-种植园的土肥水管理

6、种植园的土肥水管理6、1 园艺植物种植园的土壤管理土壤管理(soil managrment)是指土壤耕作、土壤改良、施肥、灌水和排水、杂草防除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其目的在于:(1)扩大根域土壤范围和深度,为园艺植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2)调节和供给土壤养分和水分,增加和保持土壤肥力;(3)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系向纵横向伸展;(4)保持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土性能,同时注意排水,以保证园艺植物的根系活力。

总之,土壤管理就是改善和调控园艺植物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土壤是园艺植物生产的基础,因此搞好园艺植物的土壤管理对其生产意义重大。

6、1、1 土壤耕作方法土壤耕作方法(soil cultivation regime),又称土壤耕作制度,是指根据植物对土壤的要求和土壤的特性,采用机械或非机械方法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到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耕作措施,它是提高园艺植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园艺植物土壤耕作方法有:(1)清耕法(clean tillage):在生长季内多次浅清耕,松土除草,一般灌溉后或杂草长到一定高度即中耕。

此法在果园、菜地、花圃都可施用。

其优点是①经常中耕除草,作物间通气好;②采收产品较干净,如叶菜类的蔬菜等;③春季土壤温度上升较快,有利于育苗。

但其缺点是①土肥水流失严重,尤其是在有坡度的种植园;②长期清耕,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快,增加了对人工施肥的依赖;③犁底层坚硬,不利于土壤透气、透水,影响作物根系生长;④无草的种植园生态条件不好,作物害虫的天敌少了;⑤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

因此,在实施清耕法时应尽量减少次数,或者在长期施用免耕法、生草法后进行短期性清耕。

总之,清耕法弊病很多,不应再提倡使用。

(2)免耕法(non-tillage):不耕作或极少耕作,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免耕法在果园、菜地、花圃都可施用。

其优点是①无坚硬的犁底层,保持土壤自然结构;②作物间通风透光;③可结合地面喷灌来喷施除草剂,利于机械化管理,声时省工。

但其缺点是①长期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快,增加了对人工施肥的依赖;②受除草剂种类、浓度等限制,易形成除草剂胁迫现象。

因此,近些年在发达国家,主张采用半杀性除草,即只控制杂草的有害时期或过旺的生长,保持杂草的一定产草量,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称改良免耕法。

改良免耕法在我国的果园和成年木本花圃的土壤管理中更为适用。

(3)覆盖法(mulch):利用各种材料,如作物秸秆、杂草、藻类、地衣植物、塑料薄膜、沙砾等覆盖在土壤表面,代替土壤耕作,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调节地表温度。

此法在果园、菜地、花圃常用,但各自使用的材料不同。

在果园,通常采用秸秆和塑料薄膜在果树树盘和行间进行覆盖。

有机物覆盖厚度一般在20cm以上,可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保肥保水能力和通透性;塑料薄膜覆盖除具备有机物覆盖的优点外,特别在提高早春土壤温度、增进果实着色、提高果实含糖量、提早果实成熟期、减轻病虫害、抑制杂草生长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

但是,采用有机物覆盖,需大量秸秆或草,易招致虫害和鼠害,长期使用易导致植物根系上浮,在土壤水分急剧减少时易引起干旱;此外,使用含氮少的作物秸秆和杂草进行覆盖时,早期会使土壤中的无机氮减少。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需要1-2年更换一次,投资较大,土壤肥力下降较快,需大量施肥,且对降雨的利用率差,通常需在薄膜上大孔,以利渗雨水。

在菜地,常用0.01-0.02mm的塑料薄膜紧贴地面进行覆盖,它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加速有机质分解,减少肥料流失,提高喏肥力,对蔬菜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尤其是早春覆盖可使出苗整齐,缓苗快,开花结果早,一般比露地提早收获10-20天,增产20%-30%左右,对缓解春季蔬菜生产淡季起到显著作用。

保护地也可应用地膜覆盖,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大棚地膜覆盖栽培:比不覆盖提早5-7天播种或定植,提前10天左右收获。

②温室地膜覆盖栽培:可节省能源,提高地温,减少灌溉次数,有利根系生长。

③小棚地膜覆盖栽培:比不覆盖增温保温效果好,可提早成熟5-7天,还延长了生长期和结果期,提高单产。

因此,地膜覆盖是现代蔬菜生产中最常见的增产、增收的栽培技术措施。

在花圃,在成年木本花卉的树盘和行间采用有机物覆盖,如堆肥、作物秸秆、腐叶、松针、锯末、泥炭藓、树皮、甘蔗渣、花生壳等,覆盖厚度一般为3-10cm,不宜太厚,以防杂草生长为目的。

另外根据不同种类花卉生长发育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通过选择不同的有机覆盖物来改善土壤的质地,如对于原产南方的花木,可覆盖松针、栎树叶、泥炭藓等,腐烂后土壤呈酸性反应;而对北方原产的花木则可覆盖枫树类和榆树类叶子,腐烂后略呈碱性反映。

草花育苗圃则一般采用地膜覆盖。

(4)生草法(sward):用种植草来控制地面,不耕作。

一般选择禾本科、豆科等牧草种植,通过刈割控制过旺的生长和增加一定的产草量。

此法在果园、风景园林和大面积公共绿地(草坪)均可施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在果园和风景园林的土壤管理上。

其优点是①保持和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②保水保肥保土作用显著;③种植园有良好的生态平衡条件,地表昼夜和季节温度变化减小,利于根系生长;④便于机械化作业,管理省工、高效。

但是,生草法易造成间作植物和生草类与果树和园林树木在养分和水分上的竞争,如氮素营养,以果树、花木与禾本科植物的竞争最为明显,而与豆科植物的竞争则不明显。

人工生草的种类有:豆科植物,白三叶Trifolium repen L., 又名白车轴草;匍匐箭舌豌豆Vicia sativa, 又名春巢菜;扁茎黄氏Astragalus complanatus, 又名蔓黄氏;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 又名掐不齐;扁宿豆Pocockia ruthenica, 又名野苜蓿;多变小冠花Coronilla varia 。

禾本科植物,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又名六月禾;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enifera ;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 又名碱草;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又名锥子草;猫尾草Phleum pratense L., 又名梯牧草。

人工生草虽然整齐,但是种子昂贵,成本太高,所以国外普遍使用自然生草,即保留和利用果园和园林绿地中的自然野生的杂草。

可利用的野生杂草很多,如禾本科的狗牙根、假俭草、马唐、虎尾草、星星草、画眉草、蟋蟀草、狗尾草;车前科的车前;莎草科的羊胡子草;茜草科的猪殃殃;菊科的山马兰、紫菀、旋覆花、鲤肠、蒲公英、飞廉、刺儿菜、麻头花、苦苣菜、苦菜等;鸭跖草科的鸭跖草;十字花科的二月蓝、独荇菜、荠菜、葶苈、离子菜、糖荠等;蔷薇科的蛇莓、匐枝萎陵菜、翻白草、豆茶决明等;酢浆草科的酢浆草;大戟科的地锦草;堇菜科的紫花地丁、斑叶堇菜等;蓼科的扁蓄;藜科的地肤、碱蓬、猪毛菜等;苋科的凹头苋;马齿苋科的马齿苋;毛茛科的白头翁等。

生草可只种单一的一种,也可两种以上混播。

实施生草后需加强管理,尤其是要注意控制草的旺长,一个生长季应进行1-3次刈割,这不仅控制了草的高度,而且还可促进分蘖或分枝、提高覆盖率和产草量,也缓解了草与果树、花木的水、养分之争。

刈割时间由草长的高度来定,一般在草长到30cm以上就可刈割。

留茬的高度视草的种类、株高、生长速度等因素而定,一般禾本科草要刈割到心叶以下,保住其生长点,豆科草则需保住茎的1-2节;植株高大、生长快的草应重割,反之留茬适当高些。

秋季长起来的草不再刈割,冬季留茬覆盖。

此外,生草后在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清园、草的更新等方面也要加强管理,否则种植园将造成草害。

(5)休闲轮作(fallow rotation):种植某种园艺作物后休闲一段时间,具有使土壤肥力自然恢复和提高,减轻作物病虫草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的优点。

但是对土地资源紧张、人口众多的中国不宜施用,不过近些年已在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开始试行。

从园艺作物种类上说,对于多年生的果树不易实施,但在蔬菜、瓜类和草本花卉上可以施用。

例如蔬菜,休闲轮作周期要依各类蔬菜病原菌在栽培环境中存活和浸染的情况而定,相隔2-3年的有马铃薯、山药、姜、黄瓜、辣椒等,相隔3-4年的有茭白、芋头、番茄、大白菜、茄子、冬瓜、甜瓜、豌豆、大蒜、芫荽等,西瓜则宜在6-7年以上。

一般十字花科、百合科、伞形科较耐连作,但以轮作为好;茄科、葫芦科(南瓜例外)、豆科、菊科连作危害较大。

芹菜、甘蓝、花椰菜、葱蒜类、慈姑等在没有严重发病的地块上可连作几茬,但需增施基肥。

草花也是如此,特别是球根花卉一般需相隔6-8年。

6、1、2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soil amendment):包括土壤熟化、不同土壤类型改良以及土壤酸碱度的调节。

6.1.2.1土壤熟化一般果树、观赏树木、深根性宿根花卉应有80-120cm的土层,蔬菜的根系80%集中在0-50cm范围内,其中50%分布在0-20cm的表土层,因此在有效土层浅的果园、菜地、花圃土壤进行深翻改良非常重要。

深翻可改善根季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园艺植物根系生长和吸收的环境,促进地上部生长,提高园艺产量和品质。

在深翻的同时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土壤改良的效果更为明显。

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深翻,但一般在秋季结合施基肥深翻的效果最佳,且深翻施肥后立即灌透水,有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园艺作物根系的吸收。

果园、木本花卉翻耕的深度应略深于根系分布区,未抽槽的果园一般深翻达到80cm,山地、黏性土壤、土层浅的果园宜深些,沙质土壤、土层厚的宜浅些。

菜地和多年生花卉花圃一般深翻至20-40cm,且深翻土层逐步加深。

6.1.2.2不同类型土壤的改良和配制不论果树、蔬菜还是观赏植物的栽培,都要求团粒结构良好,土层深厚,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一般壤土、砂壤土、黏壤土都适合果、菜、花的栽培,但遇到理化性状较差的黏性土和沙性土时就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1)黏性土:土壤空气含量少。

在掺沙的同时混入纤维含量高的作物秸秆、稻壳等有机肥,可有效地改良此类土壤的通透性。

(2)沙性土:保水保肥性能差,有机质含量低,土表温湿度变化剧烈。

常采用“填淤”(掺入塘泥、河泥)结合增施纤维含量高的有机肥来改良。

近年来国外已有使用“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报道。

改良剂多为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施用于沙性土壤作为保水剂或促使土壤形团粒结构。

在观赏植物的生产中,盆栽(盆花、观叶植物、盆景等)是主要方式之一,而盆栽基质或称盆土一般是由人工配制的,常用材料有:园土、腐叶土、堆肥土、塘泥、泥炭、珍珠岩、蛭石、苔藓、木炭、椰壳纤维、砻糠灰(稻壳灰)、黄沙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