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1 / 15 浅谈教学行为的适度性
浅谈教学行为的适度性 浅谈教学行为的适度性 以大班活动《造大桥》 中的合作情景为例 南宁市第五幼儿园 雷银宇 一个教学活动中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情况: 生怕孩子没有听懂没有学会, 老师说得多,孩子做得少。 或者是被孩子的思维牵绊着走, 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回不到主题。 又或者是干预过度, 总是以权威的身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裁决 。 所以, 如果教师未能把握好教学行为的适度性, 会造成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主动思维的空间小, 缺少探索操作的过程, 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知识的输送和供给。 久而久之, 孩子的思维懒惰, 失去主动创造的冲动。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好: 引导者、 观察者、 支持者的角色。 以大班科学活动《造大桥》 为例, 从活动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等方面来浅谈教师教学行为的适度性。 为教学驾驭能力不足的教师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活动的背景和设计意图: 在设计这个活动之前, 我班的孩子的合作能力是不容乐观的。 孩子们合作行为大多数是在老师的主持下完成。 如: 由教师来给孩子们分配角色和任务, 并嘱咐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 在合作中, 幼儿常常是整体里的独立个体, 完成自己被分配的任务之后等待老师的下一步指示和帮助, 最终完成合作。 过程中, 遇到问题都第一向老师汇报, 寻求解决途径。 小组合作中少有商量和退让。 有些合作游戏, 注重过程的享受和练习, 也因此许多的幼儿在游戏开展中就忘记合作的性质和目的, 变成了 自己玩。 《造大桥》 这个活动, 本来是游戏的成分较多的, 目的是充分的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锻炼动手实践的能力。 但是, 有幼儿问: 那到底谁的想法是最好的? 我本可以直接的回答, 但是, 转念一想, 为什么不让幼儿通过比赛方式来一较高低?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比赛的结果更具挑战和说服力。 这样我设计了 《造大桥》 的第 2 课时活动。 因为有了 强烈追求的目标, 幼儿合作的能力高低就成了关键的问题。 于是我也将目光关注在幼儿的合作表现上。 将活动的目标设置如下: 活动的目标: ---------------------------------------------------------------最新资料推荐------------------------------------------------------ 3 / 15 1、 尝试使用新的折叠方式来改变纸张的承重能力, 初步培养幼儿敢于挑战 的创造性个性品质。 2、 鼓励幼儿积极表达意见和建议来增强小组合作。 活动的简单流程: 1、 总结上个活动幼儿的实验结果。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第五组的大桥最结实。 2、 说说这一次的比赛中, 你想出什么方法。 1 3、 分组做实验, 用纸笔做记录。 4、 大家一起来检验实验的结果, 比较最结实和不牢固的大桥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5、 引导幼儿总结这次实验结果, 6、 给幼儿提一些建设性意见, 鼓励幼儿再思考, 争取想出更多好办法。 对教学行为的适度性思考和感受: 一、 做好引导者 的角色, 主导学习的方向。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在这个活动中, 学什么? 怎么学? 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且必须在活动设计时深入的思考。 才不会在教学实施时无所适从。 以《造大桥》 第 2 课时为例。 本活动预期的目标就是让幼儿能够有目的性的进行操作活动, 借此初步探索和了解: 折叠和卷曲方式与纸张坚硬程度之间的关系。 探索: 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操作时间, 否则所有的指导均是无基 之谈, 甚至没有知识传授 来得成效高。 所以, 在活动流程中, 第 3 环节的设计时间是最基本的保障。 其次, 探索和思考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原有基础和水平上。 第一课时结束之后, 幼儿基本上对改变纸张的坚硬程度有了最最基本的感知。 并对改变纸张的强度形成一个思考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 通过对纸张的折叠和卷曲。 ) 然而, 本活动要使幼儿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就不能是重复上个课时的操作。 反思上次的操作成败成为第 2 课时活动开展的关键。 因此, 第 1 环节提出问题: 为什么第 5 组的大桥最结实? 将幼儿的思维主题和重点引到关注折叠和卷曲方式与纸张坚硬程度之间的关系 上来, 操作有成效, 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目的。 最后, 探索的兴趣来自于幼儿对达成目标有新的想法。 怎么激发幼儿有新的想法? 有几个方法: 一是对权威者的挑战会激起幼儿的再次探索。 二是来自同伴间的相互模仿的启发。 三是得到挑战性的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 5 / 15 第 3~第 5 环节中主要是运用第二种方式, 第 6 环节主要是使用了 第三种方式。 第 3 环节, 教师观察到张俊杰小朋友是有备而来的, 采用了 最优良的折叠方式, 但因动手能力的有限, 没有尝试成功, 结果没有坚持而是改用了 其他的方法。 教师观察到这个情境之后, 思考: 幼儿是在操作的结果中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和认识。 所以即使是正确的答案和方法, 但是在尝试和检验的过程中失败了 , 幼儿也将会对这个答案产生质疑。 也因此在这里鼓励他继续尝试还是选着其他的办法, 变得极其关键。 教师认为当幼儿对权威答案产生怀疑的时候, 再以权威的身份来干涉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 做好观察者 , 寻求教学的关键。 在什么时候适时的进行引导, 采用什么方式引导, 都必须通过对幼儿的行为观察来完成。 下面是第一组的活动观察记录: (幼儿用英文字母代替: 麦涛 A ; 廖珊珊 B ; 黄小瑞 C ; 叶生 D ; 陈柏 E ; ) 能力的情况分析: 除 E 外小组成员的能力都比较强。 其中, A 没有第一课时的经验, 这 2是第一次进行造大桥的操作游戏。 合作情况记录: 小组合作开始, D 自荐后取得大家同意展开操作, 经实验他的纸桥可以承受 10 块正方形积木。 这时, A 自荐, 要求按自己的方法并且信心十足, 组员同意。 A 用两张纸折成等腰三角形两个, 用对接吊桥的方法拼搭成桥, (思路很有创意, 但忽略了材料的限制, 因为没有支持吊桥的绳索, 所以, 吊桥 只是一个存在的姿态, 没有能够承载任何一块积木的重量。 A 很着急, 但也很执着, 想尽办法要使拼接的地方牢固起来, 这时, 同组的成员开始有意见, D 跑过来告诉老师情况, 说 A 不给其它人尝试, B 和 C 也在说 A, 劝说他换一种方法。 A 不同意, 坚持说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 再给他一点时间。 老师过来告示他们时间就快到了。 并建议: 让其它的人试一试, 然后选一个最好的方法参加比赛。 A 仍然没有接受意见, 招到了 B 和 C 的强烈不满, E 也想试一试, 但没有阻止 A 的操作。 还是在傍边关注。 而 D 跑到每个组去观看形势 , 久久回来报告敌情 。 时间快到了 , B 和 C 以及 D 开始很气愤的指责 A 说没有时---------------------------------------------------------------最新资料推荐------------------------------------------------------ 7 / 15 间了, 快点按照刚才的那种方法搭。 你不能这样的。 最终该组没有成品参加比赛。 教师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当幼儿没有办法继续合作的时候向老师求助, 老师应该怎么去介入和干预才恰当。 二是能力差的幼儿本来机会就不多, 当他有尝试的念头, 但没有机会的时候, 教师应该怎么办? 观察幼儿的表现, 教师得到以下信息: A 没有第一次的活动经验, 所以出现了第一次活动时, 别人出现过的状况, 而其它成员均已知道这样的行为对小组合作不利; BCD 对 A 的行为不满, 但是, 并没有强迫 A 停止, 并始终关注操作进展, 有强烈的小组意识和任务意识, A 的行为对小组合作造成了不利, 但是很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怕失败, 不停的查找原因重新尝试, 而且努力说服同伴, 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他的坚持不懈也值得肯定。 那么 A 在重复其他的幼儿在第 1 课时出现的不适宜行为, 他的同伴是已经意识到的, 所以, 教师并没有像在第 1 课时中那样对他重复实施对其他幼儿的教育, 而是由他的同伴来提醒和告诫他。 也是训练和培养幼儿的商量和交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