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是否系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

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是否系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

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是否系区分个人合同诈骗

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

-------陈某犯合同诈骗罪

一、案件基本信息

1.判决书字号:(2011)枣刑初字第16号刑事判决书。

2.案由:合同诈骗罪

3.当事人:

公诉机关:河北省甲县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陈某。

辩护人:杨某,河南太华律师事务所律师。

二、基本案情

河北恒力空调工程有限公司缠绕车间系谷世存、于文军租赁,独立经营核算。被告人陈某以长城公司的名义于2008年7月16日、同年7月25日、同年8月19日分三次与谷世存、于文军签订加工玻璃钢加砂管道、玻璃钢脱硫塔、玻璃钢脱硫除尘器及配件协议。第一次协议金额为15400元,于2008年7月21日加工完后,陈某付清货款。第二次协议金额为27万元,并预付款10万元,于2008年8月12日至同年9月4日加工完毕送往山西省阳泉市华通蓝天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天公司)后,陈某付清货款,后以急用钱为名,向谷世存、于文军借款2万元,并出具了借条。

第三次协议加工9套玻璃钢脱硫除尘器设备及配件,货款以实际重量结算,并约定提货时陆续付款,直至最后一次提货时付清全部货款。在加工过程中,陈某又口头协议增加加工4套玻璃钢脱硫除尘器设备和两根缠绕管业务。谷世存、于文军按要求于2008年9月20日至同年11月20日陆续将13套设备加工好并发往蓝天公司11套设备,发往河南两根缠绕管。2009年3月2日,陈某同于文军商定,由其父司火成先付款2万元将剩余两套设备提走,等几天他过来对帐后付清货款,骗得谷、于二人的信任,二人遂让其父将设备提走。13套脱硫塔及缠绕管共计货款682300元,陈某陆续付款27万元,尚欠谷世存、于文军412300元(经2010年7月31日陈某与谷世存、于文军对账)。经谷、于二人多次打电话向陈某催要货款,陈某先称让谷、于二人等等,后陈手机停机再无法联系。于文军先后两次去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陈某的老家找陈某,均无法找到。2008年11月20日,陈某雇佣衡水鸿鹄运输公司郭新亮、王刚、刘德峰三辆货车,由恒力公司往蓝天公司荫营煤矿工地拉运玻璃钢设备,陈以当时钱不够下次付清为由,欠三人运费9600元,后陈再未用上述货车运货。经郭新亮多次电话催要并按陈某的要求将银行卡号以手机短信形式发给陈某,陈既不付款亦不接听电话,直至电话停机,使郭新亮无法找到陈某。陈某共骗取货款412300元、运费9600元。陈某于2008年10

月18日购买别克汽车一辆,价值119800元;陈某之妻都静敏于2009年5月8日在郑州市购买商品房一处,首付现金84525元;都静敏于2010年2月在北京市二手车交易市场购买奇瑞汽车一辆,价值33000元;蓝天公司截止到2010年3月22日已向陈某付款1339537元。案发后,陈某共退赔谷世存、于文军经济损失185000元。被告人陈某与谷世存、于文军签订加工玻璃钢设备的协议系由其个人决定,其从蓝天公司支取和蓝天公司转入长城公司帐户的货款亦全部由其个人支配。陈某对谷世存、于文军所加工的玻璃钢设备全部进行了验收。陈某与蓝天公司所签订合同约定的设备除价值十几万的一个烟囱由其自己加工外,其余设备由谷世存、于文军为其加工供货。

被告人陈某辩称,未能及时付款是因为质量问题,蓝天公司押着货款,自己一直承诺会还款,认为应属合同纠纷,为自己作无罪辩护。

辩护人提出的辩护意见是:一、被告人主观上并无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目的,长城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其实质应属经济合同纠纷,被告人陈某之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二、即便牵强地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也应属单位犯罪,且应考虑产品质量问题、被告人的家庭状况及积极退赔等因素,建议对其予以从轻处罚。

三、案件焦点

被告人陈某以长城公司的名义,即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是否应成为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本案应认定为单位合同诈骗犯罪还是个人合同诈骗犯罪。

四、法院裁判要旨

甲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先履行小额合同及先支付小部分货款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货款及运费,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罪名成立。被告人及辩护人所辩,被告人主观上无非法占有的故意,客观上有履行合同的行为,是因为客观原因而未能按时履行合同义务,此系经济合同纠纷,应属民法调整范围而不构成犯罪的意见和辩护人认为即便构成犯罪亦应以单位犯罪定罪量刑的辩护意见,经查,被告人在先全部履行小额合同及支付小部分货款而提走最后一批货物后,采用关停更换手机、逃离原居所、变更公司法定代表人等手段,并在此期间购车买房,其主观上显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特征,且被告人与被害人签订合同系出于被告人个人意志所为,违法所得亦全部由被告人个人支配,与单位犯罪特征不符,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故被告人的辩解及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辩护人所辩被告人已退

赔部分经济损失,建议从轻处罚的辩护意见,于法有据,予以采纳。辩护人的其它辩护意见无相关证据支持,与法不合,故本院不予采信。鉴于被告人在案发后能够退赔部分经济损失,可酌情予以从轻处罚。综上,为打击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人陈某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0000元。

(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0年7月5日起至2014年7月4日止。罚金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缴纳。)

二、责令被告人陈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一个月内退赔被害人谷世存、于文军经济损失人民币227300元;退赔被害人郭新亮、王刚、刘德峰经济损失人民币各3200元。

五、法官后语

本案中,被告人所实施的所有行为都是以公司的名义进行的,所有加工协议都盖有长城公司的印章并有被告人的签字(被告人非法定代表人),那么这种行为是应当定性为单位犯罪还是应当定性为个人犯罪(二者刑期有差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与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主体为普通主体,既可为单位,

也可为个人。而在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可作为区分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依据,根据该解释第二条,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即“皮包公司”)。结合本案,根据相关证据,长城公司设立于2000年,该公司有过实际经营行为和正常交易,创设公司的本意并非是以公司为幌子骗购货物,达到非法占有货款的目的,公司非为其实现诈骗的工具。但根据被告人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按照他本人的供述,其与被害人签订合同系出于其个人意志所为,违法所得亦全部由其个人进行支配,与单位犯罪特征不符,故应认定为个人犯罪。因此,是否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不应成为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实践中,应当注意从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两点把握究竟是个人合同诈骗罪还是单位合同诈骗罪,而且,这两点之中,利益归属的团体性应当优先考量。对那些虽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却出于个人意志,并且实际犯罪谋取的利益归属直接责任人员的合同诈骗犯罪应以个人犯罪论处。本案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公诉机关亦未抗诉,一审判决生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