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辩论队长的自我修养最终版 一个辩论队长的自我修养超精简版 一、后勤 一切队员有关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要啥给啥。 二、新生 新生是基础,是未来,而且是新生,所以很重要 2.1招新 德才你要考虑,专业你要考虑,能上金秋还是能当队长你要考虑,男女你也要考虑。 2.2带新生 带好新生是队长工作的重中之重 2.2.1队史 让他们知道自己姓什么的同时,知道他们的组织姓什么。 2.2.2基本素养 做会着装、讲仪态、懂礼貌的新时期好辩手。 2.2.3带新生看比赛 看经典视频很重要,看现场比赛也很重要,看现场金秋更重要,看自己院的现场金秋最重要。
2.2.4新生赛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考验队长实力以及人品的不二法宝。 三、对外联系 3.1学生会 对校会,各种配合与理解,对院会,搞好关系,合适的时候一统江湖。 3.2辩论队 校队,各种配合,能带新生去打陪练就去打,能让新生进校队就让他们进。院队,一视同仁,彼此尊重,各种协调,争取与所有队长们做朋友。
3.3老师 尊重老师,平时想着老师,多与老师交流,适当的时候用各种趣闻娱乐老师,用各种八卦吸引老师,用辩论赛成绩回馈老师以换取其精神、物质的全面支持。
四、做好自己 反正就是别忘了把自己照顾好,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还是感情。 五、找好接班人 找一个最少要跟你一样,最好比你强的新人接任队长。 六、尾声 即使卸任,一切也才刚刚开始,周而复始,你懂得。
一个辩论队长的自我修养 武大资环06肖政浩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题记
我记得这段话当年贴在文具盒里边,好像还有几个错字(陈晔语),那时好像只是某次考试考得差了些,但是我总是喜欢把自己处境搞的苦逼兮兮的来博取同情。不过现在为什么又放在这,我觉得你们应该懂得,而这次,好像不是为了博取同情。
在资环辩论队里,关于比赛内容的分析,诸如什么立论问题,什么反驳体系,什么语言包装之类的事情我从来很少参与,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这绝不是像某些新生觉得那样自谦之类的,确实是水平不到。兰天风师兄曾经在经管院某届新生赛(好像是07年)点评的时候说过,“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你只要在某一个领域坚持学习研究从事
五年以上,你就可以成为这一领域专家(好像他也是引用了某专家的话)。”而我如果不算中学那些玩闹的辩论外,从大一正式接触辩论到现在,也已经有五年了,我仍然感到自己没有办法成为一名合格的辩手,也许还是不够努力吧。
但是,在队建问题上,我却很难完全放任不管,因为我一直觉得,我及我之后的两任队长张鑫和周国颜应该属于“场上无足轻重、场下举足轻重”的类型,(这一现象在后来诸位史官的史料中都有体现,无论是贺捷师兄的《追忆似火年华》还是胡顺江师兄的《辩论这件小事系列》抑或激情四射的耽美《陈年默剧》甚至一直强调队建的兰天风师兄专门为资环经管治的《低吟浅唱——经济与资源,环境与管理》里边都没有提及或者极少提及到资环的近几任队长,由此可见一斑了)。当然这个可能与院情有关,像法院那些第N代掌门人等等基本都是队里当时的绝对核心,因为“法学、哲学这些院的学生如果连辩论都不懂,还能干什么”(周帅语),这种环境下让那些天纵奇才听从一个辩论能力很一般的人仿佛不是特别靠谱。
而历数近六七年资环金秋的成绩,好像能发现一个类似魔咒东西存在,05年队长李炼炼上场,止步二轮负WTO(输给了陈铭师兄?);06年队长唐冉上场,止步第一轮(负兰天风、蒋邵白、苏海华等师兄师姐);07年队长肖政浩替补未上场,冠军;08年队长张鑫未上场,冠军;09年队长周国颜未上场,亚军(负张杰、龚声亮等同学);10年队长丁雨賝上场,止步第一轮(负王舸等同学);11年队长孙默涵上场,止步首轮(负化学院各位同学,对不起,离校实在太久了不能叫出你们的名字)。当然我们都知道魔咒之类的玩意都是扯淡,而这个东西在文欣时代好像也完全是浮云。但之所以会有上边这些“巧合”应该还是有有其原因所在的,看我能不能找到。
队长必备修养一、后勤保障: 辩论队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是因为有辩论赛。就好像资环建队之初也只是因为校内有比赛,总是临时找人毕竟不好,于是乎才有了资环辩论队一样。而一切比赛必然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换言之,作为队长,上场队员们的衣(租服装)食(打饭)起(约陪练,定行程)居(找场地,占教室)都应该在你的保障范围之内。当然很多辩手会说,我们连上场的人都找不齐,括号里的事情肯定是我们自己干啊。那好的,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人在你们最需要的时候帮你们包办了括号里所有的事情,只要求你们专心准备比赛,你觉得你还好意思不努力,好意思输比赛?当然要做好这些事情有很多必备要素,下边要提到。
二、新生问题: 为什么有些早已退隐江湖的那些骨灰级图腾级辩手往往连金秋都不关注,却有时候会出现在院、校新生赛的现场?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新生才是日后更长久的保证一个队伍实力与发展的关键,而一旦队伍出现问题,这些新生也必将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一部分人。比如你金秋拿冠军,那就说明这些个新生最少要连续五周给自己院这只金秋决赛队伍打陪练,并且可以通过实际的比赛中的精彩交锋寻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得巨大成长,(个人觉得07张文逸、周诗铭、08王思蕴等同学能在后来入选校队并在金秋比赛中尽情展示自我跟当
时大一受到的这种锻炼情况应该有莫大的关系);反之,你金秋首轮挂了,那么大一新生无论是去看接下来的比赛还是给其他院系打陪练都必然不可能有那种服务自己院的自豪感和仿佛打了鸡血一样的状态,而被陪练院系也往往自顾不暇,很难给这些新生进行充分点评,最近两年我不太了解,但最起码我大一那年的情况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昨天发状态说新生们更要努力加油了的原因,而队长在这一过程中,尤为特殊与重要。
2.1.招新 在招新这个问题上,我那时的现状一般是,大三以上,复试的时候出现一下,然后说一两个自己比较看重的人,然后闪人(招08级时候杨子江的全程在场除外,同时印证上面的问题)。而大二这帮队里的人很多都是刚变成学长学姐,对于学弟学妹这种新鲜事物的好奇才把他们引过来的,然后写一两个自己觉得是美女帅哥的名字,也闪人了;另外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大一浑浑噩噩,号称要搞搞正事了,然后从此消失。换言之,队长为了选出最后的人选,或16或12或8人的名单(动机这种一下弄20+新生进队的情况则更甚)往往最后还是只能靠自己拍板。而这里边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了去了,包括社团介绍会时候的宣传力度,海报的吸引程度,最后招入的新生能力、潜力,专业人数分配,男女比例,队伍搭配,下一任队长人选(囧)等等。如果某方面没考虑妥当,那么就会出现诸如集体退队(资环06级)、缺乏队长人选(资环08级)、金秋上场队员迟迟组不齐(资环除08年外历届)等
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队长仅仅通过社团介绍会、一轮笔试、一轮面试这短短的几次接触便要对几十位报名新生有所掌握,确实有些强人所难,所以这就要求队长要在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下功夫,比如通知笔试、面试的时候尽可能用短信加电话的方式,一方面让新生感受到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诚意,另一方面防止某些很有天分的同学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能参加考试致使双方遗憾,再之可以通过这些多接触和了解新生的口才与思维。当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浪费钱的举动,但是杜老说过,辩论队里一切钱可以解决的问题,千万就不要当作问题了。
————2011-10-23 23:49
2.2.带新生 在你和诸位同仁共同的不懈忽悠下,数位新成员加入了辩论队这个大家庭中,然后通过他们眼中这些所谓的牛人和榜样(特别是队长)的努力,或投身沙场谱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或接过前人手中的旗帜继续奋勇向前,当然也可能带着伤心、失望黯然离去。这一切的结果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大一这一年在队中是如何度过的(你我都知道辩论队对每个队员的影响会有多大),而作为队长,让他们获得一切他们可以得到的东西就是你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没错,因为是你将他们带入了这个世界。
我个人始终觉得作为队长,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带好新生,从队伍角度我已经说过了,因为他们才是未来,缺少后继者即使你是冠军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从个人角度来讲,你也许会犯很多错误,没有打好比赛,你可能觉得对不起队友对不起自己;没有做好后勤,你可能觉得对不起场上队员,没有搞好队伍传承,你对不起当年那些辛辛苦苦打江山的前辈们,但是唯有你没有带好新生才是最不可饶恕的,因为,大学里又有谁比这些大一的新生更加伤不起呢?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在对一切都还处于新鲜且各种价值观都还不健全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相信你,而毫不夸张的说这段辩论队的经历必将影响他们很久甚至一生,你又有什么理由逃避这个责任。那到底有什么可以带给新生呢?
2.2.1队史 为什么先说这个?其实只是一种强调,因为资环内部现在这方面好像做的不够好。我有次跟学长谈起现在的孩子可能都完全不知道当年建队之初资环辩论有多苦了(好像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似的。。。),学长说,只要他们知道现在的资环是一支有自己风格有辉煌成绩有众多前辈有各式牛人的地方我们当年的辛苦就算没白费了,以前那些弱国无外交的旧事不清楚就不清楚吧。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则新闻:一记者对某革命老区进行采访,发现当地青少年根本不知道长征为何物,遂向一名老红军求解,老者说:“我们当年长征,就是为了让他们不再长征,不知道就不知道吧。”当时看来异曲同工,且感慨良多。
但是先烈们的苦心是他们的,作为后来者,我们难道真的不用知道八年抗战和百年屈辱?同样的,身为队长,如果不告诉新生当年创业的各种艰辛以及后来众多守业者们的不懈开拓,他们又如何能够懂得且珍惜今天的一切。相反的,如果他们了解过去,他们就会知道不要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