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2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3 )
一、 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 13 )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 13 )
(二)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 14 )
二、 显与隐: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表现……………………………( 15 )
(一) 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 15 )
(二)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 17 )
三、 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 21 )
(一) 意义…………………………………………………………( 21 )
(二) 局限…………………………………………………………( 22 )
注释……………………………………………………………………( 24 )
参考文献………………………………………………………………( 25 )
英文摘要、关键词……………………………………………………( 26 )
3
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摘 要:萧红追求的自由是不受拘束,也是平等、光明,含有爱和温暖的自由。这种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它是如何产生的?她的自由意识在作品中体现在显现的“时代主题”和自觉或不自觉的“女性意识”,也体现在隐现的深层次的人文追求:启蒙式批判、重视个人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爱和温暖的生命哲学,以及艺术形式独创性中蕴含的自由意识。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不乏温情的清醒。“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
关键词:萧红、自由意识、源流、意义
萧红一生都在歌颂自由、追求自由。从她的作品问世至今,有关其自由意识的研究已有不少。有关于它们体现的反抗压迫的论述,如鲁迅肯定了它“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 ,闫红认为萧红“表现出与小说政治意识形态取向一致的抗战文艺创作主题”[2]。有的是关于其追求艺术上创造性的论述。也有有关其追求性别自由的研究,如《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3]。这些研究是从不同侧面分析其作品中自由意识的某些方面,而对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意识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分析这种自由意识的缘起、表现及意义。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
人的意识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有意或无意地形成。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它的内容包括哪些,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一> 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
萧红的自由意识主要包括反抗和创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在客观方面的不满并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性别压迫,力图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在内在精神层面则表
4 现为反抗传统、不盲从时代潮流、继承并创造启蒙式的批判、反抗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忽视,创造一种清醒深刻的人生和文学形式。
<二> 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
1 坎坷的个人遭际
萧红生于地主之家,因为被认为生日不吉利而被改了生日。父母亲人的排斥,使得萧红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她敏感于自身的被忽视、无形中的被压迫,敏感于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较早地感受到了父权的压迫,较早地关注周围生活中的不平等,从而把目光投向了底层,开始为自身和他人争取重视和平等。这寂寞孤单的童年中,尚有一个爱她的祖父。他给了她温暖和爱,使她明白这世上除了寂寞和憎恶外,还有这样的体贴和关爱。对于萧红来说,“越是体验到美、善的一面”[4],越不能忍受恶的一面。所以,她更强烈地仇视父权、向往平等和温暖。她毕生为着这温暖和爱而追求:反抗父权压迫、反抗阶级压迫。这些童年经历,形成了萧红生命意识中最初也是最根本的意识——自由。
萧红用多半生的奔波寻找一个建立在平等和爱的基础上的家,却失败了。她在抗争中得以上中学,接触新思想,最终逃婚。但爱情随之幻灭,她遭到囚禁。数次逃离后在萧军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危难,可是内在的精神上的不平等又压抑着她,后与端木蕻良结合,最终带着满身心的伤离世。在萧红的感情经历中,可以看到她的勇敢和自由,她宁肯漂泊,甚至被怀疑和中伤,也不屈从时人的议论和规范。在凄清的感情经历中,她越发感到社会上的性别压迫、男权社会无形的压力。所以,她勇敢地将争取女性平等的剑挥向无边的黑暗。
2 精神血脉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李向辉曾说鲁迅是萧红“人生、文学命运的关键人物”[5]。鲁迅的自由观也在精神血脉中影响着萧红。鲁迅曾受到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从而对封建政治秩序和社会精神状态对个人的压抑、控制进行激烈的否定。“自由意识成为他的基本的价值标准”[6],他渴望通过“撄人心”唤醒人的意识。同时“政治革命的要求被纳入到鲁迅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思考中”[7]。他“以自由意识……为核心建构了反省民族文化的价值标准”[8]。这种自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萧红。早在上学时,萧红已经被他的思想折服。在上海的交往中,“为人生”、“不必趋时”的指导使她坚定了现实
5 主义创作,比如她曾说作者要写熟悉的题材而不必在表面迎合时代。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着萧红自由意识的形成、发展。她用独特的艺术风格抒写着救国救民的心境。正如在《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9]中所说“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整体呈现出逆主流创作潮流而动又与主流创作契合、互补的态势”。
3 时代的映照
20世纪30年代,随着异族入侵、剥削的加剧,救亡已取代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萧红作为此时期登上文坛的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必然受时代影响,为“救亡”奔走。作为沦陷的乡民,她是深味失去自由的痛苦的,所以,追求民族的解放、身体的自由也相应地成为她的自觉追求,她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在深层上关注着、寻求着民族解放的根本——精神自由。
童年经历形成了她敏感的性格,使她敏感地怜悯他人的痛苦,形成了初期的自由意识。而情感的经历,又拓展了她追求的自由的空间:女性自由。她的自由意识在鲁迅的影响下完善、成熟,在时代的解放潮流中,她的自由意识得以进一步发展。她能从个人经历出发,产生自身的生存体验,并有把这种生存体验升华为艺术的能力。她自始至终是为着个人的、大众的甚至是人类的自由而努力的。
二 显与隐:萧红作品中自由意识的表现
从踏上文坛起,萧红就以其赤子之心为追求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以及彻底的自由而奔走呼号。萧红自始至终地将目光投向底层大众,从初期的《王阿嫂的死》、《桥》、《手》,再到代表作《生死场》、《马伯乐》、《北中国》,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她的赤子般的爱,用心体会你会听到用心擂响的响应时代又不盲从时代的呼唤自由的声音。
<一> 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
1 根系大地:赤子之爱
对于萧红初期作品中的时代主题,研究界多持赞同的声音。从早期鲁迅、胡风的为《生死场》所作的序和读后记,到当代的李长虹的《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等系列论述,都肯定了其早期作品的时代主题。而对于其中后期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评论者多认为其背离了时代。但仔细完整地读她的中后期作品会发现,她的作品从不曾失掉赤子般的爱。
6 萧红的走上文坛,受到了萧军及其朋友们等进步左翼青年的影响,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时代背景,都使她的早期作品染上时代印记。所以《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等作品把批判的目光指向了“日伪统治的基础——地主和资本家”[10]。《生死场》是萧红走上全国文坛的力作,因其文本的独特性(只在后七章中描写抗日内容),在后世不断引起热议。如摩罗认为《生死场》主要是写“农民的生、老、病、死”[11],也有从女性角度、哲学角度的研究,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抗日主题”说,都或简或繁地承认“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显现。
到了其创作后期,时人更多关注《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等,且不论这些作品的主题意蕴是否迎合时代(后文探讨),历来评论者都很少关注到她的创作于中后期的诸如小说《汾河的圆月》、《黄河》、《北中国》,剧本《突击》(与人合著),以及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抗战剧团、奔丧后追赶队伍的战士,还是抗日斗争、对于恢复祖国山河和坚定抗战信心的呼唤和鼓励,都表明了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时代。萧红是用更深沉的感情去书写更有力量的追求自由的作品。纵观她的创作历程,显现的关注时代的作品的数量由多到少,但质量、艺术上则是由涩到精的,我们要从整体上体会她的那颗自始至终关注时代的渴求自由的赤子之心。有的评论者或不承认萧红作品中的时代主题进行否定或从从缺点退步方面论述,如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的“退步”论。有的评论者虽然承认了其时代主题,如王义杰指出的:“萧红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就是在展开叙述的角度和方式上也是集体化、大众化的”[12]。但并没有将它上升到萧红的为人生、现实主义的自由意识,显得缺少深度。
2 爱由平等始:春曲谱响半角天空
萧红的女性意识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中形成的。敏感的心灵使她看清了父亲的残酷:歧视、压榨、虐待;细腻的思维使她明白了来自“爱人”的隐性压迫:不肯定、欺骗和遗弃。她渐渐明白他们是这男权社会一切权威的集中点。于是敏感倔强的萧红开始反抗,为自己,也为许多像她一样的在男权社会中艰难生活下的女性。这种隐含在生命深处的自觉意识使她走向了追寻性别平等这一自由国度的道路。在作品中体现为对孕育真相和女性苦难命运的描写。
萧红笔下的孕育是残酷的,初为人母的欣慰,对新生命的渴望荡然无存,生育被称为
7 “刑罚的日子”。王阿嫂说:“什么孩子,就是冤家”,《弃儿》中怀孕的痛苦感,《生死场》中的惨烈的生育场面描写:“女人横在血光中“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 。新生命还没到来就已经被诅咒,初为人母的幸福被这血光浸透着彻骨的寒凉。萧红以自己经历的孕育之痛向人们揭露这惨烈的现实。孕育是刑罚,不仅因为身体之痛,还有孩子父亲的漠然、不体贴甚至压迫,这些撕裂了女性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丈夫关爱的期盼的心。正如《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13]中所说:“她始终未曾放弃对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己的女性立场”。她的作品描绘了很多女性,从生育到死亡,从生存到生活,最终死的死、残的残,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种种不幸呢?
王阿嫂、金枝、王婆、翠姨、小团圆媳妇……这些女性的不幸命运都是来自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的男权中心社会。她们的惨烈遭遇无形中让人们开始思考着罪恶之源,其深刻处还在于,萧红的作品也开始从女性自身的弱点去寻找女性苦难的根源。比如翠姨的遭遇。她是我继母的异母妹妹,却爱上了我的堂哥。他们有可能在一起,但一切都因为她的受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习俗的戕害,所以来不及喊出求救的声音便去世了。这是女性在传统文化积压下的压抑、残缺自我的弱点。同样“小团圆媳妇”不正是在街邻和婆婆的受传统文化、思维影响的无意识中被残害的吗?所以女性自救对于追求女性的解放也极其重要。
对于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新时期有很多论述。如《论萧红小说的婚恋悲剧》[14]、《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15]。但这种论述只是从性别角度研究,除了首次运用女性视角研究的论述外,其他的相关论述多是将其不断深化,为笔者了解其女性意识提高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少有将女性意识与萧红的自由意识相联系的观点,且没有将它归入到萧红整体的自由意识中。
<二> 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1 国民灵魂的鲁门刻画者
鲁迅先生曾说要刻画出国民灵魂的丑态和痼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启蒙式探索,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帝的时代潮流中被淹没了,救亡文学淹没了一切个人的声音。这样的时代中,作为吸取“鲁门的乳汁”(孙犁语)的萧红,却在表层背离时代主题下,与主流契合着。萧红用作品表露着国民灵魂麻木、残酷,向读者展示了启蒙式批判的必要性,她追求的启蒙、人的主体性觉醒正是萧红自由意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