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相关重要人物以及作品马端临(约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
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
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
其父马廷鸾为南宋右丞相,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以忤贾似道归里。
端临侍父家居,博极群书。
咸淳年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
宋亡,隐居不仕,历20余年专心著述《文献通考》。
父卒后,教授乡里,任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台州儒学教授。
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所著《文献通考》348 卷,记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 (1212)的典章制度。
唐天宝以前史实,以杜佑《通典》为基础作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加以续修。
共分24门,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作者自创。
所载宋制尤详,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
《文献通考》为三通之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懿荣(1845年—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三为国子监祭酒。
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
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
署名“鸿都百炼生”。
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中国清朝末期小说家。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
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1909年8月23日因脑溢血病病逝,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祖籍为浙江省上虞县永丰乡,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
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
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甲骨四堂之一),谥忠悫。
浙江嘉兴海宁人,国学大师。
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戏曲史时独树一帜,成为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代表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年)又名德涵,幼名效洙,字仲颂(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末经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
孙诒让13岁著成《广韵姓氏刊误》,18岁写成《白虎通校补》,一生著作达35种,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孙诒让主要著作《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间诂》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二十卷,《四部别录》二卷,则是目录版本学的专著。
《契文举例》写于1904年,是第一部考订甲骨文的专著。
作者孙诒让是清代著名的汉学宗师和著名教育家,一生著作达35种,对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鹗把他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所得的部分甲骨拓片,印成《铁云藏龟》六册,孙诒让对刘鄂的《铁云藏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考释其形义,用分类法把甲骨文字的内容作了区分,并对大部分单字逐个进行辨析,于次年(1904)写出《契文举例》二卷,为甲骨文的研究开辟了道路,成为此学的开山之祖。
《集古录》即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收录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400多篇。
其中碑刻跋尾占绝大多数,铜器铭文仅20多篇。
跋尾内容多偏重于史事评论,其目的在补正史传之阙谬,以传后学。
因跋尾是随题随录,无一定次序,所以《集古录》仅有卷帙次第而未按拓本时代先后排列。
后世刻本对原书次序进行了调整,将拓本按时代先后加以排列,并且在每条标题之下,注明原来卷帙的次第。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
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对考古、金石、书画研究甚深。
《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全书共三十卷,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剥泐bāo lè谓石料剥蚀断裂。
清叶廷琯《吹网录·二础云麾碑》:‚更数百年,原石且剥泐不可辨。
‛ 清叶廷琯《吹网录·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土人垦地,得石刻一方,字画不工,而毫无剥泐。
‛阮孝绪,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
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南朝梁目录学家,字士宗。
于普通四年(523)开始动笔,又得到刘杳的无私援助,普通末(约526)成《七录》12卷。
体例仿《七略》、《七志》而自定新法。
分为内外两篇,内篇有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该目分类体系,自序称他勘酌王(俭)、刘(歆),其实,还吸取了荀勖、李充之长。
《隋书·经籍志》称“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同时也批评说:“剖析词义,浅薄不经”、“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也”。
隋许善心仿此目之体例,作有《七林》。
该目早佚,但《七录·序》载于道宣所著《广弘明集》中,赖以保存至今,成为研究中国目录学的一篇重要的文献。
卒后,门徒谥为文贞处士。
七略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
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刘骜命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由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校定本既成,概由刘向写一叙录,随书奏上。
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汇编为《别录》,计有20卷。
公元前6年刘向死。
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7卷。
《文献通考·经籍考》中国古代史志目录。
宋马端临撰。
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号竹州。
饶州乐平(今江西德安)人。
元初史学家、目录学家。
宋咸淳九年(1273)中漕试第一。
宋亡后,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他历22年时间,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撰成《文献通考》348卷,记述历代典章制度,至治二年(1322)刊行(见政书)。
《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文献通考》24考中的第19考,共76卷。
著录自古迄宋现存图书约5000种,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编排。
各部及各类之首有大小序,节引汉、隋、唐3代艺文志及宋代4部国史艺文志的大小序。
每类列入4部国史艺文志所著录的图书。
每条款目均有辑录体提要,辑录各种书目中的评论及其他有关资料,其中主要采用的是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等。
该书收罗繁富,体制完备,是著名辑录体提要目录,为后世所推重,清代朱彝尊的《经义考》、章学诚的《史籍考》和谢启昆的《小学考》均仿其例。
该书的版本除元、明、清刊本《文献通考》本外,还有1985年出版的新校本。
明弘治年间的何乔新曾单独刊行《文献通考·经籍考》。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玉篇》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
《玉篇》卷首有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为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绎)。
唐上元元年(760)由孙强增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陈彭年、吴锐、丘雍等重修。
现存《大广益会玉篇》已非野王原本;另有《玉篇》残卷存于日本,可能是顾氏原本(于《古逸丛书》中)。
【《玉篇》与《说文》】改进地方较多作为字典,《玉篇》比《说文》改进的地方较多:⑴先出反切,使读者见到一个字后就可以知道或了解它的读音;⑵引用《说文》的解释(这是《玉篇》作为后出者的优势,许慎便没有更早的字书可引);⑶尽可能举例,这是字典的血肉;⑷对例子作必要的解释;⑸注意到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
有时,《玉篇》没有明引《说文》,但也是根据后者而来,如:‚吮,欶也‛,‚极,栋也‛;没有明引古训,实际由古训而来,如‚噎忧不能息也‛出自服虔《通俗文》,‚极,中也‛出自《书·洪范》‚建用皇极‛伪孔传。
与说明字形不同《玉篇》与《说文》以说明字形为主不同,而以说明字义为主,所以不再像《说文》那样说‚从某,某声‛,同时也不限于本义,而是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
这样实际上已开后代字典的先河,《玉篇》在这方面有它的创造性。
从顾野王的原本来看,每字下不仅注明字义,而且举出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跟今本很不一样。
顾野王在自序中说:‚六书、八体,今古殊形。
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
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
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以备。
‛这说明他作《玉篇》的宗旨是要综合众书,辨别形体意义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
《字林》收字 12000多字,《玉篇》比《字林》多4000多字,这是在《字林》之后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可惜后来经过孙强增删,又经陈彭年等重修,原书体列已大改变。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
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說解共用133,441字,原書分為目錄一篇和正文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