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 1 - 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学校名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一、学校诊改工作概述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以下简

称“诊改”)工作系列文件精神和要求,学院于2016年8月全面启动了

诊改工作。成立了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质量管理办公室和8个诊改专

项工作组。2016年9月,制定了学院诊改工作实施方案并报教育厅备

案,理清了诊改工作思路,确立了“理念先行,系统设计,坚持标准,

注重特色”的工作原则,2016-2019年,全面推进了学校、专业群、课

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改工作。经过3年诊改实施,基本形成了

“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目标链和“对接国标省标,引领大健康产业

特色”的标准链,构建了“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诊改工作运行机制,依

据“8”字螺旋诊改路径,建立了“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了

较完备的诊改制度体系,开发了校本大数据中心和质量管理平台子系统,

形成了以自律为主要特征、全员保证质量的文化氛围,办学水平和人才

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了自我诊改工作常态化,诊改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效。

(一)两链打造

1.建设了从学校到个人的目标链

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建成“全国优质校”“湖南 - 2 - 省卓越高职院校”等为发展目标,制定了专业群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

划、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学生成长规划等7个子规划,分年度分解目标

和任务,全体教师和学生都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确立了各自的目标,

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目标链。

2.建立了与目标相契合的标准链

突出地方院校和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特色,形成“对接国标省标,

突出引领大健康产业特色”标准链。根据全国优质校、湖南省卓越高职

院校等建设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工作标准;对接全国示范专业点、

一流特色专业群、示范性特色专业等,完善学院《专业群标准建设规范》、

各专业《专业标准》等专业群质量标准;按照国家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国家资源库课程等建设基本要求,完善课程标准建设规范、特色课程标

准和课程标准;修订完善了优秀新教师、合格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

业带头人、名师大师的遴选标准;健全了学生层面质量评价标准。制定

完善学校各项工作流程及制度196项,制定专业(群)层面标准28个、

课程层面标准569个、教师层面标准39个、学生层面标准26个,明确

了学校29个部门的岗位工作职责和423个岗位工作标准。

(二)螺旋建立及运行

按照“规划-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改进-

规划”的诊改路径,构建“8”字型质量改进大螺旋,形成无缝诊改闭

环。大螺旋学校层面诊改周期为5年,其它层面诊改周期为3年。依据

阶段纠偏原则,按照“计划-组织-实施-监测-分析-预警-改进-计划”

的诊改路径,构建“8”字型质量改进小螺旋。小螺旋诊改周期为1年。 - 3 - 1.学校层面

根据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7个专项规划,分年度进行了

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主体。依托学院内部质量管理诊断与保障体系信

息化平台,从16大类151个质控点对建设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诊改,

建立了以五年为诊改大周期,一年为诊改小周期的“8”字型质量改进

螺旋,形成了学院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

2.专业群层面

依据学校专业群建设规划,细化各专业群建设规划目标及任务,制

定年度工作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表,将年度建设任务落实到各专业群。

各专业群根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和相关标准,依托学院内部质量管理诊

断与保障体系平台,从专业群基本情况、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改革等6

大类设定 45 个质量控制点,并实时监控与诊改,建立了以一年为诊改

小周期、三年为诊改大周期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了专业群

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

3.课程层面

依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细化课程建设目标及任务,制定年度工作

任务分解与进度安排表,将建设任务落实到各二级学院(部)。围绕课

程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和相关标准,依托学院内部质量管理诊断与保障体

系平台,从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及应用效果等 6 大类 32 个质

量控制点实时监测、分析课程建设状态,适时诊改,建立了以一年为诊

改小周期、三年为诊改大周期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了课程

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各任课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智 - 4 - 慧职教、智慧课堂、TPMP等教学平台,实时了解课堂教学状态,实时

诊改。

4.教师层面

依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细化建设目标及任务,并落实到各二

级学院(部)。根据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及相关标准,依托学院内部质量

管理诊断与保障体系平台,从教师队伍、教学团队、教师培训3大类设

定17个质量控制点,进行实时监测与诊改,建立了教师队伍以一年为

诊改小周期、三年为诊改大周期的“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了教

师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各任课教师根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

划和同类教师标准,对照个人发展规划,以教师个人发展标准和教师成

长体系标准,分析个人的发展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5.学生层面

依据学校《学生成长规划》《学生个人成长规划指导意见》,对照学

生成长(毕业)标准,全院7374多名学生从思想品德、人文素养、专

业能力、创新创业、心理适应等方面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建立了学生

个人成长以学年为诊改小周期、三年为诊改大周期的“8”字型质量改

进螺旋,形成了学生层面常态化自主诊改运行机制。依托学院内部质量

管理诊断与保障体系平台,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改进。

(三)引擎驱动与成效

1.完善制度体系

近三年,学院以《章程》为总纲,修订完善了95项制度,制定了

23项新制度,废除了7项过时制度,共建立健全了196项规章制度, - 5 -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五个层面的诊改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在整个制度体系中,学院层面的制度102个,专业、课程层面的制度

29个,教师层面的制度39个,学生层面的制度26个。

2.营造质量文化

按照“三全一多”(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多途径)的思路,

培养以自律为特征的“人人讲质量、个个抓质量、事事求质量”的全员

质量意识,坚持了“人人能成才、个个能成功”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将

质量文化与湖湘文化、企业(医院)文化、节庆文化、红色文化等八类

文化有机融合,厚植文化基础,形成了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

化、物质文化为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突出培养

学生人文素养,在抓好节庆文化(技能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

讲坛文化(思政名师讲坛、马鞍山大讲堂)、社团文化(青年志愿者协

会、专业协会、专业工作室)、创新创业活动文化、社区学院活动文化

等基础上,构建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开发了“知识测试、情景测试、实践记录”三位一体的高职学生素质评

价系统,该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学院提出了争做“骆驼式现代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实施方

案,着力从家国情怀、职业操守、精湛技艺、创新精神、健康生活、卓

越品质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优化内控管理

坚持常态化开展“日巡视、周跟踪、月讲评、期考核”,即坚持教

学工作每日巡视两次,发现问题每周跟踪督查一次,每月开展一次教学 - 6 - 工作讲评,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工作全面考核。健全质量管理信息发布机

制,每周编发1-2期《督导通报》,每学期编发若干期《督导简报》《督

导信息》,利用《督导通报》《督导简报》《督导信息》和信息化平台,

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

督查和适时通报。用好督导考核成果,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晋升、绩

效工资发放挂钩。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

学校制定了《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016-2020年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自规划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500万元建设和优化数字校园平台,

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诊改工作推进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经过3

年建设,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实现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

完成了校本数据交换平台、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平台等的建设和优化,

打通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OA办公、图书、教学平台等

业务系统共27个模块间的数据共享通道。

依靠诊改信息化系统,进行学院所有应用的关键数据整合和可视化

呈现,基本实现数据采集的可追溯和数据共享。建设了学校、专业群、

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画像系统,实现涵盖全校主要质控点的趋势

分析,以及对所有质控点进行监控预警。实现了全校工作任务目标标准

的管理、任务分解、监控预警、问题通报、工作评议、绩效考核的全流

程平台支撑。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的教学互动手段,为老师的信息化

教学、学院的管理监测提供了方便。学院在大学城、智慧职教、超星、

TPMP、智慧课堂系统等平台中建设了超过1300多门次课程资源,其中 - 7 - 智慧课堂、TPMP的教学过程数据、考勤数据、交流互动数据等,能实

时在诊改平台中呈现(TPMP数据——课程总数:1042,作业布置次数:

3142 上交次数:101627; 课前阅读:71037次,测试:48521次,讨

论:3416次,浏览次数:89686次。智慧课堂数据——见内部质量诊改

平台)。为学校诊改提供了决策依据,初步实现了信息化诊改。

二.诊改成效与存在主要问题

(一)诊改成效

1.提升了全院管理质量。

三年来,学院围绕卓越院校建设,聚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

制建设,完善各项发展规划、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健全各项质量保障

制度,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

诊改长效机制,形成了“一核心(党委)、两主体(行政、学术)、三监

督(教工审议、学生测评、社会评价)”的管理机制, 促进了管理质量

有效提升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调整,按

专业群、国际合作和社会培训的需要建设调整并建立了8个二级学院,

一批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年轻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部分

干部实现了轮岗或转岗,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等

均得到了优化,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班子队伍更加精干高效、充满

活力。

2.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通过诊改,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自觉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促进

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2016-2018年,参加全国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