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58期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 8L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15
某轻型客车白车身静刚度试验研究与分析
席桂东 ,朱学华 ,何镇罡
(1.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8;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承载式车身几乎承载了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载荷,因此在车身开发过程中,车身的 刚度特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以某自主品牌轻型客车的承载式车身为例,介绍了通过试验 获得白车身静刚度的方法,并对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研发提供数据积累。 关键词:汽车;轻型客车;白车身;静刚度试验 中图分类号:U46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68(2013)05—0015—04
承载式车身几乎承载了车辆使用过程中的所有
载荷,包括弯曲载荷和扭转载荷。在这些载荷的作
用下,车身的刚度特性显得十分重要。如果车身刚 度不佳,将直接影响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NVH
(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性能等关键性能指标。 因此,在整车开发和后期改型设计过程中,通过试验
的方法获取车身刚度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1 车身静刚度理论计算
1.1扭转刚度
客车车身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不同部位的扭转 角有所不同,通常以形为统计目标。当左右载荷不 等时,将会使车身产生扭转变形,作为变形程度的
值,通常扭转刚度GJ—TL/O ,其中:T为扭力 (N);L为轴距(m);0 为轴间相对扭转角(。)。
一般白车身扭转刚度(GJ) 和成品车的扭转刚
度(GJ) 的关系为(GJ) /(GJ)b一1.2~2.0。
1.2弯曲刚度
车身弯曲刚度可看作是车身在受到垂直力作用
时车身纵向的张力,是表示其挠度程度的量,可由车
身前后的变形量来衡量。对多处加载情况,通常用
车身载荷w与门槛或纵梁处的最大弯曲挠度z的 比值来衡量弯曲刚度,即弯曲刚度E1=w/z。
一般白车身刚度(EI) 和成品车刚度(EI)。的
关系为(ED b/(ED。一1.3~1.7。
2 车身静刚度测试设备和方案
2.1 车身静刚度测试设备及流程 测试设备包括弯曲扭转刚度试验台、位移传感
器和支架、力加载机构、加载配重块、拉杆、力传感
器、配制专用夹具及数据采集系统。车身静态刚度 测试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车身静刚度测试流程
2.2车身静刚度测试方案
试验样车状态为白车身,试验中车身约束方式
应接近于整车实际装配状态。由于后悬架为钢板弹 簧加减振器结构,轻型客车白车身后部固定方式与
轿车车身的固定方式不同,其夹具固定方式需要模 拟钢板弹簧的连接形式。
2.2.1 车身扭转刚度测试方案 试验扭转刚度前悬架支撑点为左右减振器车身
安装点,约束沿x、y、z轴3个方向的平动自由度,
前悬架通过刚性杆连接到加载梁上,刚性杆和加载
梁全约束连接,并实现高度可调,约束前保险杠中点
y向平动;后悬架支撑点为左右模拟板簧的前后中
心点,约束沿X、y、z轴3个方向的平动自由度及
绕X、y、z轴的转动自由度,车身通过刚性杆连接 到承载梁上,刚性杆和承载梁全约束连接。车身安
装完成后应水平。
车身纵梁下方每间隔700 mm布置位移传感
器,传感器和车身接触面应为水平,位移传感器固定
在钢构支架上,钢构支架与地面垂直,
并且测试过程 总第158期 公 路 与 汽 运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l7
续表1
5 0oo 4 000 3 000 2 ooo 譬1 ooo 。
前后轴相对扭转角,(。)
图6扭转刚度拟合曲线
由图6得扭转刚度GJ一(17 206+17 029)/2— 17 118(N・m)/。。由表1和图6可看出:1)顺时
针加载和逆时针加载时刚度拟合曲线截距都小于
100 N・m,说明车身刚度试验台架、测试设备及车
身约束方式比较合理;2)顺时针加载和逆时针加载
时刚度拟合曲线基本重合,说明车身整体扭转刚度
较为对称,侧拉门对车身整体扭转刚度影响不大。
车身纵梁各排测点加载扭矩与扭转角计算结果
见表2,纵梁各排测点扭转角见图7。
表2
加载扭矩与各测点扭转角的对应关系 18 公 Highways 第5期 2013年9月
£ 耄
测点至前轴的距离/mm
图7纵梁各排测点扭转角
由表2和图7可看出:1)车身纵梁各排测点扭
转角变化曲线比较平缓且光滑,说明车身整体刚度
比较均匀,车身整体结构较为合理;2)4种载荷工
况下,车身扭转角变化曲线基本等间隔分布,不同载
2.5 g 2.0 1.5
0.0 一0.5 —1.0 荷工况下车身扭转刚度值基本相同。在许可的扭转
力矩下,车身整体特性符合材料的力学理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该车身整体特
性良好,车身不同截面扭转刚度分布均匀,整体线性
度较好;车身扭转刚度值高于轻型客车最低15 000
(N・m)/。的要求。
3.2车身弯曲刚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车身弯曲刚度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各测
点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变形量,并找出沿长度方向
上位移变形最大值;车身两纵梁长度方向上的垂直
挠度变化曲线。该车身各测点位移变形量见表3,
各测点挠度变化曲线见图8。
表3各测点位移变形量
测点至前轴的距离Imm
图8各测点挠度变化曲线
左侧弯曲刚度
E1一W/△Z一9 800/2.21—4 434 N/ram
右侧弯曲刚度
E1一W/△Z一9 800/2.36—4 153 N/mm 式中:W为最大载荷;AZ为纵梁在Z方向上的最大
变形。
分析弯曲刚度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侧移门
对车身弯曲刚度有一定影响,无侧移门一侧纵梁变
形量较另外一侧纵梁变形量小,对应刚度值较大;整
条纵梁位移变化曲线比较光滑,说明车身Z向刚度
较为线性,结构较为合理。
4 结语
该文以某自主品牌轻型客车白车身为例,叙述 方法,得到了最为接近真实值的结果,并对测试获得
的数据进行了评估,可为白车身的优化设计提供依
据,并为后续开发新产品提供数据积累。
参考文献: [1]邵建旺,彭为,靳晓雄,等.SUV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 研究EJ].汽车技术,2009(4). [2]黄金陵.汽车车身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3]张攀,雷刚,廖林清,等.某汽车白车身模态分析[J].重 庆工学院学报,2008,22(3). [4]夏国林,李霞.轿车白车身优化设计研究[J].汽车科 技,2008(2). [5]陈志勇,史文库,沈志宏,等.轻型客车车身车架整体结
构有限元模态分析口].振动与冲击,2010,29(1O). [6]席桂东.某轻型客车车身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D].南
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7]汪中传,周涛,李锦锦.HFF6137K86型客车骨架静动 态有限元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4). [8]于国飞.基于有限元的全承载式客车车身强度刚度分 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0(4).
[9]邬耀明,席桂东,戴云.某商用车白车身静刚度试验方 法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201l(增刊).
了自车身静刚度测试的约束方式、测点布置及试验 收稿日期:2013--05--27 .如 ∞ 运 A 汽 .乩 与 A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