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浅谈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浅谈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伴随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国教育在突出知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纷纷加大了以人文教育、道德教育为内容的人格教育,提出了受教育者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人格教育己成为当今各国学校德育引人注目的教改潮流和内容。

人格是人们的自我意识、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主体理念的内在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换言之,人格集中地体现着个人对自我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感悟,凝缩着个人对社会、对周围环境和外在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所以,不同的人格演绎各异的行为方式,决定个人的活动走向、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决定社会对个人的评价。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健康人格的问题和人格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和现有的重智能、轻人格的学校教育模式,都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急需改变。对人学生健康人格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丰富了对于当代人学生人格现状的理解。整体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应的现象和问题。对大学生整体人格特点的掌握,有助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专业教育和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结合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特点设计创新教育形式,提升工作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当然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尚未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期。由于独立性的不完全,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增多,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三点一线式的模式,使大学生对家长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社会了解很少,过于理想化,自我认识不清楚,从而导致心理失衡。近年来,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虽然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绝对数有所增加,但其占大学生总数的比率并没有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还有待于提高。有关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是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上的不适应;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三是恋爱意识困扰问题;四是情绪问题,包括抑郁、焦虑、情绪失衡;五是学业问题,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六是就业和发展问题。统计表明,以上6个方面的问题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0%以上,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多疑心、孤僻性格、嫉妒心、抑郁感、烦躁情绪、儿戏心态等。

通过参加B1101班学生的以“四年的展望---大学生活的规划”为主题的班会以及会后的师生坐谈,我发现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智商群体,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水平较高、智能潜力大的群体优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价值追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有的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有的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地引导。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要坚持以下要求。

第一,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表明,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使其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地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个体差异中扩大认同,提高大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度和认知水平,从而打牢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基础。因此,大学要大力实施大学生理论武装工程,全面深化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采取更加科学、灵活、有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真正使科学理论植根于脑海之中,达到有效的心理认同,并转化为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从而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政治信念。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所包含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论断。大学各级党团组织要紧紧抓住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学生骨干等重点群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举办理论学习、骨干培训班、发展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而为党的事业发展赢得青年,赢得未来。

第二,引领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外在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整个社会转型引起的剧烈变化还在继续,各种社会利益分化和整合还远远没有完成,一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严重冲击以致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将会动摇共同理想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基础。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使命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要加强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组织

大学生深入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身临其境,感受生活,引导他们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白觉地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三,引领大学生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

基础和源泉,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延续,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土义现代化建设的伟人实践中,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研究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国家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要发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所最需培养的精神之一。当今社会,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要培养时代发展所最需要的创新精神、培养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改革精神。大学应大力开展多种

形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把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内化为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转化为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四,引领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随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物欲的泛滥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针对这些消极影响,各高校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本旨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荣辱观教育,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过程,并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日常思想和具体行动。荣辱观教育的成效要看大学生行为的变化,因为对比以上其他方面内容,它更侧重于道德的体验和认知,行为的倡导和约束。

人格教育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系到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也关系到未来社会的昌盛、繁荣。希望这些探讨能够为本院实施人格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

艺术设计学院 韩秉文

2011-10-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