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小提琴艺术理论21世纪以来,我国小提琴演奏艺术飞速发展,理论研究也是如此。
该时期小提琴艺术的理论研究正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相比于发展较为成熟的小提琴实践、教学水平,还存在差距,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都是该时期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笔者从《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这七个音乐类核心期刊中检索了本时期以小提琴为主题的文献共115篇,并将其中的典型进行分类,试图考察本时期我国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的现状。
一、小提琴乐器的研究“在以往音乐学(musicology)研究的学术范畴里,乐器向来是重要的探索对象之一,……无论谈及中西音乐,对于乐器的变革与发展的探讨总是伴随着中西音乐学科史的发展”[1]。
我国对于小提琴这一实物乐器的研究,虽然出现较早,但主要集中于小提琴在西方发展的史料研究,21世纪以来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偏向于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端与兴盛。
1.艺术史的研究本时期有关小提琴艺术史的研究文献有4篇。
《中国小提琴发展略述》[2]从小提琴乐器在欧洲的发端谈起,介绍了我国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对中国早期小提琴艺术的开拓及所做的杰出贡献;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小提琴艺术,包括制琴技术的发展。
《18世纪德语地区各国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3]通过对巴赫、莫扎特等对小提琴无伴奏、协奏曲等体裁的创作分析,总结了18世纪德国,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地区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对小提琴音乐与曲目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奇华的《意大利小提琴音乐中炫技因素勃兴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4]从音乐史学与社会学角度对意大利小提琴音乐中的“炫技”因素诞生的缘起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研究,认为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小提琴音乐艺术中“炫技”风格的勃兴成因体现在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征,社会活动中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以及对声乐上炫技效果的借鉴3个方面。
《试论社会变革对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影响》[5]一文论述了十六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社会音乐生活的变革对意大利小提琴艺术的影响。
这四篇文章征引大量史料,对于小提琴艺术史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道路上,不得不提到一位先驱人物:马思聪。
本时期38篇记录小提琴发展史的文献中,有34篇都是以马思聪为主题的。
其中12篇,记录了关于马思聪的纪念活动和研讨会。
如《兰幽香风远——记马思聪诞辰9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6]、《纪念马思聪诞辰9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7]等文章,翔实地记录了相关活动内容和主题。
其余的22篇,则从马思聪生前的小提琴作品,以及作曲技法、教学方法、对中国小提琴教育及其在小提琴社会活动中的影响三个方面着手,探索了这位集创作、演奏、教育教学于一身的伟大音乐家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杰出贡献。
这些承载了太多珍贵史料的理论研究,无论是对马思聪本人历史地位的评价,还是对彼时中国小提琴历史的发展,都是真实而深刻的记录,对我国小提琴学派的建立、小提琴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都有着极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2.制作技术的研究小提琴乐器作为舶来品,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之久,如今我国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水平正飞速发展,但小提琴的制作水平和经验积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把小提琴由司徒梦岩于1910年完成,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小提琴首奖[8]。
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小提琴制作在我国还基本局限于个人爱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提琴产业界才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提琴制作规模的壮大、该行业内部交流活动的增多,我国的制琴业已走向世界,并在中低档提琴市场占领了绝对优势。
同期,对于小提琴制作技术的理论研究也初具规模。
2003年伊始,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翻译家蒋和璠、蒋芸的译著《小提琴制作艺术》[9]。
该著介绍了制琴所需要的工具设备,详细论述了小提琴制作的全过程,填补了我国此类书籍的缺失。
在前文提到的七种期刊中,小提琴制作类的文献寥寥无几,但可从本时期《乐器》杂志中刊登的22篇小提琴制作类文章中,对我国小提琴制作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窥探一斑。
其中,小提琴及其零部件制作过程的文章12篇,以制作师为主题的有6篇,记录提琴产业界的会议和比赛的2篇,从演奏方法论述制作原理的1篇,提琴鉴赏选择的1篇。
《小提琴琴弓的制作过程》[10]、《小提琴音板刚度测试仪的实验研究》[11]等文章,从制作原材料的选择到,对音色的影响,社会经济价值等方面,为大家展示了制琴的全过程。
《可以考证的最早的小提琴制作家──安德烈亚·阿玛提》[12],通过征引大量史料,记载了小提琴制作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小提琴制作家写真》[13]、《“他是5%以内的顶尖级提琴制作家”——访著名提琴制作家朱明江》[14]、《一辈子就爱干这一行——访琴弓制作师刘崇余》[15]等文章,通过对我国知名制琴师的研究,折射出十余年来,中国人在提琴制作方面的艰辛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绩。
二、相关作品研究对小提琴作品的研究,是小提琴艺术研究的重点。
在前文所述期刊中,研究小提琴作品类的文献有26篇,较21世纪以前着重于对作品体裁、结构的剖析和演奏技法分析的研究方式而言,本时期的研究有着更为深入的成果。
其中,《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曲为例》[16]、《红色浪漫的启迪——约翰·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恰空〉的创作技术途径》[17]、《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谐谑曲”结构辨析》[18]、《施尼特凯的两首双小提琴作品研究——〈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莫扎特〉两部作品的音乐分析与复调技法运用》[19]等文,以某部经典小提琴作品为例,通过内部曲式结构、和声变革、调性布局等方面,论述了作曲家的创作手法。
引用详尽的资料,进行周密的分析,对研究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其所处的创作时代,都有理论指导意义。
《阿尔班·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人文寓意诠释》[20]、《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学分析(上、下)》[21]等文,从作品本身出发,立足于社会学、音乐学等其他学科的高度,拓宽了小提琴艺术理论研究的范围,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为以后的学者开辟了研究空间。
《评郭文景的〈小提琴协奏曲——土韵〉》[22]、《析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的语言与结构》[23]、《茫无涯际其音若响——评小提琴曲际响——额尔古纳之唤〉》[24]等文,站在本民族传统音乐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小提琴曲的创作技法和特点,对于中国小提琴“民族化”模式的发展,以及民族风格的创作研究都有着深刻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三、演奏与教学研究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普遍提高,我国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大弟子胡坤于1980年在芬兰的西贝柳斯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刷新了中国小提琴家在世界比赛“零”的记录。
在此之后,多位华人青年演奏家问鼎世界重大小提琴比赛并逐步成为世界知名演奏家活跃在国际舞台。
中国的小提琴技术训练也被国际小提琴“教母”迪蕾①盛赞:“超过欧洲所有的学校,包括历史最悠久的法国音乐学院”[25]。
近年来我国小提琴演奏与教学的突破性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对实践的关注转化为理论的思考,对演奏技法、教学方法、西方经验等相关内容的总结归纳,亦成为近十多年来,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1.演奏技法研究我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谭抒真在他的《小提琴教学的几个问题》[25]一文中指出:“年轻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基础打得越结实后头发展得越高。
”可见基础训练在小提琴演奏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提琴基础教学领域中科学思维的建构》[26]一文系统地阐述了演奏过程中基础训练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典型音阶、练习曲的演奏分析,提出详细的基础训练方法,理性地构建了小提琴演奏技法的基础教学阶段。
上海音乐学院的方蕾教授在《小提琴的揉弦技术》[27]一文中明确指出:“揉弦技术是所有弦乐器必须掌握和使用的手法,小提琴美妙动听的音色更离不开揉弦技术的运用。
初学时掌握揉弦技术的好与否,对以后演奏中追求音乐表现的层次有很大的影响。
”并结合自身30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揉弦的三种方式、不同作品揉弦的风格、揉弦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系统归纳了揉弦——这一小提琴演奏和教育者长期关心的话题,颇有学习借鉴的意义。
《20世纪音乐文献中小提琴发音理论的比较和总结性话语》[28]一文,作者通过对五本重要的小提琴理论著作,俾托维茨基:《小提琴演奏法》[29],莱奥波尔德·奥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30],卡尔·弗来什:《小提琴演奏艺术》[31],伊凡·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和教学的原则》[32],尤·伊·扬凯列维奇:《论小提琴演奏与教学》[33]中对小提琴发音理论观点比较,探寻小提琴发音理论的变化与发展,为演奏和教育者提供了理论平台。
2.教学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了追求“新文化”的浪潮,也促使了专业音乐教育的起步,先后建立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2年)、上海美专音乐系(1925)年等中国第一批音乐教育机构。
正规的小提琴教育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我国小提琴艺术的不断发展,对小提琴教育教学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也更加完善与系统。
据统计:21世纪以来,上述期刊发表的提琴教育教学法研究的论文共14篇,其中,对“金牌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育教学法的研究论文五篇。
第一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②后,《人民音乐》的特约记者对担任大赛评委会主席的林耀基进行了专访[34]。
访问中,林耀基对中国当代小提琴教育事业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对当下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小提琴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参考学习价值。
弦乐艺术家杨宝智教授在他的《林耀基和他的小提琴教学法》[35]、《走中国特色小提琴教育之路——纪念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36]等文章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林氏教学特有的“动与静”、“用力与放松”、“时间与空间”等辩证的教育法则;风趣生动地阐释了林氏教学“口诀”的奥秘,如:“减少空间,争取时间”、“内心歌唱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等,并通过对其教学思想的探索,总结出林氏小提琴教学的中国特色模式。
林耀基独树一帜的教育模式和近50年的教学经验为中国小提琴实践和教育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其小提琴教育科学性、规律性等特色的理论研究,也对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以来我国的小提琴演奏技法理论还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从前文所提到的核心期刊来看,主要涉及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心理学、声乐学,以及物理学、数学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