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效应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
溢出效应分为知识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经济溢出效应等。
1效应理论1、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它方面的发展。
2、一国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对别国的影响。
3、溢出效应,有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
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一项技术溢出是一个正的外在性的特定情况,它既不是在经济活动本身内部获得的利益,也不是由该项活动的产品的使用者获得利益。
换句话说,这种利益对于经济活动本身是外在的,对社会产生了外部经济。
例如,一家跨国公司发明了一项新技术,随之该技术被竞争企业复制或学习,表现为竞争企业通过搜集跨国公司新技术的基础知识,加上自身研究开发组合成与跨国公司相近的研究成果,一段时间以后,相关市场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会体现这类技术,那么这些产品或服务使用者的利益将是外在的,由于是实现或产生利益的企业与产生技术的企业展开竞争,即技术产生了溢出效应。
2理论背景商圈正产生出强大的“溢出效应”1、阿罗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
2、罗默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
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
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罗默模型中总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存量,劳动力,以及创意技术的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3、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指出: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可以解释为向他人学习或相互学习,一个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对他周围的人会产生更多的有利影响,提高周围人的生产率。
但他并不因此得到收益。
4、帕伦特研究了技术扩散、边干边学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他设计了一个特定厂商选择技术和吸收时间的边干边学模型,他认为在前后各种技术吸收之间,厂商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的专有技术知识为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做好了准备。
5、科高认为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示范、模仿和传播;其二来源于竞争。
前者是技术信息差异的增函数,后者主要取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厂商的市场特征及相互影响。
6、旺和布洛姆斯特罗姆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决策行为对溢出的影响。
一方面,假定跨国公司子公司能意识到技术扩散的成本,另一方面,假定当地厂商也能意识到溢出的存在。
在互为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求取各自的动态最优解。
理论上,无论是跨国公司子公司还是当地企业都可能通过其投资决策影响溢出水平。
跨国公司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溢出越多。
当地企业对学习的投资越多,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
可见,除了原有的溢出效应外,还存在着一种取决于当地厂商和跨国公司子公司投资决策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是累积的,具有正反馈性质。
3应对策略提高资本宏观上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能提高对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只有将各地区人力资本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正效应。
而对于微观企业来说,企业内相应技术的专业人才存量是决定企业吸收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对引进行业内专项技术的吸收效果以及对所吸收的技术向现实的产品,进而向企业的效益的转化能力。
同时,人才存量构成整个国家(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促进整体的技术溢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吸收能力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为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需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企业与技术水平较强的国外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
实施不同的开放政策,对于吸收能力较强的行业,可以采取开放政策;对于高科技行业,由于内资部门的市场份额下降和人才流失,会造成向外资企业的逆向技术扩散,所以高科技行业应采用逐步开放的政策。
建立环境为企业建立有利于其竞争和能促进其自主研发的制度环境。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
(2)逐步建立支持创新支持体系和创新风险承担机制。
(3)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4)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4经济效应宏观经济分析的着眼点在于森林而非树木。
我们强调联系全球经济世界金融市场的经济链环和溢出效应,力图以此来说明部门和国家间相互影响的意义。
左右全球经济的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全球经济的下滑的速度之快、蔓延之广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最严重的一次。
我们要判断出,再膨胀政策是否能够阻止这一连串事件的发生,从而使世界经济避免陷入全面衰退。
全球经济中有四个这样的溢出效应在起作用,前两个是由西方七国制造业部门的衰退引起的。
当然,这是任何国家的经济中最古老的宏观经济推动力之一。
过去,制造业推动着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这个关键的周期性部门的收缩是经济衰退的核心。
这次的情况不同。
世界的经济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在就业和产出中的比重在60-70%之间。
但是制造业周期对于塑造国内总需求的形状仍然是重要的。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高工资的工厂工人作为消费者拥有很高的支出能力。
而且,由于全球供给链的作用,制造业衰退的影响会迅速在国家传播。
毫无疑问,工业世界的主要地区已经出现了制造业衰退。
就美国而言尤其如此。
5月份就业人数刚刚大幅度减少了124000人,5月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又比2000年7月的峰值下降了3.6%,675000人。
而且,上月的《劳动力市场报告》表明5月的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了,这是本轮衰退中连续第八个月下降。
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仅仅是开始。
毕竟,在过去的六次衰退中,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平均下降了9%。
与此同时,欧洲制造业的衰退也正在加深。
5月份,欧元区和英国的采购经济指数都进一步跌破了50这一关键的门槛值。
4月份,日本的工业生产比上月下跌了1.7%,比2000年8月的峰值低了7.7%。
这是四个月中第三个月出现急剧下降,而且6月的降幅是政府的0.7%的预计值的两倍。
制造业衰退的两个溢出效应已经很明显:向下调整在到2001年第1季度为止的三个季度中,美国实际消费支出的年度增长率已经放慢到了3%左右,这远远低于到2000年第2季度为止的五年中4.5%的年均增长速度。
而且根据即将发布的月度数据估算,看来在2001年第2季度消费增长率将进一步放慢到1.5%-2%的区间中。
但是真正令人震惊的消息是欧洲的消费者正在减缩开支,打头阵的是到一直旺盛的法国消费。
5月中,法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了6个百分点,这是八年来最大的月度下降。
根据我们的估算,2001年第1季度欧元区私人支出的增长有近三分之二来自法国,法国的消费突然下跌尤其令人担忧。
日本的消费也明显的转向了恶化,4月份实际居民支出下跌了4.4%,这是四个月以来首次出现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情况。
而且,工资下调的幅度超过了1997-98年衰退时的幅度,因此不能指望日本的消费支出会迅速回升。
全球传播受到打击的主要是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这些地区和国家曾经借助IT周期的扩张阶段实现了快速增长,由于同样的IT周期的收缩阶段的打击而出现了经济减速。
而且Andy Xie报告说,还看不到IT引导的亚洲经济下滑出现触底的迹象。
由于自身缺乏国内需求的支持,因此亚洲出口需求的损失尤其令人担忧。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美国的伙伴也感受到了制造业溢出效应的打击,对于美国的产品组装企业来说,它们是日益重要的外部采购的来源。
2001年4、5月间,加拿大GDP基本上停滞不动,这表明2001年第2季度的GDP几乎没有增长。
同时,2000年年末开始,墨西哥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在急剧下降,因此我们把对墨西哥2001年GDP增长率的预测值从3.3%下调为3.0%。
贸易扩展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世界贸易随之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速度接近13%。
随着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急转直下,陷于停滞,世界贸易周期也从高涨走入低迷。
我们最新的估算结果是,2001年世界贸易增长5.5%,两年之间出现如此急剧的减速,这是从未有过的。
而且,由于2001年第一季度中许多贸易大国的贸易额突然下降,加上未来几个月中亚洲贸易疲软的风险增大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200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将跌破5%的门槛值。
过去,只有在世界经济彻底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风险。
全球贸易令人吃惊的急剧减速对欧洲的损害尤其严重,出口构成了该地区GDP的15%以上。
日本也受到了全球贸易迅速下滑的影响,第四季度的出口比上月下跌了8.2%,这使得增长率按照年率计算下降为-9.2%,这是出口连续第四个月出现负增长。
资产经济这种溢出效应一般称为财富效应,它是美国经济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正如股市泡沫曾经扰乱了私人消费支出和企业资本支出,导致这两部分需求增长过快;我担心泡沫破裂以后,美国经济的恰恰要清除掉这些过度的支出。
美国人的储蓄不足,他们将需要开始进行痛苦的调整以恢复原有的支出习惯,这将迫使他们重新掌握从薪金而不是共同基金中储蓄的艺术。
类似的,过度的IT生产能力正处在清理的过程中。
我认为,泡沫破裂以后,对于已经重塑了整个世界的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连串事件来说,美国经济的实体部门中的这些调整是非常关键的。
再膨胀政策有可能抑制这些溢出效应吗?过去确实如此,1999-2000年各国政府出手挽救经济时的的全球经济复苏恰恰是一长串例子中最新的一个。
但我认为还存在着风险,这一次大概不会这么简单。
决策者们在运用反周期政策对付周期性萧条的问题时已经做到了最好。
对付结构问题时他们表现则要差得多。
我认为,很大的风险在于当局运用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这两种传统的反周期手段去解决结构问题。
药不对症恐怕无助于防止全球经济走向负增长。
我认为全球经济存在很大的衰退风险,而且这一风险正在增大。
溢出效应有着积极的一方面-知名猎头烽火猎头资深顾问评价。
[2]5经济效应2006 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放缓,且放缓的幅度和周期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预期。
然而,中信证券分析师李追阳认为,美国经济的放缓,向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溢出效应并不是很显著,也没有引发全球大宗商品消费需求萎缩。
理由首先,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美国对商品消费影响力减弱了。
一方面,美国经济放缓后,并没有引发连锁性的减速;例如:OECD 领先指数加上6 国与成熟经济体的差异;中国保持11.5%的高速增长,商品的实际消费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大宗商品消费中的直接影响力开始下降;美国自2000 年以后,在许多基本金属的绝对消费量或者占全球的消费比重双双出现了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