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周方银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被中国提出后,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反响。
同时,作为一个宏大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多方面的国际国内挑战。
包括,如何从启动阶段更快更平稳地过渡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国际形势变化等引起的中途发生局部逆转的风险;战略回报与战略投入不匹配,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战略回报不是十分明显的可能性;建设过程中资源的碎片化、零散化使用,不能发挥系统性效果的问题;“一带一路”国内支持动力的可持续性问题,等等。
本文对于上述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战略风险 国别研究 可持续性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5)04-0061-72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倡议亚欧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①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
②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2015年3月28日,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中国打造战略支点国家的理论分析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ZDA086)的成果之一。
①“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 呼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world/2013-09/07/c_117272280.htm②“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world/xjpynghyj/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的主张与内涵,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任务。
①“一带一路”宏观上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从整体上进入与沿线各国共同建设的务实合作、操作实施阶段。
②“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提出后,在一年多时间内,有50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表示支持态度。
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提出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2015年4月15日,最终确定的意向创始成员国有57个之多,涵盖了除美国、日本、加拿大之外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以及亚欧区域的大部分国家,成员遍及五大洲。
亚投行本身虽然与“一带一路”没有直接联系,但它致力于促进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其中包括为“一带一路”沿线亚投行成员国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服务,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开展将起到重要支持作用。
与此同时,很多具有互利共赢性质的具体项目,如中俄能源、高铁合作,中巴能源、通道项目等等,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和推进。
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说取得了十分良好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超乎预期的开局。
这一良好开局,一方面是中国外交做出的很多重要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这样一个最根本的事实,即不是中国在国际社会有多强的基础性号召力,而是这一战略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国际社会中,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潜藏的巨大的共同发展的强烈需求。
而中国在呼应和满足这一需求方面,具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经验等方面颇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以及很高的迄今在其他大国身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的与相关国家共同发展的决心和诚意。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很多沿线国家是一个难得的、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的发展机遇。
这一客观事实,是推动很多国家对它采取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④由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大多数沿线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加强①/2015-03/28/c_1114793986.htm②虽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同时,务实合作等操作层面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但从阶段划分的角度,把2015年2月以前作为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的阶段是合理的,即使在大规模操作实施阶段,“一带一路”依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继续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
③“一批‘一带一路’重要项目启动 已有50多个国家响应参与”,/fortune/2015-01/17/c_127394909.htm④例如,菲律宾和越南虽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但他们没有在参与亚投行的问题上采取抵制和消极的态度,而是积极申请,并都以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参与。
这显示其不愿因为执着于与中国进行较高程度的对抗,而错失发展的机遇,导致自身的发展落在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后面。
菲律宾、越南尚且如此,其他国家的态度就更不用说了。
参见“21国在京签约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world/2014-10/24/c_1112965880.htm多领域交流的强大意愿,加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所具有的全方位技术条件的支撑,它的前景将十分光明。
另一方面,就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性质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质,它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大实践。
“一带一路”是一个涵盖地理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领域和内容极其丰富、对国际社会影响将十分深远的战略倡议,但它并不是在一种十分理想的国际环境下展开,①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会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风险。
这些风险、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和克服。
对风险和问题进行充分的、开放式的分析和讨论,代表的是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的一种积极态度,而不是一种消极的表示。
我们越重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挑战和障碍,对它们的研究越透彻,越有利于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越有利于防患于未然,越有利于在这个过程中及早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以符合国际国内实情的方式稳妥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就越能经得起历史检验,并会产生更好的国际国内效果。
以下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风险进行初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希望提供一个看待“一带一路”风险的初步框架。
这里的分析内容,很多是对风险可能性进行的探讨,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风险和挑战也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二、“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风险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更多地聚焦于国内整合与协同发展相比,②“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涉及沿线60多个乃至更多国家,由此,国际社会中本身存在的、不少是难以根除的风险和问题,也会以不同方式被带入“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国际风险:1. 启动阶段的风险。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启动阶段的响应,会影响“一带一路”建设进入良性可持续轨道的速度和过程,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启动阶段①正如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中国“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对于当前国际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政府显然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虽然在这些表述之后用了带有转折性的话语。
/politics/2014-11/29/c_1113457723.htm②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参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fortune/2014-12/11/c_1113611795_2.htm国际体系中响应者少,难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的声势;二是国际社会口头响应者多,但积极采取实际行动,特别是拿出自身资源投入来呼应“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较少,从而使“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中国独立推进的态势。
从目前情况看,“一带一路”开局良好,这一局面可以说超过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预期。
但启动阶段的良好局面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保持,并平稳过渡到可持续的阶段,其中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
特别是,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沿线并没有多少国家真正拿出自身的资源投入来积极主动地推动“一带一路”的共建过程,不少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等、靠、要”的思想,把希望主要寄托在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从他国获取资源,搭其他国家的便车上,①这种状况的存在,使“一带一路”在实现真正意义的共建方面,短期内还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2. 顺利启动但中途出现局部逆转的风险。
当前的国际社会总体上是一个现实主义思维和行为占据主流的社会。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实用主义往往是十分重要的政策出发点,机会主义、策略行为还较为普遍,通过损害他国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做法并非罕见。
今后一个时期,这一情况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在客观上构成“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环境的重要和真实的组成部分。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不少现实的障碍和问题,包括非经济因素尤其是安全因素对经济、社会、人文合作的干扰;沿线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难以加以有效的整合;②某些沿线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着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安全方面的矛盾;一些国家未来面临深刻的政治调整、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部分国家投资环境方面存在不少中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还有某些沿线和域外大国对“一带一路”存在的一些较为复杂的战略考虑,等等。
具体来说,这一环节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风险:(1)“一带一路”建设的某些早期项目存在瑕疵,这些瑕疵被国际舆论宣传和放大,从而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形象与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一带一路”建①虽然中国表示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包括搭中国的便车,但如果大多数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只是采取一种消极搭便车的态度,则显然不利于它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
关于中国欢迎他国搭便车的说法,参见“习近平: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world/2014-08/22/c_126905369.htm②李向阳认为,亚洲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是全世界最突出的,短期内亚洲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机制化安排。
参见李向阳:“论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1期,第4-17页。
设是一个动态演化的长期过程,对这样一个进程来说,开局和起步十分重要。
早期项目的进程和效果是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观察“一带一路”性质、推进与运作方式、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信息来源。
早期项目的推进过程,对“一带一路”建设会产生路径性质的影响。
①“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需要通过早期示范项目的建设,让国际社会更快地看到成果,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的建设方式,了解中国的诚意、能力与决心。
另一方面,对早期项目需要高度慎重,早期项目比其他项目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此需要以更加扎实,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方式加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