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
摘要: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
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调。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地一直都在
争论不修,目前百度给的资料是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
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
的采茶歌。
关键字:黄梅戏 安徽 严凤英 发展
正文:
这学期上了这门音乐鉴赏课程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这个契机谈下的黄
梅戏,对于黄梅戏到底是起源哪里的这个话题,早已经争论了很久,湖北
和安徽的戏曲爱好者都有各自的理由,我自己对黄梅戏也有自己的一番情
缘。
人们只要提到黄梅戏,就会不自觉的哼唱起《天仙配》,今仍为千古
咏唱的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
传统文化最典型、最灿烂的历史文化杰作。中国戏曲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炎黄子孙的美学追求。经过
历代多个时期编演,通过舞台实践而保留下来的传统剧目,凝聚着历代文
人的智慧,饱含着历代艺人的辛酸,反映了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
程。把它发掘整理、汇集成书、留传后世、古为今用,是历代剧作家和民
间艺人,以及当代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传统剧目经过历代黄梅
戏艺人和剧作者的共同努力,积累十分丰富,鄂、赣、皖黄梅戏、采茶戏
艺人习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亦称七十二小帷)。它题材广泛,
地方特色浓厚,是中华民族戏曲遗产中的一份重要财富。
但是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黄梅戏音乐是否需要“换形”的问
题上,不少创编人员,尤其是处于创作第一线的作曲家,革新的态度是坚
决的。时白林老先生就一贯倡导改革,他认为“戏曲音乐的发展是观众的
需要,同时也是黄梅戏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但是
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都不能不注意倾听来自广大戏迷
观众的信息反馈。无论是观众在剧场的现场反应,如观众注意力集中的程
度,他们的掌声和倒采,或是观众观看演出之后发表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
从戏曲欣赏者的反馈中,表演者可以切实了解自己的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社
会效果,并且有可能根据这种反馈来调整和改造自己的艺术创造。 美国
音乐家科普兰说“既然听众的联合反应最能深刻地影响作曲和演绎的艺
术,说音乐的未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也许是有道理的”。①人们往往强调
表演者对观众的影响,而忽略了观众的反馈作用。黄梅戏文戏较多,谈情
说爱、家长里短、典故传说是它表现的主要内容。“歌调”式的唱腔很受
观众喜爱。重视观众的培养是开拓演出市场的重要举措。欣赏活动对于一
个时代的表演风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具有高水平的欣赏能力的社
会环境往往能造就一些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而一个欣赏水平低下的社会环
境却往往会吞没艺术天才。
从表面上看,戏曲欣赏似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行为,是欣赏者对外
界音乐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实际上,无论是欣赏之前对欣赏对象的选择,
还是在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明音乐欣赏并不仅仅是一
种被动的接受行为,它同时还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戏
曲欣赏是一种意识性的心理感受,而表演实体却是以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
方式向人们展示出来。现象学美学家认为,音乐欣赏是欣赏者意向活动的
产物,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意识活动填充和丰富了被构造的
对象,更何况有语义的加盟。音乐风格印记的心理形成,是在“感知”物
增多的情形下,人的心理按相邻性、类似性、简约性的原则,将“感知”
物划分出若干区域,比较它们的异同,形成理性的风格把握,这是人的音
乐“认知”过程。
在戏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黄梅戏在某一时期的戏剧活跃高潮形成了
某一个或某几个代表作品,这些代表作品广泛而深入地流传下来,在人们
心理上形成某种或某些欣赏“定式”,以至将这些“定式”作为接受新的
黄梅戏音乐时的审美参照。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黄梅戏音乐创作,是在这两个
“高峰”阶段之后的再创造,这是两个所谓大的“移步”,创新的意义颇
为明显。而在寻求发展的总目标下,路径的选择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之势。
将黄梅戏音乐风格解释为外部构造与内部涵义相结合的统一体。所谓
外部构造,是指一些由听觉把握的音乐语言要素。这些音乐要素所形成的
外部风格,是黄梅戏音乐的“变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剧目、
不同作曲家、不同演唱者等都会引起某些风格的变异。所谓内部涵义,是
指音乐审美价值取向导致的音乐品格上的选择与定位。它隐藏在艺术的深
层,但却强烈地左右着人们的听觉取向,我们把它视作黄梅戏音乐风格的
“常数”,看作风格保持与戏韵展开的核心。黄梅戏音乐风格的内部涵义
可以形容为:民众的、人性的、适度的、自然的、美感的、直接的、简约
的,这是黄梅戏吴楚文化、民俗文化、青春文化、开放文化的品格在音乐
上的体现。从创编角度而言,领会到内部涵义是风格的根本,需要细细品
味作品是否吻合这些原则。理解外部构造与内部要素是可变的,而且可变
的程度又不尽相同,就可以充分发挥戏曲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创造性地运
用积存下来的旧材料拓展为戏曲语言的新材料,进而创作出赋予时代气息
的新作品。
探讨黄梅戏音乐风格,是为了发展黄梅戏。一方面应该下大气力做好
传统黄梅戏音乐的继承、探索与整理,并且继续运用这些宝贵的音乐素材,
经典的唱腔乐汇,为新时代观众创作出他们喜爱的作品。另一方面,加大
创新力度,对经典剧目新包装,对新剧目赋予新形式。尤其要注重创编新
一代观众喜爱的新风格作品,以容纳多元、多样、多彩的宽阔胸怀,使黄
梅戏真正成为一个活力永驻、大放异彩的剧种。德国音乐家瓦格纳曾经说
过:“每一种风格,不管它在今天看起来多么古老,也曾经是从摩登过来
的。”我们也可以说,不管今天看起来多么摩登的风格,总有一天要变成
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