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学思想史论文习作选题意向和推荐参考书目 关于选题的说明 各专题下给出的只是选题意向,绝大多数题目较大,通常不适宜作为课程论文题目,请根据听课和阅读文献的心得,酌情缩小题目,从而确保言之有物。 例如,“第一次数学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应对和影响”,背景、原因、应对、影响均应独立设置题目,不应笼统地作为一个题目。 又例如,“倍立方体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倍立方体问题的背景和起源、倍立方体问题的各种解决思路及为什么它们不被接受、倍立方体问题的影响、倍立方体问题的最终解决及其意义等都可单独设置题目。 又例如,“《九章算术》的历史地位”,数学史界已有许多学者作过论述,如果只是概述这些结论,这样的题目已经没有意义。可能的讨论方式是,以数学史界的已有结论为出发点,依据尽可能充分的素材,就某一方面或某一观点作深入的讨论。 又例如,连续统假设至少可以包括这样的一些可能的题目:康托与连续统假设,连续统假设的早期研究,连续统假设在ZF系统或ZFC系统中的地位,哥德尔关于连续统假设的工作及其意义,科恩关于连续统假设的工作及其意义。 实际上,即使是这样的拆分,如果深入做下去可能还是偏大的,关键看你掌握的材料和你的讨论方式。总之,题目要尽可能缩小,小到你认为你能够充分将其讨论清楚,由明确的论点,充分的材料,以及足够深入的论述,而不仅仅是简单描述事实和堆积结论。 有些题目,看起来已经很小了,例如,刘徽的逼近思想,在《九章算术》中与此有关的基本问题只有四五组,很具体,问题是,前人对这些问题大多作过相当细致的研究,简单描述已经没有意义,如果要作这个题目,必须作较为深入的讨论,否则基本上就是摘录前人结论了。类似的题目还有零的历史,勾股定理,黄金分割,e,π,斐波那契数列,函数概念,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这些话题确实都很具体,但因为相关材料即使仅限于通俗介绍也已经太多,如果要作这类题目,必须精心考虑从什么角度切入,并确实作较为深入的讨论,否则没有意义。 有些题目本身确实值得讨论,但近年来已经被作烂,绝大多数互相抄袭,而且基本上是表面文章,例如论数学史的教育意义,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意义,论在高中开设数学史选讲的意义,论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这类题目,如果你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切实的讨论,最好不要选,如果提交的论文中有这样的题目,我会认为作者已经熟悉目前已发表的这类文章,如果不能有独到的讨论而仅仅泛泛而谈,将视为抄袭。 禁止出现的论文题目举例。2013年秋季学期,在提交的课程论文中有这样的选题:数的起源及发展;倍立方体问题的起源和发展;三等分角问题的发展;神奇的圆周率;三角形 2
的内角和为180°吗?;探讨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中小学课程里的数学史。按照我们的前述要求和说明,这样的题目以及类似的题目都是被禁止的。 上述说明的基本出发点是:论文选题要在充分研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确定,题目要尽可能小,所选题目必须是你的能力和文献能够支撑的,内容要尽可能具体、充实,务必避免大而空的题目,务必避免空泛浮夸的表述。
关于参考文献的说明 本课程各专题都有较为丰富的参考文献,课程讲义中已经列出,下面结合论文选题再次列出,二者不一定完全重合,请参照。 我已经精选了多年来收集整理的数学史电子书约200种提供给大家,课程论文的写作应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料。 历年来的课程论文都不乏这样的情况:选课同学提交的课程论文参考文献很贫乏,而且档次很低,我建议的参考文献却没有被列入,甚至我提供的数学史电子书也没有被使用。按道理说,写论文的一个必要步骤是查阅相关文献,查找文献的工作应该由论文作者本人完成,但由于各位时间精力有限,目前数学史出版物数量较大,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课程精选了一部分参考书推荐给大家,包括两份参考文献目录,以及实际提供给大家的电子书,希望在确定论文选题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利用这些资料。具体地说,就是在选取某一专题下的题目时,应尽可能查阅相应专题推荐的参考文献,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我提供的电子书。对于随意粘贴网上资料、随便找几本或几篇参考资料凑数的做法,论文成绩将按不及格处理。
课程论文题目的确定 在认真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请务必在10月15日之前提交课程论文选题,将论文思路和参考文献目录发到我的电子信箱。
专题01.数系的扩充与奠基 早期文明中的记数法之比较。 数的起源。 巴比伦、埃及、希腊分数概念和算法之异同。 第一次数学危机产生的背景、原因、应对和影响。 复数的起源和早期探索。 复数的表示、运算和理论基础。 外尔斯特拉斯的实数理论。 康托的实数理论。 戴德金的实数理论。 3
19世纪实数理论的历史背景。 实数理论的历史意义。 皮亚诺建立自然数公理体系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美)V.J.卡茨,《数学史通论》(第二版),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美)H.伊夫斯,《数学史概论(第六版)》,欧阳绛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美)H.伊夫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欧阳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美)T.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通俗数学名著译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01 (美)卡尔文·C·克劳森,《数学旅行家:漫游数王国》,袁向东、袁钧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美)约翰·塔巴克,《数——计算机、哲学家及对数的含义的探索》,王献芬、王辉、张红艳译,数学之旅,商务印书馆,2008 (美)保罗·J·纳欣,《虚数的故事》,朱惠霖译,通俗数学名著译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美)约翰·巴罗,《天空中的圆周率——计算、思维及存在》,苗华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美)兰佐斯,《无穷无尽的数》,吴伯泽译,北京出版社,1979 王建午、曹之江、刘景麟编,《实数的构造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朱求长,关于复数产生之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81年第4期 李文林主编,《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科学出版社,1998 (美)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1953),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专题02.几何三大难题 倍立方体问题的起源和发展。 三等分角问题的起源和发展。 化圆为方问题的起源和发展。 几何三大难题对希腊数学发展的影响。 圆锥曲线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几何三大难题的历史地位。 4
主要参考文献 (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张理京、张锦炎、江泽涵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美)Victor J.Katz(卡茨),《数学史通论》(第二版),李文林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美)H.伊夫斯,《数学史概论(第六版)》,欧阳绛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美)H.Eves,《数学史上的里程碑》,欧阳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美)约翰·塔巴克,《几何学——空间和形式的语言》,张红梅、刘献军译,数学之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下集),科学出版社,1995,2003 (美)E.T.贝尔,《数学精英》,徐源译,商务印书馆,1991 李文林主编,《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科学出版社,1998 (德)Felix Klein,《初等几何的著名问题》,沈一兵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徐诚浩编著,《古典数学难题与伽罗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H.Dorrie(德里),《100 个著名初等数学问题 — 历史和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钱曾涛,《你会不会三等分一角?》,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1984 秦裕瑗,《一元代数方程纵横谈》,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 梅向明、周春荔编著,《尺规作图话古今》,中学生数学视野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邱贤忠、沈宗华,《尺规作图不能问题》,中学生文库,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美)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1953),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专题03.平行公设与非欧几何 论非欧几何的创立与近代数学观的演变。 论非欧几何模型的历史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蒋 声,《欧几里得第五公设》,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张永春、董驹翔,《罗巴切夫斯基科学思想和方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李 忠、周建莹,《双曲几何》,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梅向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º吗?》北京出版社,1980 (美)M.Kline,《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1,2002 (美)H.Eves,《数学史上的里程碑》,欧阳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美)M.克莱因,《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D.希尔伯特,《几何基础》(第二版)上册,江泽涵、朱鼎勋译,科学出版社,1987 黄耀枢,《数学基础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朱梧檟编著,《几何基础与数学基础》,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В.И.科士青,《几何学基础》,苏步青译,商务印书馆,1954 钱端壮,《几何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Л.И.罗巴切夫斯基,“论几何学原理”,罗见今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数学史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学史组,《数学史译文集续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7 F.克莱因,“关于现代几何学研究的比较考察”(Erlangen 纲要),何绍庚、郭书春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数学史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学史组,《数学史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3~22 李文林主编,《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科学出版社,1998 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下集),科学出版社,1995,2003
专题04.数形结合 数与形的关系在希腊数学中的演变。 中国传统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本意向拆分举例:《九章算术》及其刘徽注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以方田章为例;刘徽少广章注对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李冶《测圆海镜》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16世纪欧洲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析几何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美)M.Kline,《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981,2002 (美)Victor J.Katz(卡茨),《数学史通论》(第二版),李文林等译,海外优秀数学类教材系列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美)H.伊夫斯,《数学史概论(第六版)》,欧阳绛译,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美)H.Eves,《数学史上的里程碑》,欧阳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美)约翰·塔巴克,《几何学——空间和形式的语言》,张红梅、刘献军译,数学之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吴文俊主编,《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下集),科学出版社,1995,2003 (美)E.T.贝尔,《数学精英》,徐源译,商务印书馆,1991 (美)列昂纳多·姆洛迪诺夫,《几何学的故事》,沈以淡、王季华、沈佳译,海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