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衡医案》另述
摘要:吴佩衡作为云南四大名医之首,火神派的重要传
人之一,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挖掘和
研究。本文通过从理论思想、辨证技巧、用药方法等不同角
度研究《吴佩衡医案》,尝试挖掘吴佩衡学术内容的精华,
从而为当今中医对于吴佩衡先生的认识提供更为深入的参
考。
关键词:吴佩衡;名医经验;火神派;附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7-234903-0012-03
吴佩衡,名钟权,云南四大名医之首。因为吴老强调阴
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并善用重用附子,人称“吴附子”,
他十分推崇郑钦安的学说,他曾说过“郑钦安先生的著作,是
在实践中阐扬仲景医学的真理,其独到之处能发前人所未
发,我认为在治疗疾病上很有价值,可以作为中医科学化的
基本材料。”所以被后世认为是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但我们深
入研究《吴佩衡医案》后发现吴佩衡学术思想不仅仅是扶阳,
吴老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均有深入的
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与其说吴佩衡是火神传人,不如说是经
方大家,因为从书中可以看出扶阳学术思想只是吴老学术思
想的亮点,而不是全部。我们在学习应用扶阳理论的同时,
应不断从内涵与外延方面挖掘整理吴佩衡学术思想,通过对
《吴佩衡医案》的研究,作者归纳了吴佩衡学术思想除扶阳
之外的其它学术精华,试论如下。
1究阴阳,祛邪火
吴佩衡老先生之所以成为火神派重要传人,乃是因为他
对温扶阳气之法及附子、干姜一类温热药物运用技术的炉火
纯青。而后世也有资料表明并非吴老偏用附子,而是被介绍
去的病人多是得了虚寒证而已。因为吴老认为“真阳之火能生
气,邪热之火能伤气;邪热之火必须消灭,真阳之火则决不
可损也。只有真气运行不息,才能生化无穷,机体才有生命
活动。”关于“真阳之火决不可损”这一点,在他的医案中次数
较多且大剂量的使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就可以验证。但
老先生在提出“真阳之火不可损”的同时,也提出了“邪热之火
必须消灭”。在《吴佩衡医案》85例医案中,使用石膏15案,
50 g以上3例,30 g以上8例,大黄12案。其白虎、承气
汤在瘟疫病、春温病、暑证、麻疹后等的应用中也是辨证准
确即加以应用,收效良好。由此可见,吴老的学术思想从整
体上来说仍是讲究辨证论治,阴阳平衡。
2主攻邪,攻为补
笔者在翻阅吴老医案的过程中,发现吴老的处方中很少
出现补益的药物,尤其在首诊中出现的更少。除沙参、麦冬、
当归合并用于瘟疫病、暑证、春温病导致的兼夹有虚的案例
外,黄芪等的使用也大多仅限于各类病证后期的调理。其处
方用药多是以十大主帅为代表的祛邪药物,首诊更是如此,
后经查阅资料得知吴老推重仲景学说,在用药方面崇尚“攻之
即所以补之”的理论。其尝引陈修园之说抒发己见:“以毒药
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等法,是模棱巧术。”认为祛邪
为首要,邪去正自安,所以很少使用参、芪、地、归等补益
药,在首剂使用更是不多。
3崇经典,重经方
吴老擅用经方治病救人,曾多次使用经方使危重病人转
危为安,被传为佳话。读《吴佩衡医案》,在吴老先生的85
例医案中,首诊使用经方案例就有57例,约占总案例数的
67%,且临床疗效极好,可见老先生潜心研究医圣张仲景的
处方用药要旨,大有收获。老先生特别擅于运用先后天病重
之方干姜附子汤、附子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来壮人体心肾
之阳兼暖脾胃以帮助后天的气化,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
少火生气。处方用药灵活变通,胆大心细,多次大剂量的使
用附子治疗三阴病,救人于危难之际。同时拘泥于古方,擅
于配伍,例如附子配干姜以温中躁湿,配桂枝以强心,同时
配细辛、桂枝以温经散寒等。在其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
吴老用《伤寒论》中的诸方得心应手,屡有奇效。
4精于辨证,大剂起效
吴佩衡老先生曾说:“病至危笃之时,处方用药非大剂不
能奏效。若病重药轻,犹兵不胜敌,不能克服。因此,处方
用药应当随其病变而有不同。……古有‘病大药大,病毒药
毒’之说,故而临危重证侯勿须畏惧药毒而改投以轻剂。否
则,杯水车薪敷衍塞责,贻误病机,则危殆难挽矣。”这一点
体现在老先生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之上,敢于大剂量使用药物
而起效。例如在瘟疫病燥热内结证案例中,吴老根据患者病
情辨证为邪热亢极灼阴之证,急宜大剂凉下以救真阴,缓则
真阴灼尽,危殆难治,遂投以清热凉下之剂,石膏用至60 g,
生大黄30 g,配合使用枳实、厚朴、芒硝、知母、生地等以
助君药凉下之力,患者服后即神识转清,脉静身凉。足以见
其辨证准确,且用药剂量充足。其在诊疗伤寒病少阴阴极似
阳证中应用附子就益发精熟,“吴附子”的雅称也是由此而来。
其在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的案例中附子、干姜用量极大,
附子最大用至400 g,而干姜最大剂量也用到了150 g。该案
例中,初诊时吴佩横老先生附子即用到250 g,干姜50 g,
然而患者服药后,出现整夜烦躁不宁,不能人寐的症状。吴
佩衡老先生仔细查看患儿后,认为患者阴寒太盛,而阳气太
虚,虽得阳药以助,然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攻,力不胜
病,犹兵不胜敌,故将附子用量加至每剂400 g,干姜也加
至每剂150 g,且让患者昼夜连服2剂,最终挽回厥脱重症。
读至此案,甚是感动,其辨证准确及处方药物用量之充足皆
令人惊叹。。
5药如用兵,擅用主帅
在吴老的医案中,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
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这十味药的使用案例数较高,
且皆为其针对临床所见各类病证所下处方中的主药,不可缺
失。吴老在他的《医药简述》一书中对这十味药的性味、功
效及临床应用有以下阐述:“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
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
能,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不但治一般常见病效若桴鼓,
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症及顽固沉病,亦无不应手奏效”_2 J。
在他的85医案中除了其中的4案以外,其余每案都使用了
这十味药物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
上表中的十味药物即吴老口中的“十大主帅”,均为祛邪
之品。其中附子、干姜、肉桂、桂枝、麻黄、细辛药性辛热,
且部分药物属辛热药物中的峻猛之品。石膏、大黄、芒硝、
黄连性味寒凉,且属于寒凉药物中力道较大的几味。这两类
药物同时使用的案例不多,仅温清并用治疗腕腹痛、虚寒胃
痛和蛔厥腹痛的乌梅丸方与温通并用治疗气虚便秘的温脾
汤。附子、干姜、肉桂、细辛常同时用于各类阳虚寒证,需
要温通之力的则加以性温且能通达之桂枝。麻黄则多用于各
类需解表病证,若合阳虚则多与以上几味温阳药同用。四昧
寒凉药物亦根据临证所需选择应用,需清者用黄连、石膏,
需通者用大黄、芒硝,如需凉下救阴时则白虎、承气共用。
有些学者根据吴老的经验做出总结:“可见阴证阳证,无论微
甚,均可十大‘主帅’中求之,”如果能够熟悉其中配伍,则
“诸病几能迎治而勿多他求”。
6结论
吴佩衡老先生临证六十余年,虽然被中医界认为是扶阳
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从他的医案中可以看出其精于辨证论
治,讲究阴阳平衡,用药独具心得,临床经验极为丰富,远
不止“附子”一招,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发掘,继承创新,正如
吴老所言“古今�t理,极而难穷,欲得一守约之道,实未易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