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法律
用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白志国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集中体现。
没有国家治理法治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程度越高,说明
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越高,则国家治理现代
化程度就越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要紧紧围
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从制度建构、制度执行、制度环境等几方面着手,全力推进
法治建设,用法治建设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继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夯实国家治理的法制
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法律体系、体制机制等构成
的有机整体。其中,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制度
体制机制的依托和载体。我们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后,着眼于国家治理,
从废除国民党法统,制定政协共同纲领,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
宪法和法律形式,对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对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一系
列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对国体、政体以及各方面的基本制度,对经济社会生活
的基本准则予以确立,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治理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
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创新实
践的法制体现、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作为其重要组成的法律体系也必然不断
发展完善。当前,我国法律体系总体上适应国家治理需要,但自身还存在这样那
样的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化,仍有待不断总结经验、
深入探求规律,朝着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持续努力。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
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人大主导、人民主体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
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执行性,在
发展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统筹法律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制度体制机制的系统性、
整体性、协同性,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制度执行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执行不力而造成的制度浪费是最大的浪
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各方面法制比较完备了,不代表法治化
水平必然就高。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法治化水平,关键是推动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
宪法法律没有落实,或者没有全面有效落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存
在形式主义的危险,就会削弱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桎
梏。当前,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中亟需
认真面对和下气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
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
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
度。推动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各级领导干部担负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深化法的权
威与党的权威一致性的认识,深化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地位与作用的认
识,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保证
宪法法律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施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放在心里,担在
肩上。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不断增进法治意识,提高法治修养,锤炼法治
能力,勇于法治担当。要坚持法治思维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
思维、创新思维一体运用,法治手段与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纪律手段、教育手
段协调使用,法治建设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
一起考核,在法治伟力的不断彰显、法治红利的持续释放中,扎实推进国家治理
法治化。
三、深化全社会法治认同和法治信仰,凝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力量
制度环境是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离不开全社会的
法治认同和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
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当前,人民群众的民主法
治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黑头
不如红头、红头不如口头”,“信访不信法、信关系不信程序”的现象还比较普
遍地存在,维护和树立全社会的法治认同、法治信仰仍然任重道远。
要坚持宪法自信,用以引领对各项法律规范的信任、坚持和坚守。宪法以
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
益。法律法规是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化形象化。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首先是对宪法的自信。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在立法、执法、司法、
守法等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明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
一根本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监督权力、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把人民
群众中蕴藏的无穷力量有序引导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轨道上。要紧密结合法治实
践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方式,提高效能,引导人民群众善于从法治视角认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既不封闭僵化,又不改旗易帜。要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尤其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把解决群众最关
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公平正义不
缺席、不迟到,为群众安居乐业靠法、解决问题用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责编:马文军

相关主题